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啸龙文才充沛,激情十足。看其赏析洛神赋一篇,真是酣畅淋漓,用情甚深。
——飞絮芳华
◆还不错吧。封面古色古香,内容雅俗共赏,作者文艺学功底较好,
—— 九九归琳
◆美学理论的知识较为扎实,专题分得还蛮细致的
—— 江海居士
增补唐五代文史丛考
作者:吴在庆
出版社:黄山书社
ISBN:9787807074564
出版时间:2006-11
开本:16
页数:368
定价:48 元
内容简介:
《增补唐五代文史丛考》中的文章,按其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单篇考证,另一类为一组考证;按其内容,也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新做的考证(前人未做过的考证),另一类为重做的考证(前人虽做过考证而有疏误)。所谓一组考证,指对某一作家及其作品所作的单篇考证,有若干条,吴在庆教授将它们编排在一起。如《诗文人名及作年考辨》这部分,马戴四条为一组,赵嘏五条为一组,罗隐十条为一组。这对治文学史者的用处更大。单篇考证,好比一颗一颗珍珠,在各个角落里流光溢彩;一组考证,好比零散的珍珠穿成一朵一朵珠花,更为光彩夺目了。
作者简介:
吴在庆,福建厦门人,1946年7月出生于厦门鼓浪屿。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于厦门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历史系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指导教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著有《杜牧论稿》、《杜牧全传》、《新编宋诗三百首》、《杜牧诗文选评》、《增订注释全唐诗 杜牧集》、《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态与文学》、《唐代文士与唐诗考论》;合著《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唐才子传校笺》、《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唐五代卷》、《唐诗大辞典》;点校《九国志》、《南汉书》、《南汉书考异》、《南汉纪》等六部史籍;在《文学遗产》、《文史》、《中华文史论丛》、《唐代文学研究》、《厦门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30多篇。
目录:
序
前言
一、名、字考
李鹏之字
李澄之之名
《全唐诗》李微应作李徵
唐两卢尚卿
唐禀之名
《全唐诗》记林嵩字雄飞误
《全唐诗》之扬损与同名字子默者并非一人
李玖、李玫当为一人
《十国春秋》之李攻当作李玫
王祝与王柷
胡汾与胡玢
孟守与孟宁
卢栯与户郁
裴澈与裴彻
刘贊与刘瓒——唐代五代四刘贊
李瀚、李澣为一人
陈德成之名
养正与奉正
中明与仲明
鸣冈、呜冈、鸣山与鸣岗
子文与子美
二、生卒年考
傅奕卒年
张楚金生年
范履冰下狱死之时间
祖君彦被杀之时间
蒋俨享年
李嗣真征还道卒之时间
徐齐聃流卒钦州之时间
祝钦明卒年
许浑生卒年新说及晚唐两许浑考辨
张祜生年考辨
张祜卒年考辨
陆希声生年
高元裕生卒年
郑颢卒年
裴休生卒年
崔铉卒年
曹汾卒年
陈黯生卒年
李频卒年
夏侯孜卒年
王龟卒年
温庭筠卒年
杨收生卒年
高湘卒年
周朴被杀之时间
方千之卒年
杨奇鲲卒年
郑略生卒年
李洞之卒年
陆肱生年
《旧唐书 王铎传》记王铎卒年误
罗虬卒年
崔涂生年
欧阳澥卒年
陈璠被斩之时间
李拯卒年
……
四、登科年考
五、生平仕历考
六、诗文题目、作者及失收诗文辨补
七、诗文人名及作年考辨
后记
跋
许学夷诗学思想研究
作者:方锡球
出版社:黄山书社
ISBN:9787807074625
出版时间:2006-12
开本:16
页数:237
定价:32 元
内容简介:
