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名画欣赏 第五辑(全十册)
作者:任薰、虚谷、金农、郑燮、李鱓、高凤翰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3447738
出版时间:2002-10-01
开本:64
页数:10册
定价:98 元
内容简介:
本套书分十册,收录任薰(杂画)、虚谷(花鸟)(杂画)、金农(花卉)、郑燮(竹兰)(杂画)、李鱓(花鸟)(杂画)、高凤翰(山水)(花鸟)的绘画作品。
作者简介:
任薰(1835一1893),晚清画家,“海上四任”之一。字阜长,号舜琴,浙江萧山人,任熊之弟。工人物、山水,尤擅花鸟,不到二十岁,即以卖画为生.常往返于萧山、宁波、杭州、苏州、上海等地。他治学严谨,在写生、临摹上均下苦功。他的画承兄法,人物常用高古游丝、铁线、行云流水、兰叶几种描法,面部造型上狭下丰,躯干伟岸,画风古稚,有出蓝之妙;花鸟多用之字形构图,善把没骨、勾填和写意技法混合运用在一幅画中,格调清新,雅俗共赏。从学者除任颐、任预外,宁波、苏州均有弟子。人称:“任阜长精于绘事,名噪当时。”传世作品多种。
虚谷(1824一1896),本姓朱、名怀仁,后出家,取名虚白,字虚谷,别号紫刚山民、倦鹤。原籍安徽新安(今安徽歙县),移居江苏广陵(今江苏扬州)。他给自己的画室和书斋取名为“三卜七峰草堂”、“觉非庵”、“一粟庵”等。虚谷的绘画和书法富有强烈的个性,独辟蹊径,于晚清画坛上赢得厂较高的声誉,画面追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笔墨简约,味无穷。偏锋运笔,笔迹刚利爽劲.如铁划刀刻,设色鲜丽而不艳俗,笔、墨、色浑然一体,冷峻峭奇。别具匠心。他的山水意境深远、发人遐思;他画松鼠,表现小动物的临风跳跃,其乐无穷的自由;他画游鱼.极得悠然之趣。虚谷的画造型质朴,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他作画从不受纸幅大小制约,表现对象,不求其全,以少胜多,以小见大,变化莫测,出奇制胜。虚谷的作品以清新独特的面目立于清末画坛。
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司农、吉农,号冬心先生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精篆刻,善书法,五十三岁后始作画,久居扬州卖画为生。作为扬州八家之首,他的碑版金石入画,以及诗画结合等艺术形式对后世的影响极大。金农擅画竹、梅、鞍马,兼画人物,对画梅尤为偏爱。他的画内容与笔墨形式结合的相当紧密,画法上更加强调金石味,把其书法、篆刻的修养极其巧妙地运用在这些题材的表现上,笔势超逸劲健,泼辣奔放,又不失内敛之气,毫无粗野之痕。其所画梅竹,用笔率真,笔势挺劲,在动态中求静气,呈现出悠远高古之趣.其所画蔬果用笔朴实,墨色清亮,把老庄思想的虚静无为、乎和之气,阐释得再通透不过。所画人物、佛像用笔简洁,不求形似,而求神合,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擅画竹、兰、石,兼及松、菊、梅等花卉。画竹宗法苏轼、文同、吴镇等,瘦劲挺拔,有凛然傲气;兰宗法明代陈元素。属瘦劲一路。石宗法倪瓒.郑燮书画的独特风格和杰出成就,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追随者甚众,有“板桥派”之称。清李斗《扬州画肪录》记:“郑燮字克柔……工画竹,以八分书与楷书相杂,自成一派。今山东潍县人多效其体.”后世不少名家也宗学其法,如戴熙、何绍基的竹石,更多人则取他勇于革新的精神,纷立新格。在“扬州八怪”中,郑燮的画史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应是首屈一指的。
李鱓(1686一1756),字宗扬,号复堂、懊道人,亦署里善、中洋、腹糖等。生于江苏兴化的望族之家。始学黄公望一派的山水画,据说“明秀苍雄过于所师”,转而向族嫂王媛学花卉。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被任命为宫廷画师,随常州逸笔画家蒋廷锡学习正统花鸟。于康熙晚年失宠,从此浪迹江湖二十年.主要艺术成就在花木翎毛,而极少作山水。其花鸟画风先后数变。郑板桥概括为“复堂之画风三变”:“初入都一变,再入都一变,变而愈上。盖规矩方圆,尺度颜色,浅深离合,丝毫不乱.藏在其中而外之,挥洒脱落皆妙谛也.六十外又一变,则散漫颓唐无复筋骨,老少悲也。”与郑板桥、黄慎、金农等合称“扬州八怪”。开启了清末海派写意花鸟和近代写意花鸟画的先河。
