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女孩,善良的养父母,一个拳击手...对了,还有总是希望吻女孩的那个男孩,让读者体会到了残酷战争期间的一丝丝温存,作者的写的手法很独特,以死神作为第一人称,用旁观者的角度观看着每个人的命运,虽然总是在很早就告知读者人物最终的命运,但总是让人忍不住继续要往下读,直至那一时刻的来临,绝对值得一读
——BryanMo
◆真的是原版进口书,很喜欢这部小说,马克思让我想起 钢琴师 这部电影。。。
——mcrscar
◆纸张跟国外小说的纸张是一样的,价格比国外的要便宜,之前在新西兰和美国从书评来看,是很好的一部小说。
——文婕
英文版在2006年3月出版后,立即荣登全球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纽约时报》青少年文学排行榜第一名、美国亚玛逊网络书店畅销书榜第一名。该书中文繁体版今年6月在台湾推出后,一直稳居金石堂网络书店畅销书榜首位置,并受台湾诚品书店的主题推荐。足以和《安妮日记》并列经典,感人程度超过《追风筝的人》。
该书也获得文学评论界及媒体的一致好评,获颁美国图书馆协会Pintz奖,荣获2006年Book Sense儿童文学类年度选书,荣获2006年巴诺书店 “发现新人奖”、2006年亚马逊网络书店年度选书(青少年类编辑选书)、美国“鹅毛笔奖”2006年最佳青少年/成人小说提名、Kathleen Mitchell青年作家奖(奖励30岁以下优秀作家)、“全国犹太图书协会”小说奖、澳大利亚图书产业奖、“年度选书”及“文学小说”入围。迄今已经售出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巴西、韩国、日本、丹麦、荷兰、中国、以色列、塞尔维亚、芬兰、挪威等国版权。
《偷书贼》故事的背景在二次大战,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迫害犹太人事件甚嚣的时期,作者透过各种比喻的描述手法,以“颜色”、“天空”、“云朵”、“文字”等生活周遭的事物,衬托当时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流露。作者叙述故事的手法,前后连贯呼应,有时会先点出故事片段的后果,让读者提前知道部分情节的结局,以难过的心情慢慢翻至难以接受的页面,複杂的心情和书页共同停滞于凝结的时间上。我很喜欢作者用“颜色”贯穿整部故事剧情,故事一开始和书本的扉页一样淨白,待主角进入故事、书本颜色、天空色彩更迭、爸爸汉斯眼睛的银色光泽、手风琴上的黑白琴键、战争的起落、成万人死去的样貌、遍地血流成河的鲜红、莉赛尔老年死时的午后蓝…在书中看到了成千万的奇想色彩,每个色彩都有象徵的意义。
另外一位书中主角“死神”,其实才是关键、重要的角色,作者并没有把这位死神描绘成面目狰狞、十足冷血的无情收魂者,反而是位多愁善感、有着浪漫因子,每天履行无奈公事的艺术家死神。故事一开始,死神在自我介绍时,便道出了故事的分轴、生死的无奈与矛盾:『我逼近你的那一刻,天下万物呈现出什麽样的色彩?天空出现哪种讯息?我自己最喜欢巧克力色的天空,很深、很深的巧克力色,人家说这种颜色不适合我。不过,我还想尽量欣赏我见到的每一种色彩,光谱中所有的颜色,十亿个左右的口味,各不相同,还有一片天空可以慢慢舔,慢慢吃。颜色抒解了我的压力,放鬆我的心情』。故事中的战争残酷、生离死别,透过死神丰富的感情,以第三者的角度描绘,让我更加不捨剧中的每一事物。
死神最后于莉赛尔空袭获救后,在溷乱当中捡得莉赛尔所写的《偷书贼》黑色本子,在莉赛尔年老死后与死神相遇时,死神将存藏多年的《偷书贼》还给莉赛尔,莉赛尔的《偷书贼》原来早已有了阅读者,甚至惊讶有人懂她的故事。建议读者翻阅至结局后,不妨再翻回一开始的序幕重新阅读,会更加清楚死神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浪漫性格对剧情的影响。
《偷书贼》是本相当推荐一看的小说,故事情节不会过于紧凑,适合慢慢品嚐细读,感受作者字里行间的文字魅力。同《追风筝的孩子》一样,《偷书贼》也是描写战争背景、人性刻画、感人至深的故事,但相较于《追风筝的孩子》故事中人性的残酷,《偷书贼》显的稍温馨、适中些,阅读的幻想色彩也多了好几万千,故事架构与描述方式也颇有新意,渗入了些许的黑色幽默。
作者:Markus Zusak
出版社:Random House
ISBN:9780375842207
出版时间:2007-9
开本:16
页数:576
定价:110 元
内容简介:
It’s just a small story really, about among other things: a girl, some words, an accordionist, some fanatical Germans, a Jewish fist-fighter, and quite a lot of thievery. . . .