中晚明时期,古代文学批评进入总结和融合时期,流派林立,异说纷呈。许学夷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一生历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五朝,他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诗源辩体》这部诗论著作中。在诗学方法上,他以儒家“中和”观作为阐释文本的基本方式,在各种批评方法之中,运用“和而不同”的思想,选取那些符合文本实际的批评方式,对诗歌文本和诗学文本进行中肯的分析,提出了一些颇具新意的见解。他在整合当时诗学成果、吸纳传统诗学精华、开拓中国诗学的新境界方面,也作出了自己的努力。方锡球老师的这本著作,能贯彻比较的研究方法,将许学夷的诗学放到历史的维度进行考论,论证许学夷对中国古代诗学的发展,是国内研究许学夷及其诗学专著的第一本论著。
作者简介:
方锡球,1962年生,安徽枞阳人。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文学院在读博士生。2003年被选拔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研究,曾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学评论丛刊》、《文艺研究》、《社会科学辑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出版过专著《文艺发展机制论》。
目录:
序
第一章 “雍容典雅”的诗学追求与晚明儒家诗学的文化特质
一 从“中和”哲学观到“雍容典雅”的诗学追求
二 中国古代诗学中艺术理想的两个层面:从风骨论到意境论
三 晚明儒学复兴语境与中国诗学思想的融合
第二章 许学夷生平、交游、思想与诗学活动
一 许学夷生平、交游与诗学活动概况
二 许学夷的思想与诗学价值取向
三 许学夷的诗歌、诗学成就与接受现状
第三章 许学夷诗学思想总论
一 诗歌双重本体论:情兴与诗体
二 正变兼得的发展论:主体、理势与时代
三 接受批评论:既论其“要”、亦得其“偏”其“详”
第四章 许学夷“诗体”论的文化整合特点
一 许学夷论“诗体”的特征:文化与审美二重因素共生
二 许学夷诗体论所体现的发展论意识与整合文化的意图
三 许学夷文化整合方法论与诗歌终极理想形态
第五章 许学夷的元批评与儒家诗学审美化进程
一 “好远兼爱,通方广恕”的元批评与儒家诗歌批评的现实化
二 “诗道”走向美学:许学夷对历代诗学思想评判的核心理念
三 许学夷对诗论家素质的见解:“及乎规矩”与“变化从心”的结合
四 “识见议论”,“代日益精”:许学夷对儒家诗学价值取向的修正与完善
第六章许学夷“破三关”的诗学价值与“正变”之辨的理论意义
一“破三关”的理论内涵与诗史意义
二 “正变”与许学夷的“正变”之辨
三 许学夷“破三关”和“正变”之辨与诗歌发展观念的初步确立
第七章从“感物吟志”说到“情兴”论
一 “感物吟志”说生成的文化语境及其基本内涵
二 “情兴论”的诗学蕴涵和理论特征
三 “情兴论”在诗歌批评中的意义
四 “情兴论”的发展与诗歌演变
第八章许学夷对初唐诗歌中唐诗精神的审视
一 初唐诗歌“才力”与“气象风格”所显示的唐诗格调特征
二 初唐五七言律诗的“造诣”与唐诗精神中的“化境”
三 初唐诗歌“气象风格始备”与盛唐之音
第九章从“兴趣”到“意兴”:盛唐诗歌向纵深发展的审美方向
一 许学夷论盛唐诗歌的“兴趣”及其基本特征
二 许学夷论盛唐诗歌由“主兴不主意”到“意兴极远”
三 从“兴趣”到“意兴”:两种盛唐精神的文学渊源
四 许学夷对盛唐“兴趣”诗歌认识的理论局限性
第十章 盛唐诗歌的“入神”与“人圣”
一 “入神”与“入圣”的诗学内涵及其在诗歌文本中的表现特征
二 李杜诗歌“变而入神”的主体条件
三 李杜诗歌之“变”的表现形式及其诗性特质
四 李杜诗歌“变而入神”的诗体特征
五 李杜诗歌“变而入神”的历史和文化语境分析
第十一章“诗史”之辨:“述情切事”与“悉合诗体”
一“诗史”之说与诗评的价值取向
二 “述情切事”与“诗史”之作的唐诗精神
三 “悉合诗体”与“诗史”之作的唐诗话语特质
四 “诗史”之辨的理论与批评意义
第十二章“诗到钱、刘,气骨顿衰”与唐诗在中唐的转折
一 “才力既薄”与“风气复散”
二 钱、刘诸子“才力既薄”与中唐面目
三 “风气复散”与中唐诗歌“气骨顿衰”
四 钱、刘“气骨顿衰”与唐诗“正变”
五“元和其派各出”与唐诗“大变”
第十三章许学夷对宋人“以才学为诗”二重性的认识
一 诗歌“源流正变”论与宋诗之“变”
二 对“以才学为诗”之“美”的辨析
三 对“以才学为诗”之“恶”的分析
四 许学夷论宋诗二重品格的诗学意义
主要参考书目和文献目录
后记
唐宋词审美文化阐释
作者:杨柏岭
出版社:黄山书社
ISBN:9787807076100
出版时间:2007-3
开本:16
页数:421
定价:38 元
内容简介:
