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组
读书月淘书团会场|满额送文创/限时满减
中图网>淘书团>社科>团购详情

淘书团

 人民出版社出品!区域研究专著3部:以丰富的文献,图表和统计数字贯穿全书。葛剑雄作序的《民国时期河南省人口研究》对民国1912年至1953年河南省人口密布变化情况,人口结构以及移民进行了全面的论述;第十四届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作品《近代河北乡村天主教会研究》从河北乡村的视角揭示了天主教会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演变规律;客家史研究大家谢重光学术专著《客家、福佬源流与族群关系研究》系统梳理了汉族客家与福佬两个族群的源流、同异,以及在台湾的关系与现状。定价147元,现团购价39元包邮!

×

团购价¥39.0 ¥147.0 折扣2.7
已售24
缺货登记

返回淘书团>>

推荐理由

16开平装,人民出版社出版

《民国时期河南省人口研究》,由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家郑发展撰写,以1916、1935、1953三个年份的人口数据为参照

《客家、福佬源流与族群关系研究》所依据的文献资料丰富,田野资料扎实,采用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相渗透,探讨台湾客家与福佬两个族群的现实关系及未来走向,可供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时参考,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近代河北乡村天主教会研究》获第十四届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该书以扎实翔实的资料为基础,深入分析了天主教在近代河北地区传播、发展及演变的历程,揭示了天主教对河北社会形成的客观影响,弥补了河北天主教史研究的不足,是天主教区域史研究的一项新成果

友情提示:本套书白色封面不耐脏,但内页完好,介意的读者请慎拍

编辑推荐

《民国时期河南省人口研究》

本选题主要研究区域断代人口史,其研究对象是近代河南省的人口问题,时间范围从1912年(民国元年)至1953年。在对民国时期河南省人口统计制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1953年人口数据为参照,重点分析民国时期各个年份的河南人口统计数据,确定1916、1935年人口统计数据相对质量较好,很好地回答了民国以来学界对民国时期河南人口数据的疑问。全篇主要以1916、1935、1953三个年份的人口数据展开进行研究,对民国时期河南省人口密布变化情况,人口结构以及移民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作者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对近代,尤其是民国时期河南的医疗状况、教育状况、社会保障体系做了全方位的分析。民国年间,由于频繁的自然灾害和兵祸匪患,河南人口面对灾难流亡他乡移民就食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建立于民国初年的官方救灾体系以及民间慈善机构积极开展工作,显得至关重要。在全省性的灾荒和战争面前,大量的难民迁移省外,范围遍及十余省。现代交通和通讯体系的发展,对难民的迁移和救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简介

郑发展,1965年,男,河南新密人,现任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专业硕士点负责人,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讲《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专题》等课程,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多项,出版《民国时期河南省人口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等专著3部,曾获河南省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和河南省实用社科成果二等奖,并在《历史研究》、《史学月刊》等史学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客家、福佬源流与族群关系研究》

客家与福佬是汉族在华南地区的两个重要支系,福佬人(即闽南人与潮汕人)大约形成于五代宋初,客家人大约形成于南宋后期,至今都已有大几千万人的规模,除了分布于华南地区的客家大本营与福佬大本营,还广泛分布于台湾、东南亚与世界各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都有卓越的表现,影响很大。

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多元族群融合的民族形成理论框架下,探讨汉族客家与福佬两个族群的源流和相互关系,所依据的文献资料丰富,田野资料扎实,采用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相渗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因而所得出的一系列观点都具有创新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因为本研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台湾客家与福佬两个族群的现实关系及未来走向做了探讨,因而可供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时参考,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简介

谢重光,男,1947年生,福建武平县人,历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骨干专家、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佛教社会史、东南区域民族与族群历史文化、唐宋史、闽台文化等,而在客家学领域创获最多。先后获得过中国图书奖及教育部、福建省等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十余次。多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福建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已出版学术专著23部,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有重大贡献的专家称号和津贴。


