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组
读书月淘书团会场|满额送文创/限时满减
中图网>淘书团>社科>团购详情

淘书团

“中国读本”系列16种,对中国古代的礼制、物理学、生物学、科技、兵书、驿站与邮传、书院、饮食、考古发现、婚姻与家庭等演进轨迹进行了系统、清晰的勾勒;概述了敦煌的历史和文化、中国思想史、华夏文明、佛教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关系;还介绍了在中西文明交流史上两位重要学者利玛窦与徐光启。由各领域专家精心撰写,配有黑白插图,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为读者了解古代历史文化、学习学科知识提供了有益参考。定价291.3元,现团购价59.9元,每本不到3.8元包邮!

×

关键字
历史
团购价¥59.9 ¥291.3 折扣2.1
已售339
缺货登记

返回淘书团>>

推荐理由

更多“中国读本系列”敬请期待……
16开平装,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

本次团购包含16册,分别为:《中国的礼制》《敦煌的历史和文化》《中国重要考古发现》《中国古代物理学》《中国思想史话》《中国古代科技》《华夏文明的起源》《中国古代书院》《利玛窦与徐光启》《中国散文史话》《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中国历代兵书》《中国古代生物学》《中国的饮食》《佛教与中国古代科技》《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

论题丰富,范围广博,寻觅千百年历史的文化积淀,荟萃华夏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成就

简单的黑白插图,为文字内容做了补充和参照。内容精湛,亦庄亦谐,融知识性与通俗性于一体
友情提示:本套书为特价库存书,品相略旧,但内页完好不影响阅读,介意的读者请慎拍

书友说
  • *** 2020/6/4 11:03:53
    文史工具,可以读,可以藏
  • *** 2020/5/28 14:22:03
    本套丝书,内容精湛,亦庄亦谐,融知识性与通俗性于一体,争取收齐!
  • *** 2020/5/28 8:33:51
    读本二和五都买了,科普,很有意思,又不让人读起来很累!
  • zhi*** 2020/5/27 16:59:47
    中国读本丛书,中图售卖的都买了,包括的领域很多,算是一些入门书吧。
  • *** 2020/5/24 2:54:24
    比较简约,适合作中小学课外读物
  • 992*** 2020/1/17 15:54:16
    物流快,包装仔细,书值得看,纸质量,内容非常好,五星好评
  • ztw*** 2018/8/27 11:30:37
    不知名的出版社也会有精品出来。虽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并不出名,但策划推出的中国读本还是比较好的,立足于普及传统文化,邀请高校等业内专家撰写,从各个方面对传统进行梳理,值得拿下。
  • 201*** 2018/8/26 14:37:50
    图书品相非常好,是中国读本系列之中的16本,可以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书读一读,编书的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想深入了解可以顺着找相关的图书读。非常好的一套书!
  • pei*** 2018/8/23 14:18:33
    中国读本是一系列的,是普及类读物,一点点买吧。开卷有益。
  • wxc*** 2018/8/22 21:25:47
    中国国际广播版的《华夏文明的起源》及《中国的礼制》等16本16开的通俗类小册子。
查看下一条 >>

编辑推荐

《中国的礼制》

自古以来,中国就被誉为“礼仪之邦”,中国人民也以谦逊友善、彬彬有记的风貌著称于世。礼起源于原始社会,原是祭神时的一种习俗。周代形成比较完备的礼制并成为此后历代礼制的基础……

作者简介

魏向东,男,江苏海安人,1963年生,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旅游系主任、教授,复旦大学历史文化地理博士,江苏省旅游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出版《中国风俗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中国文化史》、《城市景观》、《发现苏州:城市文化与旅游的应用研究》、《旅游概论》等著作,在《中国史研究》、《江海学刊》、《人文地理》《江苏社会科学》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参与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关注地方旅游事业发展,主持旅游开发项目四十余项。


《敦煌的历史和文化》

本书描述了著名文化胜地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敦煌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别被眷顾的地方,既是中西交通的纽站,又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活跃地带,闪烁着灿烂的异域文明的光彩。492个洞窟,2000多身彩塑,4万多平方米的壁画,构成了宏伟瑰丽的莫高窟,而藏经洞中的古代遗书更是研究我国、中亚和世界历史难得的文献。

作者简介

宁可,1928年生,湖南浏阳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学会、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文史杂志》顾问。从事中国古代经济史、隋唐五代史、敦煌学、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论著有:《宁可史学论集》、《史学理论研讨讲义》、《敦煌社邑文书辑校》(合作)、《敦煌历史与文化》(合作),主编和参加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隋唐五代经济史》、《中华五千年纪事本末》、《中华文化通志》、《敦煌学大辞典》、《英藏敦煌文献(汉文非佛经部分)》等,在《历史研究》、《红旗》、《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

郝春文,1955年生,北京通州人,历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主编。承担或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曾十多次应邀到英、法、美、日、俄等国讲学、研究。出版《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1至7卷)、《中古时期社邑研究》等著作10多种;发表《从冲突到兼容——中古时期传统社邑与佛教的关系》等论文和书评100多篇。