Set during World War II in Germany, Markus Zusak’s groundbreaking new novel is the story of Liesel Meminger, a foster girl living outside of Munich. Liesel scratches out a meager existence for herself by stealing when she encounters something she can’t resist–books. With the help of her accordion-playing foster father, she learns to read and shares her stolen books with her neighbors during bombing raids as well as with the Jewish man hidden in her basement before he is marched to Dachau.
This is an unforgettable story about the ability of books to feed the soul.
《偷书贼》是本相当推荐一看的小说,故事讲述的是9岁小女孩莉赛尔和弟弟在战乱中被迫送到寄养家庭,但弟弟不幸死在旅途中,莉赛尔在弟弟冷清的丧礼后偷了一本掘墓工人的手册,为的是要纪念自己永远失去的家庭。寄养家庭位在慕尼黑凋蔽贫困的区域,大人彼此仇恨咒骂,老师狠毒无情,战火时时威胁人命。莉赛尔每晚抱着掘墓工人手册入睡,恶梦不断。养父为了让她安眠,于是为她朗诵手册内容,并开始教她识字。
学会认字进而开始读书的莉赛尔,尽管生活艰苦,吃不饱穿不暖,却发现了一项比食物更让她难以抗拒的东西——书,她忍不住开始偷书,用偷来的书继续学习认字。从此莉赛尔进入了文字的奇妙世界,让她熬过了现实的苦难,也不可思议地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读书给躲在养父家地下室的犹太人听,在空袭时为躲入防空洞中的街坊邻居朗读故事,安慰了每颗惶惶不安的心,潜移默化改变了原本粗鄙的性情。
对照着战场上万人之间的争夺残杀,莉赛尔藉由阅读与文字所散发的力量,让死神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一面收取战场上的灵魂,一面思索人性的深奥:为什么人类一面展现残酷的杀戮,一面又有发自内心的关爱呢?多年以后,死神前去迎接莉赛尔的灵魂。死神坐在喧嚣的大马路旁,忍不住感叹道:“人哪!人性萦绕我的心头不去!人性怎能同时间如此光明,又如此邪恶!”
作者简介:
Markus Zusak is the author of I Am the Messenger, a Printz Honor Book and Los Angeles Times Book Award Finalist, and the international bestseller, The Book Thief, which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over thirty languages and has sold nine million copies around the world. He is the recipient of the Margaret A. Edwards Award for significant and lasting contribution to writing for teens and lives in Sydney, Australia, with his wife and children.
马克斯 苏萨克,1975年出生于悉尼,30岁时已成为当代澳大利亚文学界获奖最多、著作最丰、读者群最广的作家。迄今已出版:《输家》(The Urlderdog)、《与鲁本 乌尔夫战斗》(The Figtlting RLJberl Wolfe,美国图书馆协会青少年类最佳图书)、《得到那女孩》(Gettinlg the Girl)、《报信者》(I Am theMessenger,澳大利亚儿童图书协会年度最佳图书奖)。
《偷书贼》的故事源自他幼年时父母讲述的情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的父母曾经亲眼目睹盟军轰炸汉堡之后的惨状,也看过纳粹押解犹太人前往死亡集中营的悲剧。苏萨克说,父母讲述的情景他一直记在心里,他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把这些故事写成书。
伴随着《偷书人》的出版,他被澳大利亚和美国的评论家称之为“文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