★ 《1978大记忆,北京的思考与改变》。以1978年的记忆为主题,汇集十名北京“领导”的访谈和十名“普通人”的经历记述,追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的变迁以及个人命运的转折,力图从不同个体的视角来反映1978年中国的变迁、当时人们的思考及这个时代对于中国的特殊意义。
★ 《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来表达描述对1978年的记忆。
记得1978年初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会见来自日本的一个社会科学家代表团。我对他们说,中国在思想上政治上有了一个很大的进步,这个进步你们现在走在北京街上还看不出来,但是用不了十年八年,你们就可以看到这种变化。
——于光远
1976年到1978年,短短的一一年多时间里,人们好像一一下子成熟了。所看的,所想的,几乎都是相同问题的相同认识。这是一种新的历史现象。这种现象使人想起了马克思的一段话:“由于判断的盲日,甚至最杰出的人物也会根本看不到眼前的事物。后来到了一定时候,人们就惊奇地发现,从前没有看到的东西现在到处都露出自己的痕迹。”
——孙长江
1978年就是这样一个年代,你的耳畔还萦绕着八个样板戏震耳欲聋的鼓点子,从海峡彼岸却传来了邓丽君半喘着气绵绵软软可又挺中听的流行曲,你刚刚听到了。条大河波浪宽十八岁的哥哥呀细听我小英莲,又不能不迷恋上了梨花开遍天涯晨雾袅袅如纱峻峭的河岸上站着的喀秋莎……恢复高考是新时期带给青年的第一个狂喜,而77级的大学生是最先享受了这狂喜的幸运儿。他们中间,又有谁能没有命运转机的喜悦和自得?
——陈建功
兴奋的事都在上世纪70年代末:1978年,我考上中央美院,到了北京,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美建交,《今天》创刊……突然一下子,可以表达自我了。
——陈丹青
不让后人知道历史真相,就不能深刻地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这是一种对历史对后人极不负者的态度。我自始至终参加了中央工作会议和三中全会,作为这次历史转折的见证人,我觉得应该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和自己当时以及现在的想法写下来。
——于光远
经历了风云变幻的30年,回首1978年,人们对当时有着怎样的记忆?他们是如何来评价这个时代?《1978大记忆:北京的思考与改变》以1978年的记忆为主题,汇集十名北京“领导”的访谈和十名“普通人”的经历记述,追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的变迁以及个人命运的转折,力图从不同个体的视角来反映1978年中国的变迁、当时人们的思考及这个时代对于中国的特殊意义。
《1978大记忆:北京的思考与改变》所讲述和记录的人物和事件,不仅限于1978年。《1978大记忆:北京的思考与改变》从一人一事谈起,从一个年代切入,想要说明的是一个特殊时代的性格和特征,想要呈现的是一种时代和命运交相呼应的社会形态。1978年,作为一个代表着新旧交替的时代符号,不仅包括1978年这一年。它是一个特殊的时段,上可溯及1976年10月6日的“四人帮”倒台,甚至可溯及1975年邓小平抓全面整顿时期,下可溯及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甚至可溯及整个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理论的1992年党的十四大。这是一个探索中国向何处去的时间段,日后的很多探索,在1978年就有了伏笔,就定下了基调。
《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主要内容:京西宾馆原定20天的会议何以延长到36天,华国锋定框框,原定的三个议题何以被突破,“只进不出”,人事调整,陈云进常委,“宜粗不宜细”,指名道姓批评汪东兴,华国锋作检讨,真理与“凡是”的正面交锋,胡耀邦四次发言,极言“党内有党,法外有法”,小平的手稿被“发现”,揭示转折时期的最大谜底,二胡“胡耀邦、胡乔木”之争,农业文件的藏头藏尾。
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 作者简介
于光远(1915-),中国经济学家。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1年起从事陕甘宁边区经济的研究工作,后在延安大学财经系任教。1948-1975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64年任国家科学委员会副主任。1975年以后任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副主任等职。
于光远长期从事经济研究工作,50年代末,参与组织了有关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社会主义再生产、经济效果、经济发展速度与比例等重要经济理论讨论会。70年代,他参与组织了全国按劳分配理论讨论会。一他积极支持新学科的创立,如生产力经济学、国土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并对经济效益学、教育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学科提出了指导性见解,还先后发起组织了与上述学科有关的学术研究会、学术团体和学术活动,创办了有关刊物。著有《关于规律客观性质的几个问题》、《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一个应该研究的重要问题》、《论社会主义生产中的经济效果》、《论社会科学研究》、《改革、经营、生活、组织建设》、《论地区发展战略》、《中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选编》等。
1978大记忆:北京的思考与改变 作者简介
苏峰,湖南人,法学硕士。现职于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曾参与编著《北京记忆》(北京口述历史丛书第一辑)、《村官说村史》、《北京改革开放简史》、《北京改革开放三十年》、《改革开放话北京》、《中国共产党北京市重要会议概要》等。
1978大记忆:北京的思考与改变
作者:苏峰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10月1日)
平装: 257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80211764X, 9787802117648
条形码: 9787802117648
商品尺寸: 23.6 x 16.8 x 2.2 cm
商品重量: 481 g
目录
访谈篇:我们这一代的追忆和反思
刘导 真理标准讨论在北京必须补课
刘涌 这一年,我回到北京市公安局
柴泽民 从驻美联络处主任到首任驻美大使
王笑一 我们也要走出去
白介夫 亲历“天安门事件”平反与筹建职教、自考等
刘冰 解铃还需系铃人——两封信引发的政治地震
李昭 平凡与不平凡
张廉云 我们这些民革老党员们
王大明 1978年的变与不变
王雅琪 歌剧重演,我们必须重新排练
记录篇:命运在这一年发生改变
杨西光 公道有铁证,私欲存是非
葛佩琦 我是胡耀邦平反的两千零一人
杨显东 第一个揭开大寨盖子的洋博士
裴定一 1978年首批公派留学生
李冬民 “文革”结束了。冤案仍在继续?