《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中国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文化遗迹。反映商代青铜文化的殷墟、揭示古蜀灿烂文明的三星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丝绸之路”的尼雅遗址、备受争议的曹操墓……这些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使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的珍贵文物重见天日,更使中国古老悠久的文化得以传承。本书描绘了华夏大地上的重要考古发现。

作者简介

朱乃诚,1955年生于上海,197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教授、研究员、信息中心主任、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中国考古学年鉴》执行主编。曾在湖北、甘肃、青海等地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研究范围包括仰韶文化、良渚文化、中国文明起源、中国史前玉器、中国早期龙文化遗存、中国史前农业等。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专著3部。

黄石林(1922-2003),笔名天石,江西高安人,武汉大学历吏系毕业,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古代物理学》

物理,古人云“事物的道理”,为历代大儒名宦所重。古代中国人不仅记述了许多物理现象,发现了一些物理规律或定理,尚有饱含物理知识的诗词歌赋传世。

作者简介

戴念祖,福建长汀人,1964年厦门大学物理系毕业。此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从事科学史研究,是中国物理学史学科创建者之一;。1978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1990年为研究员,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现任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讲座教授。有物理学史论文百余篇。主要著作有《中国力学史》、《中国声学史》、《中国光学史》、《中国电和磁的历史》、《中国物理学史》、《朱载堉——明代的科学和艺术巨星》、《天潢真人朱载堉》、《文物与物理》、《物理学与机械志》等;主编《20世纪中半叶中国物理学论文集粹》,编写《物理学基础教程》(与台湾大学林清凉教授合作),论文集《细推物理》(由王士平、李艳平等编辑)等。


《中国思想史话》

中华古文明在哪里初露曙光,中国思想史就在哪里出现。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思想史的起源、演变、发展等概况。

作者简介

胡晓明,四川成都人,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著有《中国诗学之精神》(1991)、 《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1992)、《灵根与情种:先秦文学思想研究》(1994); 《文化江南札记》(1998); 《诗与文化心灵》(2006)等,编有《释中国》等。 


《中国古代科技》

从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看,中国早期的文明是落后于古巴比伦、古埃及以至古希腊的。但是,到公元21世纪,充满智慧的中国人发明了青铜冶炼和生铁冶铸技术,加快了文明发展的速度,所以发展到公元前三四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开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开始创造出工业史上、医学史上、天文史上等等一系列璀璨的文明硕果。

作者简介

金秋鹏(1943.8.20-2002.4.13),福建泉州人,回族。196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从事中国科学技术通史、中国造船与航海史的研究工作。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生和发展、中国科学和中国社会、中国古代科学家。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中国历史上的造船和航海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并致力于开拓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综合研究新领域。发表论文近百篇、论著(含合著)近二十部,多次获国家优秀图书奖,一项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华夏文明的起源》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所谓华夏,既非民族部落概念,又非宗族国家概念,也非朝代概念,而是一个民族概念。其所指乃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因此华夏文明就是华夏族的文明,亦即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本书探讨了华夏文明的起源、发展、形成等问题。

作者简介

田昌五(1925-2001),河南郾城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先后在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86年调至山东大学任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述宏富,达数百万言,多集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


《中国古代书院》

书院之名始于唐中叶贞元年问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其职责为收集整理、校勘修订图书,供朝廷咨询,兼作皇帝侍读、侍讲,类似宫廷图书馆一唐末五代,读书士子多隐居避乱读书山林,后发展为聚书授徒讲学,常以书院命名读书讲学之地,遂演化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作者简介

王炳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考入北京外语学院俄语系读书,两年后转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1961年本科毕业后保送教育系第一届中国教育史研究生班学习,毕业留校工作至今。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和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史学科组组长,人事部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担任《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史分卷的主编,还担任《教育学报》主编,《高等师范教育研究》和《教育史研究》副主编等。主要从事先秦教育思想、孔子、书院、蒙学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协助陈元晖先生完成《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毛礼锐、沈灌群先生主编《中国教育通史》(六卷本)以及《中国教育家评传》(三卷本)等。主编了《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八卷本)、《中国书院史》、(《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八卷本)、《历代教育论著选评》等著作。


《利玛窦与徐光启》

以拓殖浪潮为背景、以传教为目的的利玛窦,第一次实质性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而存富国强兵并与西方争雄之心的徐光启,则是通过虚心向利玛窦向学而将西方科学、宗教、哲学引进传统文化急需补足的中国。这项工作具有较高的开创性及深远的影响。对于利玛窦的研究,中国史书向来褒贬不一,本书力图将利玛窦等传教士置于明末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予以考察和研究,着重研究利、徐二人的思想、观念,介绍这两位在中西文明交流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