高风翰(1683一1748),字西园,号南村,晚号南阜老人,山东胶州(今胶县)人。寓居扬州.官至徽州绩溪知县。他性情豪放,能诗,工书画、篆刻,喜爱砚台,收藏达千余方,著有《砚史》。晚年(丁巳)病臂,以左手作书画,自号“后尚左生”,又号“丁巳残人”,是清代著名的左手书画家。他画的山水,纵逸不拘成法;花鸟画,笔致奔放,用色别致。与金农、郑板桥、李鲜、高翔等“扬州八怪”友情深厚,诗文书画往来密切,风格也相近,是扬州画派的重要成员之一。在清代画坛上,高凤翰是一位富于革新的画家,他虽受徐渭和朱耷的影响,也有“扬州画派”的一般特色,但他的构思、笔法甚至画中的题诗和书跋,都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左手作书画以后,笔墨更趋老辣奔放,用色别致,幅幅都有浓郁的艺术感染力,令人耳目一新。
中国名画欣赏 第六辑(全十册)
作者:王时敏、王原祁、王翚、王鉴、石涛、石谿、弘仁、华喦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3447745
出版时间:2002-10-01
开本:64
页数:10册
定价:98 元
内容简介:
本套书分十册,收录王时敏(山水)、王原祁(山水)、王翚(山水)、王鉴(山水)、石涛(山水)(花鸟)、石谿(山水)、弘仁(山水)、华喦(花鸟)的绘画作品。
作者简介:
王时敏(1592年—1680年)明末清初画家。初名赞虞,字逊之,号烟客,自号偶谐道人,晚号西庐老人等,江苏太仓人,首辅王锡爵孙,翰林王衡独子。崇祯初以荫官太常寺卿,故被称为“王奉常”。擅山水,专师黄公望,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然构图较少变化。其画在清代影响极大,王翚、吴历及其孙王原祁均得其亲授。王时敏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外加恽寿平、吴历合称“清六家”。
王原祁(1642年-1715年)〔清〕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人称王司农。以画供奉内廷,康熙四十四年奉旨与孙岳颁、宋骏业等编《佩文斋书画谱》,五十六年主持绘《万寿盛典图》为康熙帝祝寿。擅画山水,继承家法,学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用笔沉着,自称笔端有金刚杵。主张好画当在不生不熟之间,自出心裁,不受古法拘束,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书卷之气盎然纸墨外。
王翚(1632年4月10日─1717年11月15日),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清代著名画家,被称为“清初画圣”。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合称山水画家“四王”,论画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
王鉴(1598一1677),字玄照,后避清圣祖康熙玄烨的名讳,改字元照、圆照,号湘碧、染香庵主。清初“四王”之一,江苏太仓人。王鉴出身于文学世家和官宦门第,自幼即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和艺术熏陶。三十六岁吋中举人,后任左府都事,广东廉州太守.四十岁以后,王鉴专心于绘事,成为专业的文入画家。在当时的画坛上,他被称为“后学津梁”,是“虞山派”的开创者。
石涛(1642一约1707),清代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法名原济,一作元济。本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广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扬州。明靖江王后裔,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工书法,能诗文。存世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
石谿(1612一约1678),俗姓刘,名字无传,号髡残、白秃、电住道人等。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清初四画僧之一。对他的出家为僧,有两种说法:一是四十多岁、一是二十七岁.他画宗王蒙,兼学黄公望及垢道人。石谿与四画僧中其他三家不同,其人人禅,而常以禅意人画,借山林之景色,人禅理之清虚,两者相合,超乎象外。他的画风豪放而浑厚,粗服蓬头,生气勃勃,但豪放而不粗疏,寓精细于豪放之中,满纸苍茫,淋漓赭墨、忽浓忽淡,忽湿忽干、笔墨色三者极尽变幻,不愧为有清画坛一代宗师。
