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二十世纪中华法学文丛”硬精装2册:《为什么要重建中国法系—居正法政文选》选录了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和法学家居正的法政相关学术论文、专题文章及演讲、报告、信函等共八十篇文论;《赵琛法学论著选》选录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赵琛的著名判决七篇以及主要论文十余篇,赵琛的三部重要著作《监狱学》、《保险法要纲》、《少年犯罪之刑事政策》均在其中。定价80元,现团购价26元包邮!
★ 32开硬精装,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
★ “二十世纪中华法学文丛”旨在全面系统地检视、总结二十世纪中华法学全部学术成就,并作初步点评
★ 居正,民国时期著名民主革命家、军事家、法学家,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指挥者之一,辛亥革命元勋,南京临时政府内政部次长,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
★ 赵琛,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1933年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在刑法学、监狱学、行政法学、保险法学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尤在刑法学上造诣与影响最大,其中《监狱学》是赵琛对中国监狱学的极大贡献
《为什么要重建中国法系—居正法政文选》
居正(1876—1951),民国时期著名民主革命家、军事家、法学家,原名之骏,字觉生,号梅川,湖北省广济县(今武穴市)人,民国时期“广济五杰”之一。年轻时赴日学习加入中国同盟会,参与组织共进会,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指挥者之一,辛亥革命元勋。南京临时政府内政部次长,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著有《辛亥亲历记》《为什么要重建中国法系》《辛亥礼记》等书。
本书包含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居正的学术论文和专题文章,共二十七篇文论;第二部分是他的二十八篇文论,包括居正的演讲、致辞、报告、起草的纲领等,凡与法律事宜有关并能反映其法政思想的,均收入在内;第三部分为八篇文论,是居正的司法工作总结汇报;第四部分收录的十七篇文论则是居正所写信函、序言、题词、悼文等。
《赵琛法学论著选》
赵琛(1899一1969),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原名懿琛,字韵逸,巍山人,日本明治大学毕业,获硕士学位。1924年归国,次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历任安徽大学、复旦大学、法政大学、法科大学、政治大学法学教授,在沪与沈钧儒等五人组成联合法律事务所,兼行律师事务。民国二十二年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参与制订《*宪法草案》、起草《刑法》。民国二十五年任南京中央警官学校教授。赵琛在刑法学、监狱学、行政法学、保险法学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尤在刑法学上造诣与影响最大,为中国刑法学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书选录了赵琛的著名判决七篇,收录了赵琛的主要论文十余篇。赵琛的三部重要著作《监狱学》、《保险法要纲》、《少年犯罪之刑事政策》均在其中。其中,《监狱学》是赵琛对中国监狱学的最大贡献,他对监狱学的意义、地位及发展史等学科本身问题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与阐述,并探讨了保险价额与保险金额之关系、保险申请证与保险证券、保险者之义务、保险者之权利、要保险者及被保险者之义务、为他人缔结之损害保险契约、保险契约之变更、保险契约之消灭、火灾保险契约等的基本知识。
《为什么要重建中国法系—居正法政文选》
作者:范忠信 尤陈俊 龚先砦 编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34933
出版时间:2009年6月
开本:32开
页数:438
定价:40元
目录
总序
居正法政思想与民国法制及中国司法近代化(代序)
凡例
编排说明
第一部分 学术论文或其他专题文章
大家快起来行使民权(约1929)
法律与人生(1937)
民族复兴与法律(1937)
法治与建国(1940)
法治前途之展望(1942)
法治与法律教育(1944)
战时法律研究之重要(1944)
为什么要重建中国法系(1946)
一、引言
二、殷周及其前期法律萌芽情形的检讨
三、法律思想蓬勃的一个时期
四、儒家学说对于历代法律的影响
五、重建中国法系的趣向
六、结论
法治前进观(1947)
无法状态(1947)
法律哲学导论(1948)
第一章 概说
第二章 法律哲学之概念及其思辨
第三章 生存观念与自由,和平,正义
法律哲学意义之商讨(1948)
新货币政策中法律各点之说明(1935)
死刑存废论(1936)
我国法律中关于保护童婴的规定(1943)
宪政实施筹备刍议(1943)