作者简介

孙尚扬,1965生,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基督教史、宗教社会学,著有《基督教与明末儒学》、《汤用彤》、《宗教社会学》、《184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合著)、《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基督教哲学在中国》(合著)、《<铎书>校注》(合校)等,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中国散文史话》

散文是我国正宗的文体之一,并与中华民族的文明一样历史悠久。它从那古老的年代汩汩流来,随着不同的时代而因物赋形,变换着自己的风格体貌,形成一条浩瀚明净的大江。这江中负载着传统的精神文化,融会着民族的悲欢哀乐,映照着人物的音容笑貌,也浮现着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社会风情。

作者简介

萧华荣(1941~),生于山东掖县,长于青岛。1978年考为山东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专业研究生,获文学硕士,留校任教。后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著有《中国诗学思想史》等书及论文若干,已发表过小说、诗歌、散文等。


《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

据古书《古今注》记载,尧曾经设诽谤之木。这种木制品,形似后世的华表,既可以在上面书写对政府的意见,又可作为路标。是用一根横木交叉在柱头上,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在各路的交通口都有设置。这大约是我国文字记载的向上表达意见的一种最早方式,是上古时代原始形式的上书通信。 

作者简介

臧嵘(1935~),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现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历史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委。1993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社会科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有《历史教材纵横谈》、《编外史谈》、《中国历史趣谈》、《史海泛舟谈古》、《东汉光武帝刘秀大传》、《隋唐五代史论》、《中国全史·隋唐五代习俗史》(与王宏凯合著)、《中外文明的交融之路》(与周瑞详合著)、《历史的启示·生活篇》、《中国驿站与邮传》(港、台、大陆版)、《艺人与歌伎》、《天子脚下无品官中国宦官史话》、《中国神话传说故事》(英、法、阿拉伯文版)、《蝼蛄谈史》等。


《中国历代兵书》

兵书,在我国源远流长、卷帙浩繁。是我国古代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占有突出的地位。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军事斗争的产物,又对人类的军事斗争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简介

王兆春(1937~ ),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核物理专业。中国军事史专家,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在军事科学院从事中国火器史、军事技术史、中国古代兵法、明代军事史研究。出版专著有《中国火器史》(国家“七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科学技术史·军事技术卷》(国家“八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历代兵书》、《中国古代兵器》、《中国历代名将》、《聂士成》等,另有合著、编著多部。学术界认为《中国火器史》与《中国科学技术史·军事技术卷》填补了中国军事史与科技史研究的空白。


《中国古代生物学》

采集植物和渔猎野生的动物,是远古时候祖先们获取食物最重要的方式。他们辨认和品尝各种野生动、植物,并从中获得了种种经验和知识。尽管当时还没有出现文字,这种经验和知识,已经通过口头相传或简单的图画而得到流传和积累。

作者简介

汪子春(1936~ ),1961年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人类学专业毕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生物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著作有: 《中国古代生物学》、《鲁迅和自然科学》、《鸡谱校释》等。发表论文60多篇。


《中国的饮食》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150多万年的发展历程,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精美的陶瓷餐具,独特的茶、酒文化等,都体现出国与饮食的不解之缘。饮食文化以其独有的地域性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使中国当之无愧地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作者简介

林乃燊,广东省中山人,青年时代参加革命,曾从事地下学运工作,解放时为北京大学地下党负责人。1961年北京大学历史系先秦史研究生毕业。1961~1965年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曾参加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及甲骨文整理工作。1965年至今,先后任教于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学院、暨南大学等校,曾任暨南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导师。现已退休,仍从事科研工作。主攻先秦社会经济史及甲骨文,广涉考古学、经济地理、民族史、农业史、医学史及饮食文化史等学科。发表《开拓三代史研究的新局面》、《怎样理解中国奴隶社会的上限和下限》、《从甲骨文造字看古代华夏人的思维水平》、《关于孔丘的几个问题》、《非儒四题》、《百越和诸羌开发西南的四个前驱族群》、《略论中外饮食文化交流》、《论菜系》、《酒香飘飘六千年》、《茶韵悠悠三千年》等数十篇论文,并获国际优秀论文奖特等奖、一等奖。出版作品:《佛山史话》(主笔)、《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志》。入选1997~2007年度《世界百业杰出领军人物录(中国卷)》。


《佛教与中国古代科技》

佛教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还带动了科技交流和发明创造,玄奘西行带回了天文历算的知识,孙思邈的《千金方》包含着印度医学理论,印度梵文促进了中国古代音韵学的产生,中国古代建筑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本书概述了佛教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关系。

作者简介

薛克翘,1945年生,辽宁大连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亚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研究员、北京大学东方文化文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著作:专著《中国与南亚文化交流志》、《剪灯新话及其他》、《西洋记》、《中印文学比较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印度民问文学》等:译著(合译)《普列姆昌德传》、《檀香树》、《肮脏的裙裾》等;电影剧本(合著)有《玄奘》、《第五世达赖喇嘛》;七集电视专题片刮本《走近释迦牟尼》;主编《简明南亚百科全书》、《东方神话传说》、《东方趣事佳话集》。