唐宋词的发展流程由小而大:由晚唐西蜀的艳情之作,而至李煜、冯延巳“士大夫之词”的堂庑渐开。是一大;柳永由小令而大量创作慢词,由抒情而叙事,由院落笙歌而市井、羁旅,是二大;苏轼以诗为词,开拓题材、提高意格、提升词境,融理趣而人,是三大;辛弃疾以文为词,驱遣古人、使事用典、敛雄心豪气而成温婉悲凉,是四大。伴随着这些由小而大的变化.亦有破体与遵体、越律与守律的纠缠。但唐宋词始终未曾背离美文与美听的原则。未离异其起始之时所奠定的“缘情”传统,未丢弃其“体物”之长。唐宋词一直为人所爱。
作者简介:
杨柏岭,1968年9月出生,安徽定远人。1991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7年在暨南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安徽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国词学研究学会理事。专著有《近代上海词学系年初编》、《晚清民初词学思想建构》,合著有《梁启超传》等。在《文艺理论研究》、《文献》、《文化中国》、《词学》、《民族文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
目录:
序言
第一篇 词之为乐 自有元音——唐宋词艺术的音乐根源
第一章 文字弦歌,各擅其绝:从诗乐离合看词体演变的意义
第一节 诗乐离合与文体递变
第二节 词体内倾与音乐本原
第三节 词体变异与音乐游离
第四节 治词路数与诗学传统
第二章 小词流人管弦声:唐宋词歌舞题材及其艺术精神
第一节 异音而同乐:音乐性质与唐乐的时代精神
第二节 应唤歌檀催舞袖:舞蹈与唐宋词歌唱表演的关系
第三节 小词流入管弦声:论歌词的审美对象
第四节 新愁多向曲中传:歌词传情的独特性
第三章 追怀往事记新词:追忆主题与唐宋词的深幽性
第一节 生活在过去的词人
第二节 追忆笔法的虛拟叙事
第三节 瞬间闪现的审美遗痕
第四节 唐宋词艺术的深幽性
第四章 离形写声,兴寄圆美:唐宋咏物词的音乐属性
第一节 咏物的地位及咏物词的界定
第二节 咏物词的艺术性及逻辑层次
第三节 咏物词艺术技巧及审美特点
第二篇 词之为道 酌剂阴阳——唐宋词艺术的两性模式
第五章 深情暗共知:女性填词心态与词学两性批评
第一节 再释男子而作闺音
第二节 两性思维构象特点
第三节 词学两性批评模式
第四节 两性传统及其意义
第六章 无物似情浓:唐宋词爱的情思及其接受意义
第一节 审美想象的爱情心理
第二节 填词心态与情思走向
第三节 设色殊美的情感装饰
第四节 情理冲突与艳词评价
第三篇 词之为心 陶写性情——娱情及唐宋词情思的纯粹化
第七章 不笑不足以为道:唐宋词人娱情心态及其意义
第一节 言志到缘情:超越性娱情的演变
第二节 不耽玩为耻:有欲的享乐性娱情
第三节 歌板尽清欢:词体娱情的场环境
第四节 娱宾以遣兴:唐宋娱情填词观念
第五节 词虽小却好:娱情词的主题特色
第八章 怎一个愁字了得:唐宋词审悲意识及其艺术特征
第一节 忧患心理与文学的审悲意识
第二节 境之顺逆与词体悲感的演变
第三节 生命感动与审悲意识的辨析
第四节 孤独形象与悲感词的艺术性
第九章 此心安处是吾乡:唐宋词的闲适境界及其审美价值
第一节 自由的闲适:快乐原则的心理形式
第二节 休闲的传统:闲适经验的文化模式
第三节 当下的享乐:闲适传统的主题沿革
第四节 审美的审美:闲适境界的审美规律
第四篇 词之为体 上通清雅——唐宋词本色流变及雅化规律
第十章 一个前奏,两次循环=唐宋词本色体性的流变
第一节 本色是文体当行的审美意识
第二节 唐词是词体体制本色的前奏
第三节 唐宋词体本色性的两次循环
第四节 正变是缠夹本色的批评标准
第十一章 回归的必然:唐宋词论清雅精神的走向
第一节 由俗到清的超越企图:《花间集叙》的潜在艺术精神
第二节 避俗求雅的“别是一家”:《词论》艺术精神的显在呈现
第三节 清空雅正的思想回归:《词源》词学主张的自觉实践
第五篇 词之为艺 感人尤捷——唐宋词艺术特征与道德意义
第十二章 言有尽而音意无穷:词作结构与“词尤善感”的艺术精神
第一节 语词:跳出观念束缚的感性呈现
第二节 节奏:吻合音乐体性的自由结构
第三节 意象:内涵经典结构的象征感发
第四节 时空:审美直观形式的隔境远韵
第五节 深义:泯灭对待区别的浑化旨趣
第十三章 美是道德的象征:唐宋词的道德意义
第一节 唐宋词中的传统道德情感延续
第二节 唐宋词中爱的主题的道德秩序
第三节 比德思致与唐宋词的诗性美德
第四节 渔父系列形象的自由道德象征
第五节 再评道德文章者填写小词现象
第十四章 是处园林好:建筑物在词中的作用及其艺术特色
第一节 卜筑快幽情:建筑物寄托古人的精神