宪法上之权与能(1944)
关于减刑办法之研讨(1944)
三十四年展望:法律的权威(1945)
司法党化问题(1935)
司法院在国宪上之地位(1936)
抗战与司法(1938)
告全国司法界同仁书(1940)
收回法权之切要(1942)
平等互惠新约签订之感想(1943)
中华民国法学会第三届年会献言(1945)
司法节献词(1946)
第二部分 纲领、演讲、致辞、报告
《民生主义土地改革纲领》(1926)
总理纪念周讲演录(一)(1933)
总理纪念周讲演录(二)(1933)
总理纪念周讲演录(三)(1933)
总理纪念周讲演录(四)(1933)
总理纪念周讲演录(五)(1933)
总理纪念周讲演录(六)(1933)
最高法院厉行法律审之步骤(1935)
全国司法会议开会辞(1935)
全国司法会议闭会辞(1935)
司法改造之三时期与最近司法之兴革(1936)
关于宪法草案与国民大会代表选举问题(1937)
对国大代表之选举希望严肃(1937)
法治精神与抗战建国(1939)
在司法院勉励属员讲话(1940)
司法院委雇人员训练班毕业训词(约1944)
中国宪法上的几个问题(1944)
东温泉复旦中学演词(1944)
朝阳大学三十三周年校庆致词(1945)
在朝阳学院的演讲(1945)
法官应有的修养(1946)
在法学会湖北分会欢迎会上的讲话(1946)
对武汉司法界人员训词(19146)
奉行宪法与纪念云南起义(1946)
正阳法学院二周年校庆讲话(1947)
中华民国法学会上海分会第二届年会致词(1947)
全国司法行政检讨会议致词(19卯)
竞选谈话(1948)
第三部分 司法工作总结汇报
一年来司法之回顾与前瞻(19:35)
二十五年来司法之回顾与展望(1937)
十年来之司法建设(1937)
十年来的中国司法界(1937)
一年来司法之设施(1939)
三年来司法概述(1940)
抗战四年来之司法(1941)
司法院卅三年度工作报告(1945)
第四部分 信函、序言、题词、悼文
覆陈树人为伍冠侠受欺土棍请夏重民代聘律师一节可照办函(1920)
为修正浙省全代会选举法覆中央执行委员会函(1926)
夏勤《法学通论》序(1927)
就纠正西南设立分院事咨覆西南政务委员会文(1932)
致邹鲁电稿(1932)
《三年来之最高法院》序(1934)
《全国司法会议汇编》序(1935)
《中华法学杂志》复刊词(1938)
致谢冠生函(三件)(1939)
第六届法官训练班同学录序(约1939)
悼本院首席参事本会前任理事潘植生先生(1944)
悼大东书局总经理兼本会编辑委员沈骏声先生(1944)
朝阳学院三十二周年纪念特刊发刊词(1945)
朝阳大学校训题词(1945)
中华民国宪法颂并序(1947)
朝阳学院法律系二十五班学生毕业同学录序(1947)
朝阳学院《法律评论》周刊复刊词(1947)
《赵琛法学论著选》
作者:何勤华 姚建龙 编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7562028710
出版时间:2006年7月
开本:32开
页数:538
定价:40元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判决书选
周佛海汉奸案判决书
主文
事实
理由
梅思平汉奸案判决书
主文
事实
理由
林柏生汉奸案判决书
主文
事实
理由
殷汝耕内乱罪案判决书
主文
事实
理由
溥侗汉奸案判决书
主文
事实
理由
王荫泰汉奸案判决书
主文
事实
理由
汪文悌汉奸案判决书
主文
事实
理由
第二部分论文选
法治精神
一、法治之意义
二、宪法与民主法治
三、司法与法治精神
论司法道德
一、廉以律己
二、明辨是非
三、公则不偏
四、正大光明
讨论几个司法行政组织的问题
一、司法行政部应归司法院管辖
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应改隶监察院
三、各级法院之名称组织应行重改
四、行政法院应早设立或在中央法院暂设行政法庭
五、司法院内部应扩大其组织与权限
我亦来谈谈检察制度
一、检察机关与警察机关应相衔接
二、警察官与检察官侦查犯罪毋庸经过两度侦查手续
三、检察官应积极地、自动地侦查犯罪
论公诉制度
一、各国公诉制度概要
二、中国公诉制度概要
三、中国公诉制度之检讨
指纹与累犯
立法院修正刑事诉讼法之经过
一、修正刑诉法之动机
二、修正刑诉法之方针
刑法学之任务及其辅助科学之教育
一、刑法学之三种任务
二、刑法补助科学之教育
舜代刑法思想之一斑
一、绪言
二、刑法之制成
三、刑罚之种类
四、刑罚之目的
五、刑罚之适用
六、刑罚之执行
篇末附语
刑法之国际化的倾向
一、刑法之比较法学的研究
二、刑法原则之国际的统一
三、国际刑事法庭之设立
抗战时期刑事立法政策之商榷
想象数罪牵连犯及连续犯
一、一罪数罪之区别标准
二、想象数罪
三、牵连犯
四、连续犯
少年犯罪问题需要经常注意
少年犯罪之原因与防治
一、犯罪的真正原因
二、标本兼治办法
刑法分则实用增订版自序
第三部分著作选
保险法要纲
弁言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损害保险契约
第三章 人寿保险契约
附录
少年犯罪之刑事政策
弁言
第一章少年犯罪之意义
第二章 少年犯罪研究之必要
第三章 少年犯罪之概观
第四章 少年犯罪之原因
第五章 少年犯罪之动机
第六章少年犯之处遇问题
第七章 对于少年犯罪之刑事立法政策
第八章 对于少年犯罪之刑事司法政策
第九章 对于少年犯罪之刑事社会政策
监狱学
卷头语
第一编 绪论
第二编 监狱与监狱学
第三编 监狱史及监狱学史
第四编 犯罪与刑罚
第五编 监狱之主体与客体
第六编 监狱之制度
第七编 犯罪之预防
第八编 监狱构造法
附录前司法部所颁监狱图说
附录赵琛主要著述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