《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

“婚姻”一词早在《诗经》里便已出现,意指嫁娶,代表了夫妻双方,在商朝也出现了“家”的概念。我国的先民经历了群婚到对偶婚的阶段,经历了无家到有家的过程。从原初的掠夺婚、买卖婚到一夫一妻多妾制,逐步完善了婚姻制度与家庭关系。其中的贞节观和婚恋习俗也在不断地变化,体现着不同时期的正统思想。

作者简介

顾鉴塘,江苏无锡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农经系研究生班,1979年起从事人口研究工作。1980年夏参加了费孝通先生主持的中国社会学第一期讲习班的培训,1984年和1988年在莫斯科大学联合国人口培训班短期进修。退休前任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研究员、《市场与人口分析》常务副主编。发表论文、论著及译著数十种。

顾鸣塘,江苏无锡人,1951年出生。1983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2002年获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8月~2006年3月在日本龙谷大学任访问学者。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已出版的著作有《(儒林外史)与江南士绅生活》、《唐宋传奇精选》等六种。发表学术论文近三十篇,其中《论新发现的(红楼梦)第三次程印本》一文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图片展示














本单详情

《中国的礼制》
作者:魏向东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1399
出版时间:2010/1/1
开本:16开
页数:159
定价:16.5

目录:
导言 中国自古就是礼义之邦
第一章 中国礼制源流
 一 礼的起源
 二 大禹铸九鼎
 三 周公制礼作乐
 四 礼贤下士
 五 封建礼制的确立和发展
第二章 吉礼
 一 祀天之礼
 二 祭地之礼
 三 宗庙祭祀
 四 学校礼仪
第三章 凶礼
 一 复——招魂之礼
 二 殓——人棺之礼
 三 殡——停棺之礼
 四 葬——下葬之礼
 五 服丧与丧服
第四章 军礼
 一 出征之礼
 二 凯旋之礼
 三 校阅之礼
 四 田猎之礼
第五章 宾礼
 一 朝觐之礼
 二 朝聘之礼
 三 盟誓之礼
 四 士相见礼
第六章 嘉礼
 一 冠婚之礼
 二 飨燕之礼
 三 乡饮酒与养老礼
 四 射礼
 五 贺庆之礼
第七章 礼器与礼服
 一 礼器的作用
 二 礼器类举
 三 礼服的演变


《敦煌的历史和文化》
作者:宁可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1771
出版时间:2010/9/1
开本:16开
页数:207页
定价:22.0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敦煌的地理

第二章 汉武帝以前的敦煌

第三章 汉代对敦煌的经营与开发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

一魏晋

二十六国

三北朝

第五章 隋与唐前期的敦煌

一隋(58l~618)

二唐前期(618~786)

第六章 唐后期五代北宋时期的敦煌

一吐蕃时期(786~848)

二归义军前期——张氏时期(848~914)

三归义军后期——曹氏时期(914~1037)

第七章 少数民族时期的敦煌

一沙州回鹘时期(1037~1068)

二西夏时期(1068~1227)

三蒙古帝国和元代时期(1227~1404)

四明朝时期(1368~1644)

第八章 清以后的敦煌

一清代

二藏经洞的发现

三帝国主义文化强盗对敦煌宝藏的劫掠和破坏

四敦煌莫高窟的新生

主要参考论著



《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作者:朱乃诚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2013
出版时间:2011/1/1
开本:16开
页数:250
定价:26.0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史前时期
 一  北京猿人及年代更早的遗迹
 二  食物生产起源阶段的文化遗存
 三  距今七八千年的农业文化
 四  半坡、姜寨等原始聚落遗址和下王岗、大地湾、雕龙碑、喇家等几处特殊的房址
 五  姜寨、王因和柳湾等原始氏族墓地
 六  西水坡、洪山庙及朱封等几座特殊的墓葬
 七  兴隆洼文化聚落与红山文化坛庙冢
 八  双墩的刻画符号与凌家滩的祭坛墓地
 九  河姆渡遗址与良渚文化祭坛墓地
 十  距今四千年前的几处城址
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
 一  夏文化探索与陶寺遗址、二里头文化
 二  二里头遗址与偃师、郑州的两座商城
 三  洹北商城
 四  安阳殷墟宫殿基址与妇好墓
 五  盘龙城与新干商墓
 六  三星堆、金沙与成都蜀国大型船棺独木棺墓
 七  周原、周公庙与丰镐遗址
 八  山东滕州前掌大商周贵族墓地
 九  商周时期矿冶遗址
 十  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与城址
 十一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
 十二  山西天马一曲村晋侯墓地
 十三  新郑郑国祭祀遗址
 十四  曾侯乙墓、中山王墓与秦公大墓
第三章  秦汉及其以后时期
 一  秦都咸阳遗址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二  里耶古城与秦简
 三  汉长安城与未央宫遗址
 四  长沙马王堆汉墓与临沂银雀山汉墓
 五  满城汉墓与双乳山一号汉墓
 六  徐州北洞山与狮子山西汉楚王墓
 七  河南永城芒砀山西汉梁王陵墓
 八  南越宫苑遗址与南越王墓
 九  云南晋宁石寨山与江川李家山滇墓
 十  居延、敦煌、武威汉简及武威汉墓
 十一  走马楼三国吴简和东牌楼东汉简
 十二  新疆民丰尼雅遗址与尉犁营盘遗址
 十三  汉魏洛阳故城与灵台、永宁寺遗址
 十四  邺城遗址与西高穴大墓
 十五  山西大同北魏永固陵、寿陵与洛阳景陵
 十六  磁县湾漳北朝大墓
 十七  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
 十八  唐两京的城郭、宫殿
 十九  隋代灞桥遗址与蒲津古渡
 二十  陕西麟游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
 二十一  唐代帝陵的陪葬墓
 二十二  唐法门寺塔地宫
 二十三  都兰吐蕃墓群
 二十四  南唐二陵
 二十五  安丙家族墓地
 二十六  辽中京、金中都与元大都
 二十七  明定陵