第二节 举目青楼画阁:建筑物入词的时代气氛
第三节 有人楼上愁:建筑物在词中的作用
第四节 阑干无数秋:词中建筑物的艺术特色
第六篇 词之为技 关乎通变——唐宋金元词的传播与接受
第十五章 由柳永词看金元道士词的传播
第一节 逸性摅灵,修行超越
第二节 仙格调,自然开发
第三节 词中味,与道相谒
第四节 杨柳岸,晓风残月
第十六章 由稼轩词论梁启超的接受特征
第一节 性情怀抱均相近
第二节 认同式接受
第三节 创造性构筑
第四节 入出之遗憾
第十七章 由历代词评分析梦窗词的艺术个性
第一节 七宝楼台与万花为春
第二节 艺术敏感与密丽生动
第三节 覃思之人与奇思构想
第四节 多情词人与沉厚主旨
第十八章 由况周颐谈金元词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 对金元词地位的认识
第二节 金元词研究的主要贡献
第三节 研究金元词的原因
第四节 金元词研究的启示
第七篇 词之为学 古今传承——词学审美文化阐释的近代历程
第十九章 词学体系的尝试:江顺诒词学思想评述
第一节 构筑体系:反思词话旧例
第二节 旁通曲证:追源词体音律
第三节 香象羚羊:标举词家境界
第四节 词亦可品:深化词品观念
第二十章 传统的惯性力量:况周颐词学思想的解读
第一节 词体体性与宇宙大化思想
第二节 词人襟抱与传统艺术人格
第三节 词心词境等与传统艺术观
第二十一章 审美现代性走向:王国维词学研究三论
第一节 王国维研究词学的动因探析
第二节 “词以境界为最上”:王国维词学观
第三节 王国维词学研究的地位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刘克庄诗学研究
作者:王锡九
出版社:黄山书社
ISBN:9787807076667
出版时间:2007-9
开本:16
页数:223
定价:35 元
内容简介:
《刘克庄诗学研究》是关于研究“刘克庄诗学”的专著,书中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探索研究:刘克庄关于唐诗风格三种范型的阐述、刘克庄的“唐律”观、刘克庄关于宋诗的论述、刘克庄在江西诗派体系建构中的贡献、刘克庄的词学观、刘克庄的风雅观等。
作者简介:
王锡九,1953年11月出生,安徽天长人。1978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1981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学术著作《唐代的七言古诗》《皮陆诗歌研究》分别获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金元的七言古诗》《宋代的七言古诗》(北宋卷、南宋卷)分别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另外出版《唐宋爱情词选》(编著),发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四十余篇。
目录:
第一章 刘克庄关于唐诗风格三种范型的阐述
引论
范型之一:高雅冲澹
范型之二:雄壮浑成
范型之三:寒俭窘促
第二章 刘克庄的“唐律”观
一、“唐律”是指贾岛、姚合等人的创作风尚
二、刘克庄对“唐律”的三点肯定
三、刘克庄对“唐律”的三点反思与批评
第三章 刘克庄关于宋诗的论述
一、关于唐宋诗优劣的品评
二、关于宋代理学诗
三、关于宋代诗歌史的发展及其特征
四、关于宋代重要诗人和诗歌流派的评述
五、关于四灵、江湖诗人的评述及所表现的诗学旨趣
第四章 刘克庄关于宋诗的“开山祖师”说
一、重视风雅
二、诗风平淡
三、长于叙事
四、长于句律
第五章 刘克庄在江西诗派体系建构中的贡献
一、总结江西诗派渊源关系的贡献
二、评述江西诗派诗歌成就的贡献
三、阐扬“活法”理论的贡献
第六章 刘克庄的词学观
一、宋代词学的三种基本观点
二、反对道学家的词学观,充分肯定词最大限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
三、提倡词风的丰富多样化,审美观圆通豁达
四、主张词应当协律可歌,维护词体的特质
第七章 刘克庄的风雅观
一、刘克庄的风雅观主要承北宋梅尧臣的诗论而来
二、反对理学,提倡性情,是刘克庄风雅观的基石
三、抚时感事,重视表现社会乱离,是刘克庄风雅观的重点
四、提倡讽刺精神和骚怨情怀,是刘克庄风雅观的又一个重点
五、提倡比兴,反对比附,是刘克庄风雅观的重要特色
第八章 刘克庄的性情说
一、宋代以前“性情”说的发展概况