弘 仁(1610-1664),清画家。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明亡后于福建武夷山出家为僧,字渐江,号梅花古衲。安徽歙县人。为清初四画僧之一。擅画山水,初学宋人,晚法萧云从、倪瓒,笔法清刚简逸,意趣高洁俊雅。尤好绘黄山松石,为“新安画派”创始人,和查士标、孙逸、汪立瑞等四人并称“新安四大家”。兼写梅竹,工诗。存世作品有《枯槎短荻图》《西岩松雪图》《黄海松石图》等。著有《画偈》。
华喦(1682一1756),字秋岳,号新罗山人,福建上杭人.来往于杭州、扬州之间,以卖画为生。与金农、高翔、李蝉、郑燮等画家交好,彼此推重。他的绘画由民间绘画人手,进而学习文人画。花鸟、人物、山水兼善。花鸟画早年受恽寿平影响,进而取法朱耷、石涛,他的画取材广泛,善于捕捉自然界各种花鸟的千姿百态。华喦不仅是一个专业画家,而且是一位具有广博文学修养的才子。他工诗,善书法,有诗、书、画“三绝”之誉.概括他的创作道路是“读书以博其识,修己以端其品。”他的绘画。既有专业画家的艺术功力,又有文入画家的笔墨韵味.所描绘的物象真实生动,笔墨含蓄秀雅,情景交融。故他的友徐逢吉评其画是“文质相兼,而又能超脱于畦畛之外”。形成的独特小写意画风,对后世影响较大。
中国名画欣赏 第七辑(全十册)
作者:八大山人、董其昌、沈周、唐寅、文征明、陈淳、徐渭、林良、吕纪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3447752
出版时间:2002-10-01
开本:64
页数:10册
定价:98 元
内容简介:
本套书分十册,收录八大山人(山水)、董其昌(山水)、沈周(山水)、唐寅(山水)、文征明(山水)(花鸟)、陈淳(花鸟)、徐渭(花鸟)、林良(花鸟)、吕纪(花鸟)的绘画作品。
作者简介:
八大山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原为明朝王孙,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董其昌(1555—1636),明代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曾居松江。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刻有《戏鸿堂帖》。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书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唐寅,字子畏,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明朝著名画家、文学家。据传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唐寅玩世不恭而又才华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吴门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为“明四家”。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陈淳,1483年生,1544年逝世(另一种说法是1482—1539),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道复,后以字行,更字复甫,号白阳,又号白阳山人。他的有些作品,所画质朴,可以看出受沈周画法的影响, 从他现存作品中即可见风格和用笔,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住。在绘画史上,陈淳与徐渭并称为“白阳、青藤”, 陈淳的绘画当属文人隽雅一路的,即“白阳”一派画家。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
林良(1428年~1494年)字以善,明代著名画家,南海(今广州)人。擅画花果、翎毛,着色简淡,备见精巧。其水墨禽鸟、树石,继承南宋院体画派放纵简括笔法,遒劲飞动,有类草书,墨色灵活,为明代院体花鸟画的代表作家,也是明代水墨写意画派的开创者。传世作品有《灌木集禽图》、《山茶白羽图》、《双鹰图》等。
吕纪(1477~?)中国明代画家。字廷振,号乐愚。鄞(今浙江宁波)人。以画被召入宫,值仁智殿,授锦衣卫指挥使。擅花鸟、人物、山水,以花鸟著称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