《中国古代物理学》
作者:戴念祖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1580
出版时间:2010/8/1
开本:16开
页数:122页
定价:12.8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力学史

一 “力学”词义演变

二 《墨经》中的力学知识

三 《考工记》中的经验力学

四 相对运动

五 相对性原理

六 弹性定律

七 横梁高宽比

八 水箱放水实验

九 “舟自横”现象

第二章 光学史

一 《墨经》光学

二 《梦溪笔谈》与《革象新书》

三 放大镜与潜望镜

四 透镜及复合透镜

五 透光镜之谜

六 虹霓和分光现象

七 郑复光及其《镜镜詅痴》

八 邹伯奇的光学

第三章 声学史

一 振动和波的概念由来

二 共振与混响

三 青铜钟

四 青铜乐钟的形状与结构

五 编钟振动特性及双音钟

六 中国编钟在文化史上的意义

七 乐律学:三分损益律

八 朱载堉的十二等程律

九 关于等程律理论的优先权之争

十 等程律数学方法西传之可能

十一 管乐器的末端效应与管口校正

十二 笙簧

十三 隔声建筑

第四章 指南针与罗盘

一 司南

二 司南产生的社会文化与科学背景

三 指南针

四 罗盘与堪舆

五 罗盘与航海

六 罗盘西传及其影响



《中国思想史话》
作者:胡晓明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1566
出版时间:2010/1/1
开本:16开
页数:133
定价:14.5

目录:
第一章 萌芽时代
 一 从陶纹谈起
 二 巫的作用
 三 祭祀:山川日月皆有神灵
 四 凿破混沌的天命观
第二章 争鸣时代
 一 黄钟与琴瑟:礼乐文明
 二 儒即是柔吗
 三 士以天下为己任
 四 老庄和苏秦:“逍遥人”和“弄潮儿”  
 五 墨子与法家:软心肠与硬心肠
 六 屈子:第一个自杀的思想家
第三章 大一统时代
 一 贾生年少虚垂泪
 二 铸造儒教中国的思想家:董仲舒
 三 文化思想巨人:司马迁
 四 打破思想界沉闷的王充
 五 批评型思想家:仲长统、崔寔、王符
 六 行动者:党锢与清议
第四章 玄佛时代
 一 人物品题
 二 天纵之才王弼
 三 阮籍、嵇康的反抗
 四 援玄人儒:向、郭注《庄》  
 五 清洁精神:陶诗的深度
 六 葛洪与范缜
 七 佛玄融合
 八 王通与“贞观之治”  
 九 天台、华严与佛教中国化
 十 道济天下之溺:韩愈
 十一 禅宗的流行
第五章 新儒学时代
 一 欧、范、王与新士人的自觉
 二 中国史学思想巨人司马光
 三 道统与北宋五子
 四 苏东坡的意义
 五 朱子的生前与死后
 六 仰首天外的陆象山
 七 浙东史学与永嘉学派
 八 王阳明的致良知
 九 李贽及异端思想
 十 西学东渐及其断绝
 十一 明清之际三杰: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
第六章 汉学与反汉学时代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科技》
作者:金秋鹏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1627
出版时间:2010/9/1
开本:32开
页数:161页
定价:18.0

目录:

第一章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萌芽(原始社会时期170万年前~4000年前)

第二章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奠基(先秦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

第三章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形成(秦汉一南北朝时期,前221~581)

第四章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发展(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

第五章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衰落(明清时期,1368~1911)



《华夏文明的起源》
作者:田昌五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1573
出版时间:2010/1/1
开本:16开
页数:184
定价:19.0

