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化研究文库”全5册,辑录了五位文学博士的专业研究成果,涉及儿童文学“经典化”和“迪士尼化”、儿童文学中的女性主体意识、魔幻儿童文学、“轻逸美学”、审美教育等方面,从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出发,记录和呈现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化领域的研究动向与面貌。定价172元,现团购价仅39.9元包邮!
★ 海燕出版社出版,国内出版界第*次以丛书形式集中推出的一套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化的博士研究著作
★ 有助于启发当下许多儿童文学和文化现象的解读
★ 作者往往善于从材料中独辟蹊径,来发掘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其论说也十分富于理论创新的锐意和朝气
★ 5册分别为《经典化与迪士尼化》《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女性主体意识》《雅努斯的面孔》《儿童文学中的轻逸美学》《审美教育行为特征探析》
由海燕出版社推出的《儿童文化研究文库》,辑录了五位文学博士的专业研究成果,其中四本为儿童文学研究著作,一本为审美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五本著作由五位作者在各自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这是国内出版界第*次以丛书形式集中推出的一套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化的博士研究著作。在年轻的学院派研究者日益成为学术研究新生力量的今天,本丛书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从一个角度来记录和呈现活跃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化领域的这个充满活力的学术群体的研究动向与面貌。
《经典化与迪士尼化:跨媒介视域中的<宝葫芦的秘密>》
本书从一个经典化了的历史文本出发,考察多媒体尤其是当代新媒介环境下这一文本的经典化过程。作为该研究关键词的“经典化”和“迪士尼化”,都鲜明地体现了当代文化研究的方法论路径。目前看来,这一路径很有助于启发当下许多儿童文学和文化现象的解读。王晶博士的这部著作体现了当代儿童文学研究朝向“文化方法”的拓展。这是近年来特别受到年轻一代学院派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研究理路。
【作者简介】
王晶,1979年生,浙江宁海人。文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动画系讲师。主要承担《儿童文学》《图画书研究》《动画艺术概论》《动画史》《动画剧本创作》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兼任华特迪士尼(上海)有限公司出版部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文学的跨媒介研究。承担多项校级研究课题,参加浙江省社联重大课题《浙产动画电影长篇现状剖析与前景展望》。参与多本儿童文学教材与儿童文学选本的编写工作,是《中国儿童文学大系》散文报告文学卷的执行主编。在《电影文学》《中国图书评论》《中国儿童文化》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本书内在地糅合了传统文学研究与当代文化研究的方法,来书写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过程。作者援引了当下女性主义研究的多种理论资源,将它们转化入有关历史文本的艺术和文化思考中。这一研究尝试体现了年轻一代学院派研究者针对“理论”的儿童文学化和本土化的努力。
【作者简介】
陈莉,文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任职于北京教育学院初等教育系,主要致力于文学教育、儿童文学与女性文学研究等。发表《结盟与分立:中国女性儿童小说作家笔下的母女关系》《性别与书写:论冰心、凌叔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儿童文学创作》等数十篇学术论文,多篇论文被收入《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理论卷)《中国儿童文学六十年》等选本;参与编写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儿童文学教程》等三部教材,参编其他著作七部;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研究;已创作发表近百篇(首)文学作品,曾任《中国教育报》《少年月刊》《初中生之友》专栏作者。
《雅努斯的面孔:魔幻与儿童文学》
本书探讨作为一种叙说方式和艺术精神的“魔幻”与作为一个文类的儿童文学之间的历史渊源与当下关联。作者的思考中包含了针对当下少儿文学和文化现象的十分切近的现实关怀起点,但其理论的触角却伸向历史深处,研究对于儿童文学艺术场域内的“魔幻”范畴的技术和艺术解读,清理了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艺术传统。
【作者简介】