《近代河北乡村天主教会研究》

乡村天主教会作为一种社会基层组织,在积极发展教民的同时,亦兴建一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慈善救济等世俗社会事业。尽管教会兴办社会事业的初衷是为了传教,但在客观上对直隶乡村社会产生一定积极影响。教会的教育文化与卫生事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乡民的文化素质,改变了他们落后的医疗条件及卫生观念;乡村教会的慈善救济事业,对救助乡村贫民及灾民大有裨益;天主教会对溺婴、缠足、吸食鸦片等陋俗的反对与革除,对于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稿从区域社会史的角度,对近代直隶天主教乡村教会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乡村教会发展历程、教民入教动机及教会社会事业的考察,揭示天主教会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演变规律,阐释天主教会在近代直隶乡村根植的关键,探讨天主教会对直隶乡村社会造成的客观影响。

作者简介

李晓晨,女,汉族,1970年4月生,山东省汶上县人,历史学博士。现任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宗教文化史。在《中共党史研究》、《史学月刊》、 《河北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一部,参编著作多部。并主持完成教育部及河北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多项。

图片展示













本单详情

《民国时期河南省人口研究》
作者:郑发展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24841
出版时间:2013/5/1
开本:16开
页数:278
定价:42.0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区域自然地理状况和政区沿革
  第一节 民国时期河南省的自然地理状况
    一、自然地理位置及概貌
    二、民国时期的自然灾害
  第二节 民国时期河南省自然资源利用情况
  第三节 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年河南省政区的变迁
    一、北京政府时期县级政区之变迁
    二、南京政府时期县级政区之变迁
    三、中共根据地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县级政区之变迁
第二章  民国时期河南人口管理与户政
  第一节 古代河南人口概述
  第二节 清末人口调查制度的变化
  第三节 民国时期河南省的人口统计制度
    一、民国时期河南省人口统计制度概述
    二、河南省人口调查与统计的组织体系
    三、人口统计人员的培训与提高
    四、影响人口统计质量的人为因素
 ……
第三章  民国时期河南人口数据的分析
第四章 分地区的人口密度及人口增长率
第五章 人口的性别与年龄结构
第六章 人口的婚姻、生育和家庭
第七章人口的死亡、死因及卫生状况
第八章人口的职业、教育和宗教状况
第九章人口的迁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客家.福佬源流与族群关系研究》
作者:谢重光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15115
出版时间:2013/1/1
开本:16开
页数:291
定价:50.0

目录:

导论

一、客家、福佬在闽粤台的地理分布

二、客家、福佬形成背景的同与异

三、本课题的理论前提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隋唐以前赣闽粤结合区的自然与社会状况