目录:
第一章 探讨华夏文明起源中的问题
 一 中国古代的野蛮与文明
 二 历史学与考古学
 三 关于华夏文明
第二章 华夏文明的前奏曲
 一 在混沌初开时的神话战争
 二 考古学提供的信息
第三章 华夏文明的诞生
 一 在天地断裂中横空出世
 二 考古学的反馈
 三 华夏文明的诞生
第四章 万邦并存唐虞兴
 一 关于尧舜禹的传说
 二 万国并存唐虞兴
 三 中国早期文明的再发现
第五章 统一的华夏文明的形成
 一 夏文化的源流
 二 统一的华夏文化的形成


《中国古代书院-中国读本》
作者:王炳照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1344
出版时间:2009/11/1
开本:16开
页数:160
定价:16.5

目录:
第一章  书院概说
第二章  书院的起源
 一  书院之名始于唐
 二  书院教育起于唐末五代
第三章  宋代书院的发展与勃兴
 一  宋初的著名书院
 二  北宋的三次兴学及其对书院发展的影响
 三  南宋书院的勃兴及其原因
 四  朱熹与南宋书院
 五  陆九渊、吕祖谦、张杖等与南宋书院
第四章  元代书院的官学化
 一  元代的文教方针及书院政策
 二  元代书院的发展和官学化
 三  元代的书院和理学的传播
第五章  明代书院的新发展
 一  明代的文教政策与书院
 二  王阳明及其后学与明代书院
 三  明代书院的讲会和学风
 四  东林书院和明末书院遭禁
第六章  清代书院的衰落和改学堂
 一  清代的文教政策和书院发展
 二  清代独具特色的书院
 三  清末书院改学堂
附录  各省(区)历代书院统计表


《利玛窦与徐光启-中国读本》
作者:孙尚扬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1337
出版时间:2009/11/1
开本:16开
页数:190
定价:20.0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天路历程
 一  裂开的岩石
 二  “精神狩猎
 三  嘤鸣求友
 四  在禁律面前
 五  沉默的“福音”
 六  另一种福音
第二章  耶教如是说
 一  “拨云雾见青天
 二  “今不如古”
 三  天主即“上帝
 四  “人魂不灭
 五  “人性之善不可疑
 六  “太极不能为万物本原
 七  “万物不可为一体
 八  三教合一——“折断天下之心于三道”
 九  “吾尝笑且惜彼经国之士
 十  “人有三父
第三章  行者的足迹
 一  矫挚英迈一少年
 二  科举“烂路”上的爬行者
 三  在中西文明的交汇点上
 四  需要与合作
 五  “郁郁不能有所建白”的政治生涯
第四章  儒生如是说
 一  “启生平善疑”
 二  “人生最急事”
 三  “其教必可以补儒易佛”
 四  “释然而后失笑”
 五  “会通以求超胜”
第五章  荒原疾行
 一  魂萦梦牵的科学蓝图
 二  强国梦的幻灭——练兵与救亡
 三  永恒的回响——呼唤开放
后记


《中国散文史话》
作者:萧华荣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2600
出版时间:2010/6/1
开本:16开
页数:151页
定价:16.0

目录:

导言话说“散文”这个名目

第一章 先秦散文是怎样走向成熟的

一 滚滚江水初发源

二 《左传》与《战国策》

三 从《论语》到《韩非子》

第二章 “汉文章”

一 “贾生才调更无伦”

二 司马相如与汉大赋

三 《史记》——“无韵之《离骚》”

四 略谈《汉书》

五 书信:早期的抒情散文

第三章 六朝骈文

一 什么是“骈文

二 三曹风采

三 嵇、阮幽愤

四 “潘、陆特秀”

五 不同流俗的陶渊明

六 骈文的鼎盛

七 抒情小赋的诗化

八 隽永的山水清音

第四章 唐代古文运动

一 什么是“古文运动”

二 漫长的酝酿

三 “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

四 柳宗元散文种种

五 “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第五章 宋代古文运动

一 曲折的前奏

二 一代宗师欧阳修

三 “拗相公”的拗气

四 “苏文熟,吃羊肉

五 南宋的“抗敌”散文

第六章 晚明小品文

一 晚明以前的文坛

二 什么是“小品文”

三 山水小品

四 生活小品

五 嘲戏小品

第七章 清代桐城文派

一 什么是“桐城文派”

二 “桐城初祖”方苞

三 承前启后的刘大樾

四 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

五 桐城支流“阳湖派”

六 曾国藩与桐城文派的“中兴”

七 “文界革命”——散文的新曙光



《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中国读本》
作者:臧嵘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1382
出版时间:2009/11/1
开本:16开
页数:151
定价:16.0