钱淑英, 文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兼职副研究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儿童文学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发表论文、评论数十篇,出版有个人论文集《追寻童话的意义》,参与编写《新语文读本》(小学卷)、《儿童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儿童文学探索作品集》、《中国儿童文学大系》。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独立承担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项,与他人合作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儿童文学中的轻逸美学》
这部著作从童年美学、儿童文学的艺术精神以及具体的儿童文学文本三个层次来展开关于儿童文学“轻逸美学”的探讨,并以此来重新观照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和当下书写。书中轻灵飞举而又饱含精神重量的“轻逸”范畴,道出了儿童文学的某种本质性的艺术特征。本书是作者对于自己若干年来一直思考的儿童文学美学观的一次系统的探究和观念的升华。
【作者简介】
陈恩黎,宁波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1991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7年至1998年以国内访问学者身份在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进修;200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已发表学术论文、书评等文章五十余篇;参与主编《中国儿童文学大系》(小说卷);开设导读专栏若干个;出版专著4 部,其中《孩子,让我陪你一起成长》获山东省优秀图书奖、宁波市社会科学优秀奖,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2005 年推荐书目之一。
《审美教育行为特征探析:人类学美学的视野》
本书是一部十分厚重的审美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著作。审美教育是与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化密切相关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化*为根本的精神归属。该研究从人类学的视野来探讨作为一种"文化行为"的审美教育的特征及实施的原则、方法等。作者在研究中所运用的全文化、全生活的观念和方法,内在地应和了世界范围内儿童文化研究的方法论趋向,对于当前的整个儿童文化研究领域也富于启迪。
【作者简介】
郑素华,文学博士,就职于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致力于儿童文化基本理论、童年思想史、审美教育等领域的探索。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浙江省社科联、教育厅项目多项。发表论文《儿童的本来面目》《童年研究的域外视野:艾伦·普劳特的新童年社会学思想》《场所·媒介·观念:论审美教育行为的生成》等,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其中《儿童权利保护的“ 非歧视”原则探究》一文,获2010年浙江省妇女儿童发展论坛征文特等奖。
《经典化与迪士尼化:跨媒介视域中的<宝葫芦的秘密>》
作者:王晶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
ISBN:9787535049377
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162
定价:32元
目录
引言
一、经典的内涵及其论争
二、把《宝葫芦的秘密》作为一个经典建构案例
三、迪士尼化及其与经典化的关系
第一章 经典的传统式诞生:作为国家文学事件
第一节 《宝葫芦的秘密》的民间根系
第二节 《宝葫芦的秘密》的诞生
第三节 《宝葫芦的秘密》的文本问题
一、梦的情节功能
二、混沌的文体及其成因
三、邪恶的宝葫芦及被管控的欲望
第四节 《宝葫芦的秘密》的批评史流变
一、“文革”前关于《宝葫芦的秘密》的评论
二、“文革”中关于《宝葫芦的秘密》的批判
三、新时期重放的鲜花
四、90年代以来的争论
第二章 经典的“肉身”形态:文本传播与媒介转换
第一节 《宝葫芦的秘密》的文学文本传播
一、《宝葫芦的秘密》的国内出版发行情况
二、《宝葫芦的秘密》的译本传播情况
三、向经典致敬:《丁小苇与宝葫芦》
第二节 经典传播过程中实现的媒介转换
一、作为文字配角的插画
二、文字作为配角的连环画
三、作为低幼儿童读物的图画书
第三节 1963年版电影:经典的影像化转换
第三章 迪士尼的经典化,经典的迪士尼化
第一节 迪士尼的宝葫芦:经典化过程的终端
一、《宝葫芦的秘密》的形象流变及终端形象
二、《宝葫芦的秘密》的情节流变及迪士尼的动作情节
三、《宝葫芦的秘密》的场景流变及终端场景
第二节 迪士尼的烙印:生产及技术个案考察
一、前期准备
二、中期拍摄
三、后期制作
第三节 迪士尼的宝葫芦,资本的秘密
一、《宝葫芦的秘密》的衍生产品开发
二、《宝葫芦的秘密》在迪士尼中国化战略中的位置
三、2007年版《宝葫芦的秘密》对中国儿童文化产业的启示
结语
一、谁被“xx化”了?经典还是迪士尼?
二、迪士尼化,还是迪士尼模式化?