一、自然环境与远古居民

二、六朝隋唐时期赣闽粤结合区的溪峒社会

三、北方汉人的迁入

四、五溪盘瓠蛮的迁入

第二章泉州人•漳州人•福佬人

一、泉州人的形成

二、漳州人的形成

(一)隋唐五代活跃在漳州的几种人群

(二)汉、越、蛮的融合

三、泉、漳的整合与福佬民系的正式形成

四、 潮汕地区的福佬化

第三章宋代湘赣闽粤结合区的社会变迁与民族新格局

一、宋廷对溪峒地区的开发、征敛与榷盐弊政

(一)开发溪峒社会

(二)强征枪杖手和峒丁

(三)榷盐弊政

二、峒寇、盐寇与汀赣贼之乱

(一)郴州“黑风峒寇”之乱

(二)晏头陀盐寇之乱

(三)陈三枪“赣寇”之乱

三、畲族的形成

四、客家民系的孕育

第四章南人、汉人的抗元反元斗争与赣闽粤结合区的族群互动

一、元朝对南方的屠戮与民族歧视

二、宋亡前后东南地区各族的联合抗元反元斗争

(一)宋末东南地区南人与汉人的联合抗元斗争

(二)宋亡前后赣闽粤结合区几次重大的抗元斗争

(三)元中后期赣闽粤结合区各族的反元斗争

三、元代畲民汉化与客家、福佬民系的发展壮大

四、“汉人”、淮军与客家、福佬的融合

第五章明清时期汀、漳、潮边缘区域的开发及福佬、客家的初步接触

一、汀、漳、潮三州边缘区域的开发

(一)明中叶以前汀、漳、潮三州边缘区域的荒凉状况

(二)明中叶后汀、漳、潮三州边缘区域开发的加速进展

二、汀漳潮边缘区域畲民的外迁与汉化

(一)赣闽粤结合区梗化之民的族群属性

(二)汀漳潮边缘区域畲民的外迁

(三)汀漳潮边缘区域畲民的汉化

三、客家、福佬的接触与两个民系得名的由来

(一)客家、福佬两个民系的接触与矛盾冲突

(二)客家民系得名的由来

(三)福佬民系得名的由来

第六章明清时期台湾的福佬、客家移民及其相互关系

一、明末清初福佬、客家移民台湾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客家移民迟来说再检讨

(二)康熙末年台湾福佬、客家移民的比例

二、朱一贵事件与客家、福佬关系的演变

(一)事件之前下淡水平原客家聚落的滥觞

(二)事件中杜君英团伙的族群属性

(三)六堆义民及其评价问题

(四)朱一贵事件之后闽客关系的演变

三、福佬、客家民间信仰的分野与整合

第七章 当代台湾客家、福佬关系的新走向

一、隐性客家与福佬客

二、福佬沙文主义

三、客家运动

(一)客家运动的内涵、性质、成效及遇到的障碍

(二)客家运动的内部分歧

四、台湾客家、福佬、外省人的民族认同与统独倾向

五、台湾客家、福佬族群和谐相处、共存共荣之道

参考文献

后记



《近代河北乡村天主教会研究》
作者:李晓晨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08025
出版时间:2012/9/1
开本:16开
页数:416
定价:55.0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禁教与开教:河北乡村天主教会的萌芽和建立

  第一节  天主教在河北乡村的传人

    一、从景教碑到利玛窦

    二、礼仪之争与百年禁教

  第二节  河北乡村教会的萌芽

    一、天主教的驰禁与开放

    二、北京教区的起源与划分

  第三节  河北乡村教会的建立

    一、直隶北部宗座代牧区

    二、直隶西南宗座代牧区

    三、直隶东南宗座代牧区

    四、蒙古宗座代牧区

第二章  排斥与融合:河北乡村教会面临的挑战与回应

  第一节  河北乡村社会对天主教的排斥

    一、形形色色的教案

    二、义和团运动

    三、拟定国教风波与非基督教运动

  第二节  天主教会的调整与变革

    一、教会传教方式的改变

    二、罗马教廷拟与中国建交

    三、天主教会本地化

第三章  发展与困境:河北乡村教会的艰难演进

  第一节  河北乡村教会的演变与进展

    一、直隶北部宗座代牧区

    二、直隶西南宗座代牧区

    三、直隶东南宗座代牧区

    四、直隶东部宗座代牧区

    五、中蒙古宗座代牧区

    六、东蒙古宗座代牧区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乡村教会

    一、乡村教会的遭遇

    二、教会人士与抗战

第四章  世俗与神圣:河北乡村教徒的皈依动机

  第一节  理智型和实验型动机

    一、研究教义,追寻教理

    二、宗教对比,他教改宗

  第二节  神秘型和感情型动机

    一、神秘体验,一朝皈依

    二、感情需求,皈依进教

  第三节  社会型和婚姻家族型动机

    一、宗教教育,学生入教

    二、朋邻佣工,劝化入教

    三、家族血缘,信仰传承

    四、婚姻关系,中途奉教

  第四节  宗教功利型和世俗功利型动机

    一、驱魔功效,皈依进教

    二、彼岸追寻,天堂吸引

    三、依靠教会,赢得诉讼

    四、政治庇护,躲灾避难

    五、贫困无依,生计所迫

    六、治病救人,感恩进教

第五章  作用与影响:河北乡村教会的社会事业

  第一节  教育文化事业

    一、普通教育

    二、专门学校与职业教育

    三、宗教教育

    四、出版印刷

    五、科学研究

  第二节  医疗卫生事业

    一、创办医院和诊疗所

    二、卫生与防疫

  第三节  社会慈善事业

    一、慈幼安老

    二、赈灾救荒

余论

参考文献

外国人名、组织名称汉译对照表

附录

  附录一  李保存神父口述资料

  附录二  近代河北各教区及前身教区划分示意图

后记

淘书团小贴士

1、全场包快递,快递不可达区域使用邮政小包,需自付邮费(港澳台、新疆西藏运费政策>>

2、淘书团订单限30分钟内支付,逾时将被取消。

团购畅销榜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