目录:
第一章  我国邮驿之始
 一  古代世界的邮政
 二  禅让时代的“喉舌之官
 三  神话中的商纣“声光”通信
 四  商代的邮驿发展
 五  完备的西周邮传
 六  单骑通信和接力传书的开始
 七  简书与符信的时代
 八  战国时期的私人通信和私人传舍
第二章  秦汉大一统时代的邮驿
 一  统一的秦朝邮驿
 二  现存最早的两封家信
 三  两汉邮驿的发展
 四  驿置和邮亭的分流
 五  官邮和私邮
 六  发达的汉代烽火通信
 七  汉简:汉代通信的实录
 八  “鸿雁传书”的故事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邮驿
 一  历史上第一个《邮驿令》
 二  刘备、诸葛亮对四川邮驿的贡献
 三  南方水驿的兴起
 四  少数民族地区邮驿的发展
 五  “信幡”·纸诏·“千里牛”·驼驿
 六  私邮和私营逆旅
 七  “黄耳传书”与风筝通信
第四章  盛况空前的隋唐邮驿
 一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隋唐邮驿盛况
 二  完善的隋唐邮驿制度
 三  种类繁多的邮驿服务和通信方式
 四  “进奏院”与《开元杂报》
 五  历史上第一次驿夫起义
 六  隋唐的“水电报”和空中通信
 七  唐代馆驿诗话
 八  邮驿路上的闹剧
 九  发达的唐朝私人逆旅
 十  “二娘子家书
 十一  唐朝少数民族地区的邮驿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邮驿
 一  宋朝驿道的发展
 二  邮驿制的军事化
 三  “宾至如归”的宋代馆驿
 四  “急递铺”的产生和发展
 五  “金牌”制度
 六  古代完整的通信法规——《金玉新书》
 七  “私书附递”的法律化
 八  辽、夏、金的邮驿
 九  元代的“站赤”制度
 十  元朝“驿使”和“铺马札子
 十一  马可·波罗笔下的元代邮驿
 十二  元代“站户”的悲惨生活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邮驿
 一  “龙场九驿”
 二  “非军国重事不许给驿”
 三  “会同馆”和“递运所”制度
 四  张居正的驿传改革
 五  “民信局”的兴起
 六  清代“邮”、“驿”的合并
 七  清朝边疆邮驿的开辟
 八  旧式邮驿的衰败


《中国历代兵书》
作者:王兆春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1610
出版时间:2010/8/1
开本:16开
页数:207页
定价:22.0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兵书发展源流

一 甲骨文和金文的军事记载

二 最早的兵书《军志》和《军政》

三 兵书著述的第一次高潮——春秋战国时期

四 唐宋时期兵书著述的创新

五 兵书著述的第二次高潮——明代后期

六 兵书著述(含译)的第三次高潮——清代后期

第二章 历代兵书集粹

一 “兵圣”孙武及其“兵经”《孙子兵法》

二 战绩煌煌的吴起及《吴子》

三 执法如山的司马穰苴及其宏大深远的《司马法》

四 身残志坚的孙膑与竹简《孙膑兵法》

五 兴周灭纣的姜子牙及《六韬》

六 史书记载的尉缭和《尉缭子》

七 圯上奇翁黄石公及《三略》

八 李世民和李靖的《李卫公问对》

九 少室书生李筌及《太白阴经》

十 知文通武的曾公亮及其《武经总要》

十一 城防专家陈规及《守城录》

十二 首倡兵制研究的陈傅良与《历代兵制》

十三 胸怀韬略的华岳及其《翠微北征录》

十四 《南船纪》和《龙江船厂志》

十五 抗倭名将戚继光及其练兵论著《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

十六 首倡海防研究的郑若曾及《筹海图编》、《海防图论》、《江南经略》

十七 自发从戎的何良臣和《阵纪》

十八 博学知兵的唐顺之及《武编》

十九 火绳枪专家赵士桢与《神器谱》

二十 威严廉洁的何汝宾及其创论火器战法的《兵录》

二十一 兵学巨匠茅元仪及其编纂的《武备志》

二十二 威震蓟辽的孙承宗和《车营叩答合编》

二十三 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与《西法神机》

二十四 火器理论家焦勖及其专著《火攻挈要》

二十五 博学多思的黄道周及其评注的《广名将传》

二十六 宛溪先生顾祖禹及其千古绝作《读史方舆纪要》

二十七 抗英殉国的关天培及其《筹海初集》

二十八 师夷制夷的倡导者魏源及其《海国图志》

二十九 军事技术家华蘅芳及其译著《防海新论》

三十三 度抗击列强人侵的爱国名将聂士成及其《淮军武毅各军课程》

三十一 兵工专家徐建寅及其《兵学新书》

第三章 中国兵书通览

一 历代兵书究竟有多少

二 历代兵书的分类

三 历代兵书论述了哪些军事问题

四 历代兵书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五 历代兵书的特点

六 中外兵书的交流



《中国古代生物学》
作者:汪子春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1542
出版时间:2010/1/1
开本:16开
页数:168
定价:18.0