张晓山 胡风的儿子终于可以上大学了
陈景润 1978年的全民偶像
张扬 人民才是最终裁判者——手抄本《第二次握手》的平反
汪国真 一抹淡淡的诗意
黄帅 小学生的昨天和今天
书名: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
原价:36.00元
作者:于光远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01093035
字数:255000
页码:317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5kg
目录
自序
第一篇 真理标准讨论和中央工作会议的召开
第一节 三中全会和中央工作会议
第二节 召开中央工作会议的历史背景
附记:一个材料和一个考证
第三节 从真理标准讨论到中央工作会议
第二篇 关于华国锋的开幕讲话
第一节 会议的出席者
第二节 华国锋在开幕会上的讲话
第三节 重读十一大报告
第三篇 重点转移和三大议题的讨论
第一节 分组讨论
第二节 关于着重点转移问题的讨论
附记:评胡乔木《关于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一些提法问题》
第三节 第二次大会:纪登奎对农业文件的说明
第四节 关于农业问题的议题
第五节 关于1979-1980年国民经济计划这个议题
第六节 关于国务院务虚会这个议题
第四篇 对原定议题的重要突破
第一节 陈云提出解决冤假错案问题
第二节 争取为“天安门事件”彻底平反
附记:1978年“北京市委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真相
附:胡绩伟对此文的一点补充
第三节 应该对“天安门事件”进一步作科学分析
附记:确认“天安门事件”是伟大的革命事件
第四节 华国锋在11月25日大会上的表态
第五节 一件会外发生反映到会内的事情
第五篇 正面较量,点名批评汪东兴
第一节 指名道姓批评汪东兴
第二节 汪东兴与“两个凡是”
第三节 吴德的检讨发言
第四节 康生问题
第六篇 真理标准问题的交锋
第一节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我与杨西光、王惠德的三次联合发言
第三节 一场端正思想路线的哲学辩论
第七篇 胡耀邦在中央工作会议上
第一节 热烈的西北组
第二节 胡耀邦与中央工作会议
第三节 胡耀邦在西北组的四次发言
附记: 我与胡耀邦的一段交往
第八篇 人事与机构调整
第一节 中央人事问题
第二节 中央专案组等几个机构的问题
第三节 西北组的《十二点建议》和其他类似的建议
第九篇 邓小平和“宣言书”的起草
第一节 邓小平和外国人的两次谈话
第二节 邓小平关于闭幕讲话稿起草的几次谈话
第三节 关于邓小平在闭幕会上的讲话
附:一份邓小平珍贵手稿的发现
第十篇 叶剑英功不可没
第一节 叶剑英讲话的起草情况
第二节 关于叶剑英在闭幕会上的讲话
第十一篇 闭幕与散会
第一节 关于华国锋在闭幕会上的讲话
附记: 我对华国锋的印象
第二节 闭幕时汪东兴的书面发言
第三节 对五个常委在会上的立场观点再补充讲几句
第四节 中央工作会议散会
第十二篇 命运之门向中国打开
第一节 强调科学思想的会议
第二节 充分发扬民主的会议
第三节 倡导改革的会议
第四节 推进建设的会议
第五节 宽厚团结的会议
附记: 邓小平与许世友等九人的一次谈话
第六节 善于引导的会议
第十三篇 举行三中全会的那五天
第一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出席者和列席者
第二节 三中全会的召开
第三节 中纪委的选举和陈云的讲话
第四节 三中全会结束后的任职和免职
结束语:
我亲历的那次历史转折
附记:最后一点说明
附编:
一、中央工作会议前夕的一些情况
二、关于“两个凡是”与“反对两个凡是”
三、杨西光在三中全会前的工作会议上
四、三中全会与科学技术工作
五、强调科学思想,充分发扬民主的会议——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央工作会议精神的两点体会
六、我承认自己是“唯生产力论”者
附记:三位副总理和我的谈话
七、提高经济效果及其他——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书面发言
八、答记者问
九、答友人
再版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