二、入宋以来“性情”说、“性理”说的对立是刘克庄阐发“性情”说的背景
三、刘克庄大力倡导“性情”说,直接贬斥“性理”说
四、刘克庄提倡“性情”说,反对宗经思想
五、刘克庄对“发乎情,止乎礼义”的逆动
六、刘克庄对诗歌创作基本特征的深刻认识,是其主“性情”说的基础
第九章 刘克庄对“诗穷而后工”论的阐扬发展
一、从“发愤著书”到“诗穷而后工”
二、宋代关于“诗穷而后工”的探讨与争论
三、刘克庄对“诗穷而后工”论的阐扬衍化
四、刘克庄对“诗穷而后工”的原因的探讨
五、刘克庄提倡冲澹和乐之音,反拨“诗穷而后工”的愁苦悲酸之态
六、刘克庄关于“诗工而命穷”的论述
第十章 刘克庄“融液众作”的诗学思想
一、刘克庄提出“融液众作”的诗学思想的诗坛背景
二、刘克庄主张全面学习继承诗歌史的优秀成果
三、刘克庄提倡在诗体上广备众体,自成一家
四、刘克庄提倡在诗风上“融液众格”,自为一家
第十一章 刘克庄的“锻炼”说
一、刘克庄是历来关于诗歌“锻炼”说的总结者
二、讲究“锻炼”是诗人寻常而重要的事情
三、“锻炼”的目的:删“繁”就“简”,以“少”胜“多”,主“意”求“工”
四、“锻炼”的前提:诗人的“气魄”、“力量”
主要引用书目
古典文学名篇鉴赏(2008/11)
作者:刘学锴
出版社:黄山书社
ISBN:9787546100340
出版时间:2008-11
开本:16
页数:414
定价:40 元
内容简介:
是由古代的一些经典名句选编而成,书中内容涉及广泛、丰富翔实,便于读者阅读。古典文学是文学的一部分,是现代文学的发展基础,它是承上启下的,是文学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中国文学最根本的东西。
介绍了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语言艺术,是文化中极具强烈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中国古典文学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赋、曲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各种文体中,又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使中国古典文学呈现出多姿多彩、壮丽辉煌的图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作者简介:
刘学锴(1933-),浙江松阳人。1952——1963年,就读并执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顾问。曾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主要论著《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李商隐文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李商隐传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分别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及全国古籍整理图书一等奖、安徽省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近著有《李商隐诗歌接受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温庭筠全集校注》(中华书局2007)、《温庭筠传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等。
目录:
诗
《诗经》
宋玉
曹植
谢灵运
王融
谢朓
沈约
临高台
柳恽
杨素
李密
南朝乐府民歌
北朝民歌
唐庚
惠洪
韩驹
曾几
李弥逊
陆游
范成大
杨万里
戴复古
柴望
元好问
于谦
钱谦益
王士稹
黄景仁
龚自珍
岑霁
词曲
张志和
温庭筠
韦庄
毛文锡
鹿虔扆
欧阳炯
孙光宪
冯延巳
李璟
李煜
寇准
范仲淹
晏殊
张先
欧阳修
晏几道
浣溪沙
李之仪
苏轼
秦观
贺铸
周邦彦
朱敦儒
李清照
吕本中
朱淑真
严蕊
陆游
姜夔
陈亮
刘辰翁
盍西村
查德卿
文
祖君彦
魏徵
李善
陈子昂
张说
任华
王维
殷瑶
独孤及
韩愈
柳宗元
李商隐
王安石
后记
古诗文辞赋品论
作者:潘啸龙
出版社:黄山书社