目录:
第一章 生物学知识的渊源和发展
第二章 古代早期生物学知识
 一 甲骨文中的动植物知识
 二  《诗经》、《夏小正》中的动植物知识
第三章 动植物分类学成就
 一 动物、植物两词的出现
 二  《尔雅》和古代的动植物分类系统
 三 对《尔雅》动植物的注释研究
 四 陆机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五 药用动植物研究的发展
 六 植物学专著《南方草木状》  
 七 谱录的出现
 八 郑樵论动植物志的编写
第四章 生态学成就
 一 对动植物地理分布的研究
 二 地形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和植物的垂直分布
 三 植物间的相互关系
 四 动物间的相互关系
 五 动物体应月盈亏现象的探索
 六 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七 对毁林恶果的认识
 八 生物资源保护思想
 九 对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和循环的认识
第五章 对菌类的认识和利用
 一 对大型真菌的认识
 二 对微生物活动的认识和利用
 三 关于病原微生物
 四 人痘接种术的发明
第六章 昆虫的研究和利用
 一 益虫的利用
 二 害虫的防治研究
 三 对昆虫习性的研究
第七章 关于人体形态构造和机能的研究
 一 人体解剖和人体测量
 二 宋代的人体解剖图
 三 王清任与《医林改错》
 四 关于人体生理节律的认识
 五 关于胚胎和生长发育的研究
第八章 对亲代与子代关系的探索
 一 生物遗传概念和气种说
 二 对生物遗传变异的认识
 三 对生物遗传变异的利用
 四 动物杂交的利用
 五 优生探索
第九章 明清时期动植物分类研究的发展


《中国的饮食》
作者:林乃燊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1719
出版时间:2011/1/1
开本:16开
页数:144
定价:16.0

目录:

第一章 中国饮食文化概述

一 饮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二 饮食文化的发生和烹调业在饮食文化中的地位

三 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四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现状和前瞻

第二章 中国饮食文化的渊源

一 旧石器时代烤肉飘香

二 新石器时代炊烟四起

三 夏商周饮食文化初结硕果

第三章 中国饮食文化的蓬勃发展

一 农业生产跃上新台阶

二 食品制造业的新突破

三 汉代的时尚饮食

四 饮食文化著述大量涌现

第四章 中国七大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 经济中心南移

二 七大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五章 茶叶和米酒的故乡

一 茶的起源及其商品地位

二 茶韵悠悠

三 六千多年的米酒世家

四 酒与国民生活

第六章 与饮食文化密切相关的三个重妻环节

一 农业开发

二 生态变迁

三 民族交流

第七章 饮食文化的两极世态

一 钟鸣鼎食与数米而炊的饮食反差

二 文学作品中反映饮食的两极世态

第八章 饮食文化向其他文化领域的延伸

一 向文字学延伸

二 向政治哲学延伸

三 向文学延伸

四 向艺术延伸

五 向养生学延伸

六 向宗教延伸

第九章 对饮食文化贡献较大的若干历史人物

一 体现古代饮食文化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二 为中国饮食文化倾注活水的人物

第十章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和出色的历史性贡献

一 饮食文化的特征

二 中国饮食文化杰出的历史性贡献



《中国读本:佛教与中国古代科技》
作者:薛克翘
出版社:国际广播
ISBN:9787507832440
出版时间:2011/1/1
开本:32开
页数:200
定价:22.0


目录:
第一章  佛教与中国古代天文历算
 一  后汉至隋
 二  唐代
 三  宋、元、明、清
第二章  佛教与中国古代医药学
 一  后汉至隋
 二  唐代以后
 三  藏传佛教与医药学
第三章  佛教与中国古代健身养生
 一  佛僧长寿的秘诀
 二  禅法
 三  饮食法
 四  按摩、体操、武术
第四章  佛教与中国古代人文科学
 一  逻辑学
 二  语言学
 三  翻译学
第五章  佛教与中国古代工农业技术
 一  工农业技术
 二  建筑技术


《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
作者:顾鉴塘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2693
出版时间:2011/1/1
开本:16开
页数:152
定价:16.0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远古时代的婚姻与家庭(约前21世纪之前)
第二章  夏商周时代的婚姻与家庭(约前21世纪~前256)
 一  婚姻形式
 二  婚姻家庭制度
 三  婚姻成立方式
 四  婚姻成立条件
 五  女子地位
 六  贞节观
 七  婚恋习俗
第三章  秦汉至唐时代的婚姻与家庭(前221~907)
 一  婚姻形式
 二  婚姻家庭制度
 三  婚姻成立条件
 四  贞节观
 五  民族婚姻
第四章  宋元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时代的婚姻与家庭(960~1839)
 一  婚姻形式
 二  婚姻家庭制度
 三  婚姻成立条件
 四  贞节观
 五  民族婚姻
第五章  清末至民国时代的婚姻与家庭(1840~1949)
 一  婚姻形式
 二  婚姻家庭制度
 三  婚姻成立条件
 四  贞节观
 五  婚姻家庭制度变革的曙光

淘书团小贴士

1、全场包快递,快递不可达区域使用邮政小包,需自付邮费(港澳台、新疆西藏运费政策>>

2、淘书团订单限30分钟内支付,逾时将被取消。

团购畅销榜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