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藏书章¥200.0
白文藏书章¥150.0
藏书章每加一字费用¥30.0
★省级书法协会会员操刀
★个性化服务
刘爱,别署心堂,自幼喜书画、嗜篆刻,刀笔不辍、一丝不苟。系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贵州芙峰印社社员,黔南州书法家协会理事,黔南州美术家协会会员,毕节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黔南师院书法协会名誉主席。
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全国艺术大展篆刻入选。(浙江)
沈尹默杯全国教师书法作品展入展。(上海)
袁崇焕杯全国书法作品展入选。(广东)
全国首届和谐社区书法篆刻展入展。(天津)
“农商银行杯.诗书画影歌伊川”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河南)
《枣庄日报.今日滕州》创刊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入展。(山东)
贵州省首届篆刻展三等奖。
贵州省第六届行草展优秀奖。
贵州省第三届美术专业比赛入围。
贵州省第二届篆刻展入选。
《贵州画卷-书法篆刻卷》书法篆刻展入展。
图书收藏者用以标明图书所有权和表达其个性爱好的一种印迹。又称藏书印。中国西汉时期就已出现藏书章。古代藏书家为辨明图书的归属,征信于人,常在自己的藏书上盖上印章。章上通常刻有姓名、字、号、乡里、祖籍、藏书处所、官职、鉴别、授受、告诫、记事、言志等内容。北宋苏耆、苏舜钦有“佩六相印之裔”等印。南宋贾似道有“秋壑图书”等印。明末清初藏书家万贞言的藏书印上刻有“吾存宁可食吾肉,吾亡宁可发吾椁,子子孙孙永勿鬻”等字,情深意切。明清以后,宋元版书倍受藏书家珍惜,家藏宋版书者竞相夸耀,这类藏书印极盛一时。明朝文人多自号“山人”、“居士”等,故多在藏书章印上刻有这种文字,如“文水道人”,“五峰樵客”、“五峰山人”、“墙东居士”等;很多官宦之士喜欢刻藏书章,如明季振宜有印“吾道在沧州”、“柱下史”,叶盛有“镇抚燕云关防”、“巡抚宣府关防”印,表达他们“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情感。还有些藏书家在书印上表达追思前人之意 , 如明江苏吴宽 有“延州来季子后”印。顾千里有“陈黄门侍郎三十五代孙”印,陆芝荣有“忠宣第三十七世孙”印。明清之间妇女藏书章有归有光妻王氏的 “魏国文正公二十二代女”印,阮元继配孔经楼的“阙里阮孔经楼”、“孔子七十三代长孙女”印。有的藏书印极力表白家族的荣光,如袁忠彻的“袁氏父子列卿”、“忠孝世家”印、马思赞的“玉音孝友著于家庭信谊隆于乡党”印。有的藏书印告诫后人不要丢失图书,例如常刻有“子孙保之”字样,清陈鳣有“得此书费辛苦后之人其鉴我”印。有的藏书家对借书非常谨慎,唯恐有失,如明代钱谷有“百计寻书志亦迁,爱护不异隋侯珠,有假不返遭神诛,子孙不宝真其愚”印。毛晋有“在在处处有神物护持”,张蓉镜还在书上盖有“在处有神物护持”印。藏书家痛恨后人卖其藏书,如清王昶的藏书印上有“如不材,敢卖弃;是非人,犬豕类,屏出族,加鞭箠”的话,全印共64字,是迄今所见字数最多的藏书印。字数最少的只有一个字,如清何焯的“髯”字印。古代藏书家的书印一般不只一枚,有的多达十多枚乃至数十枚。
中国古代藏书章对于后人了解文献的收藏和流传以及鉴别古籍版本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现代图书馆也常在所藏图书资料上加盖藏书章。全称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北京图书馆藏刊”。有的藏书章上还有入藏日期或图案。有的则采用不带色的钢印。图书的藏书章一般盖在书名页的下方正中,也有在书名页盖章以外,还在书中固定的某一页和在最后一页的下方正中各盖一个章。期刊和其他资料则多将藏书章盖在封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