ISBN:9787546110653
出版时间:2010-4
开本:16
页数:442
定价:42 元
内容简介:
高妙的诗文,激发着浓浓的品赏兴味。而品赏本身,又借助体悟和想象,补充和丰富着诗文的内蕴。品赏因诗文而获得奇趣,诗文则因了一代代品赏而历久弥新。这种品赏,应该是充满灵气和想象力的体悟,它常常表现为一种“妙处难与君说”的意会。也正因为如此,诗文品赏很难诉诸文字,留存在品赏文字中的,或许只是意会的雪泥鸿爪。不过,许多诗文鉴赏家都在面对这一挑战,让灵气和想象力浸透文字,力图用富于表现力的文字,展现诗文的境界和心灵的体验。在言不尽意中传达刹那间的意会,让品赏文字本身,也成为一篇充满兴味和启迪的精美创造品。倘能做到这样,则品赏之文亦可刮目相看的了。
作者简介:
潘啸龙,1945年生,上海龙华人。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安徽师大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1993年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和奖章,同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著有《屈原与楚文化》、《楚汉文学综论》、《屈原与楚辞研究》、《楚辞导读》、《诗骚与汉魏文学研究》、《邺下风流》、《历代贬臣传》,合著有《诗骚诗学与艺术》,合编有《楚辞学文库》、《楚辞评论资料选》等。
目录:
诗经与楚辞品论
诗经
葛覃
楞木
兔置
汝坟
麟之趾
采蘩
匏有苦叶
二子乘舟
河广
将仲子
褰裳
出其东门
东门之杨
株林
鸱鹗
狼跋
无羊
何人斯
屈原
九歌
东皇太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电
国殇
礼魂
橘颂
卜居
渔父
宋玉
招魂
古文与赋品论
战国策
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宋玉
对楚王问
高唐赋
神女赋
登徒子好色赋
枚乘
七发
东方朔
上书自荐
司马迁
报任安书
刘向
楚庄绝缨
楚丘先生
马援
诫兄子书
黄香
责髯奴辞
曹植
洛神赋
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
任肪
与沈约书
世说新语
谢太傅吟啸风浪
司马太傅叹月
阮成晒裈
桓玄好缚人
阮光禄焚车
王子敬傍若无人
牛屋贵客
温峤娶妇
王敦击鼓
何可一日无此君
情何能已已
远公在庐山
段浩“宁作我”
苏轼
录文忠公语
书孟德传后
别石塔
书若逵所书经后
荔枝龙眼说
记岭南竹
刘凝之与沈麟士
历代诗词品论
刘邦
大风歌
戚夫人
舂歌
刘章
耕田歌
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
刘彻
秋风辞
李陵
别歌
汉乐府
日出入
上陵
蜨蝶行
乌生八九子
长歌行
古歌
江南
古诗
上山采蘼芜
梁鸿
五噫歌
班固
咏史
朱穆
与刘伯宗绝交诗
蔡邕
翠乌
仲长统
见志诗二首
东汉无名氏
旧题《李少卿与苏武诗》
三首
古诗十九首
西北有高楼
明月皎夜光
客从远方来
东城高且长
生年不满百
涉江采芙蓉
曹操
薤露行
苦寒行
曹丕
广陵观兵
曹植
朔风诗
吁嗟篇
刘祯
赠从弟三首
和风从东来
苏若兰
璇玑图诗
刘铄
秋歌
鲍令晖
代葛沙门妻郭小玉作二首
(其一)
孔稚珪
旦发青林
范云
效古诗
别诗
丘迟
题琴材奉柳吴兴
沈约
咏檐前竹
何逊
南还道中送赠刘谘
议别
敬酬王明府-
裴子野
答张贞成皋
徐勉
昧旦出新亭渚
刘孝绰
栎口守风
徐搞
胡无人行
萧纲
陇西行三首(其三)
庾肩吾
赠周处士
徐陵
春日
何胥
哭陈昭
王维
相思
李白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独漉篇
岑参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
浮图
因假归白阁西草堂
杜牧
张好好诗(并序)
崔护
题都城南庄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刘因
幼安濯足图
山中月夕
郝经
落花
赵孟频
闻捣衣
杨载
宗阳宫望月
揭侯斯
夏五月武昌舟中触目
杨维桢
西湖竹枝歌(选二)
贝琼
孤松
皇甫、访
对月答子浚怀诸兄弟作
吴承恩
对月感秋(其二)
陈子龙
重游弁园
钱塘东望有感
唐宋诗词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