三、博尔赫斯的地图和波德里亚的预言
附录 从文本到影像:对宝葫芦形象的创意谱系考察
一、宝葫芦的民间文学形象
二、宝葫芦的文学经典形象
三、1963年版电影中的形象
四、新世纪迪士尼版形象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作者:陈莉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
ISBN:9787535049384
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217
定价:36元
目录
导论
一、父权文化申女孩/女性的历史遭遇
二、近现代中国女性主体意识的苏醒
三、女性主体意识在中国儿童文学申的显隐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第一章 女作家的历史性出场
第一节 迈出内宅之门:“第二性”的切身体验与反抗
一、陈衡哲:女子的“造命”之道
二、冰心:“女扮男装”与女儿身份的双重体验
三、凌叔华:“家里第十个女儿”的性别体验与抗争
第二节 掀开战时记忆:战争中的女性和女性眼中的战争
一、战争中女性的在场与不在场
二、关于战争的童年记忆和女性叙述
第三节 走过青春谷地:性别身份与生命的探寻
一、秦文君:超越性别的悲悯情怀
二、陈丹燕:少女/女性身份的探寻
三、韦伶:对女性生存境遇的自觉关注
第二章 女性言说的通道
第一节 辐射女性历史的自传体小说
一、“自我言说”的欲望与难度
二、童年叙事的复调与张力
三、成长的见证与历史的图案
第二节 探寻主体成长的女孩故事/少女小说
一、从父兄身后走来
二、疼痛的青春印记
三、女孩与成年女性的多棱面
四、“女书”与女孩的幽秘花园
第三节 渗入女性意识的童话文本
一、对原型故事的现代性书写
二、对精神家园的追索
第三章 主角女孩的成长之路
第一节 女儿与母亲的结盟或分立
一、剪断脐带:生命的孕育与分化
二、拉锯式的战争:秘密的保守与窥探
三、走向分立:对母亲镜像的逃离
四、精神相依:母女交互性的成长
五、化身母亲:成年女性的一再出现
第二节 自我认同的艰难与喜悅
一、从“阴茎妒忌”到不甘示弱
二、初潮与女性生命经验
三、镜中身体与自我认知
第三节 同伴关系:成长的中转站
一、姐姐:母亲角色与同伴关系的两重性
二、同龄·同性·同伴
三、异性的闯入与青春的躁动
第四章 女性生命的象征与思考
第一节 从空间看女性成长的向度与维度
一、后花园·后院:游戏的场所与精神的家园
二、出门·上路:寻求自主的成长之旅
第二节 女性生命的传统意象与向往之境
一、易碎的瓷器:生命的绚丽与脆弱
二、奔驰的骏马:驾驭之力的渴望
三、花·树·花树:少女的生命
第三节 死亡与新生的文化隐喻
一、巫性思维与性别隐喻
二、超越死亡的心灵对话
三、死亡的内在悲剧性
四、“病”中/后对生命的凝思
余论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一、女性主体性的浮沉
二、性别视角的独特性及其有限性
三、在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模式中生存发展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雅努斯的面孔:魔幻与儿童文学》
作者:钱淑英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
ISBN:9787535049360
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187
定价:34元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叩响魔幻的大门
第一节 理解魔幻:一种描述
一、语词內涵
二、与魔幻现实主义和幻想文学的比较
三、几个要素
第二节 魔幻何为:寻求意义
一、为什么需要魔幻?
二、魔幻能做什么?
三、复魅时代的文化需求
第二章 透过历史的魔镜
第一节 探寻魔幻的叙事源头
一、原始思维
二、文学叙述
第二节 走进儿童文学的魔幻森林
一、传统童话:原始愿望的呈现
二、现代幻想小说:魔法观念的变迁
第三节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一、向传统回归
二、现代性批判
三、后现代视景
第三章 魔法时刻:魔幻的文本表征
第一节 魔法如何发生
一、魔法,从时空的裂缝里出现
二、魔力来自信念
三、相信魔法,就要遵循它的规则
第二节 中介的意义
一、中介的象征
二、中介的显现
第三节 魔法进入日常生活
一、日常生活世界的魔法
二、魔幻世界的日常生活魅力
三、回归日常生活的意义
第四章 魔幻视野中的东方风景
第一节 基本印象
第二节 日本风格:以安房直子为例
一、幻想通道:自然的画面与形象
二、孤独和温情:个体情感的表述
三、用魔法调制美味: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三节 中国镜像
一、追寻中国文学的魔幻踪迹
二、当代原创幻想小说的魔幻叙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儿童文学中的轻逸美学》
作者:陈恩黎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
ISBN:9787535049353
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164
定价:32元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理解轻逸
第一节 轻逸是一种快乐
第二节 轻逸是一种天真
第三节 轻逸是一种喜剧
第二章 童年的多种解读
第一节 童年:一个变幻莫测的概念
第二节 童年:一段被塑造的生命
第三节 童年:一座不断被挖掘的矿山
第四节 童年:一股介入文学艺术创作的力量
第五节 童年:一个记忆和现实中的生命万花筒
小结
第三章 儿童文学精神视域中的轻逸品质
第一节 建造一个失落的伊甸园
第二节 建造一个自然生命的保护区
第三节 建造,一个游戏的世界
第四节 以轻逸姿态超越死亡
第五节 以轻逸姿态承受生命磨难
小结
第四章 儿童文学文本策略中的轻逸
第一节 想象如鸟一样飞翔
第二节 在童真中寻找喜剧的灵魂
第三节 在细节中开掘出无限的艺术空间
小结
第五章 轻逸视域中的中国儿童文学
第一节 遥望历史起点的思考
第二节 对大师张天翼的反思
第三节 论曹文轩的儿童文学观及其创作
第四节 对三部幽默儿童小说的文本分析
小结
结语
后记
《审美教育行为特征探析:人类学美学的视野》
作者:郑素华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
ISBN:9787535049391
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242
定价:38元
目录
序一
序二
导论 寻求审美教育问题研究的新思路
一、题目释义
二、相关问题史的概述
三、研究的学术意义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行文架构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审美教育问题与人类学美学视野
第一节 审美教育问题的切分与审美教育的行为层面
一、审美教育问题的切分:制度、技术、观念与行为
二、审美教育的行为层面
第二节 审美教育的行为特征与人类学美学探析
一、作为行为过程的审美教育
二、行为特征的探析维度
小结
第二章 审美教育行为的情境性
第一节 审美教育生成的多维情境
一、作为审美教育空间的场所
二、审美教育媒介的影响
三、审美教育观念的制约
第二节 审美教育的行为呈现
一、在情境申呈现:审美教育的特殊性
二、他者视野中的行为呈现
三、行为呈现的规律性脉络
第三节 审美教育的行为表达
一、审美教育参与者间的多向交互
二、以情境为中心的交互
小结
第三章 审美教育行为的展演性
第一节 文化(审美)观念的展演
一、审美教育行为与文化(审美)观念的差异
二、作为文化(审美)观念展演的审美教育
第二节 审美教育意图的展演
一、审美教育行为参与者意图
二、意图妁展演错位
第三节 主体性的展演
一、审美教育行为中主体的特殊性
二、行为主体的展演诉求
三、共鸣:展演中的转换
小结
第四章 审美教育行为的通约性
第一节 审美教育行为的通约内涵
一、通约要求
二、通约性与不可通约性
第二节 审美教育行为的通约性与情境问题
一、通约的具体性
二、情境下的通约与制约
第三节 审美教育行为的通约性与交流问题
一、审美教育行为的他者维度
二、在行为他者申交流
三、交流中的相融与超越
小结
第五章 审美教育的人类学美学魅力
第一节 审美教育研究的田野方法
一、审美教育研究的困境
二、作为研究方法的田野
第二节 审美教育的个案与民族志研究
一、审美教育个案研究
二、审美教育民族志研究
第三节 审美教育的文化视野
一、审美教育与文化
二、作为文化传承系统的审美教育
第四节 审美教育的全景史观
一、审美教育的全球化语境
二、审美教育全景史观的可能性
小结
结语 在事实中铸造理论
一、审美教育事实及基于事实的审美教育研究
二、审美教育研究的本文化与异文化资源
三、对话、交流与审美教育研究的中国立场
四、寻找中国审美教育研究的理论模式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