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版《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史》全两册,商务印书馆出版,16开精装。70余幅全彩插图,图文并茂,涵盖建筑、绘画、雕塑、摄影与电影等多个艺术领域。
本书细致讲解了各类艺术流派、艺术家及艺术作品,内容全面细致,剖析透辟,更有选编相关理论文献,是艺术、文化爱好者不可错过的精品!
★ 16开精装2册,装帧精美,商务印书馆出版
★ 涵盖建筑、绘画、雕塑、摄影、电影等多个艺术领域,全面详尽。
★ 对艺术流派、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等都做了全面细致的讲解介绍,并选编了相关理论文献。
★ 语言精当,剖析透辟,深入勘察和挖掘艺术所植根的文化脉络、所关联的哲学思索。
★ 每本书均含30余幅全彩插图,可令读者直观地体验二十世纪西方艺术的万千姿态。
友情提示:书皮为白色封面不耐脏,内页完好,介意的读者慎拍!
《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史(上卷)》
二十世纪上半叶是西方艺术在思想领域最为活跃的阶段。挑战权威、追求个性的尝试激励着年轻的艺术家积极地参与时代精神的建构,艺术流派的多元化和快速更迭成就了这一时期艺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帕驰博士撰写的这部《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史》(上卷),区别于同类艺术史之处,在于选编了与二十世纪上半叶各种艺术流派相关的理论文献,共计27篇,独立成为一章。这些“材料”全部出自当时的艺术家和批评家之手,原文涵盖英文、法文、德文、荷兰文、意大利文、俄文等多种文字,涉及宣言、诗歌、书信、讲座、评论、序言等多种文体。通过这些思想的断片,读者得以超越艺术作品和艺术史学家的分析,在思想层面上直面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艺术主张。
本书涵盖了建筑、绘画、雕塑、摄影、电影各个艺术领域,艺术种类、代表作品、材料、艺术家、艺术家团体、创造历史的展览等各个角度对艺术流派、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等都做了全面细致的讲解介绍。书中更配有30余幅全彩插图,可令读者直观地体验现代艺术的万千姿态。
《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史(下卷)》
二战是20世纪历史的转折点,对于艺术的发展也同样如此。本书全面而详尽地介绍了西方艺术在二战后的发展情况,从中可以窥见到艺术在世界历史中的断裂与革新。下卷谋篇布局的特色在于,以实验型艺术家个人所提供的创作个案为中心来展现当代艺术。
本书作者充分做到了“视与思”的结合,全面、切实、深刻地呈现出关于当代艺术的一幅全景画卷。写法上往往直关主题、切中肯綮,语言精当,剖析透辟,深入勘察和挖掘艺术所植根的文化脉络、所关联的哲学思索。贯穿当代艺术的思想性使得这部艺术史具有厚重的理论基础并充满深邃的哲学思辨,因此它同时也是一部西方当代文化史。
杰克逊·波洛克、安迪·沃霍尔、伊夫·克莱因、菲利普·约翰逊等艺术大家都被收在作者的讨论范围内,使得本书成为一本全景式地反映当代艺术跨界性质的指南。本书更配有30余幅全彩插图,可令读者直观地体验当代艺术的万千姿态。
《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史(上卷)》
苏珊娜·帕弛,1952年生于德国波恩,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1982-1985年任职威廉-哈克博物馆,之后成为自由作家。主要著作有《艺术之家——漫步艺术史:从岩画到涂鸦》《房子如何在空中生长——建筑的历史》《认识艺术—创造艺术》《早期基督教与拜占庭艺术》《关于现代艺术的101个重要问题》《艺术的案发现场》《图像的发现》《谁惧怕红黄蓝:现代艺术》等,以及《古斯塔夫•克里姆特》《马尔克》等众多艺术家的传记,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
译者刘丽荣,德国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教授,德国波恩欧洲一体化研究中心、法国巴黎欧盟战略安全研究所、德国慕尼黑大学和瑞典隆德大学访问学者。主要著作有《经济自由与增长》(德文)、《世界军备的文化与安全因素》(德文)、《社会化的困境》(英文)、《美狄亚的愤怒——对欧洲政治、社会与艺术的沉思》(中文)等;合译作品有《自然不可改良》《阳光经济》《解读凯尔泰斯》等。
校者黄凤祝,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香港《明报月刊》专栏作家。
《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史(下卷)》
乌尔里希·莱瑟尔,1961年生于慕尼黑,自1994年起成为自由作家,同时担任文字和图画编辑。已发表有大量文章、展评和艺术评论,并参与撰写了多部展品目录册和辞典,研究重点是巴洛克、洛可可和古典现代主义艺术。
诺伯特·沃尔夫,1949年生于德国雷根斯堡,1992年获慕尼黑大学教授资格,此后曾在德国多地担任客座教授,并从事专业类书籍和文章的撰写。已发表有大量文章,内容涉及中世纪宗教艺术、泥金插图手抄本、委拉斯开支、皮拉内西、浪漫派绘画、欧洲风景画、19世纪艺术和艺术理论等。
译者杨劲,女,柏林洪堡大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副教授,校二级科研学术骨干,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2012年“浦江人才”计划入选者。已出版专著两部,发表论文20余篇。
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史(上卷)
作者: [德]苏珊娜·帕弛 著 刘丽荣 译 黄凤祝 校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丛书: 未来艺术丛书
ISBN: 9787100115278
出版年: 2016-1
装帧: 精装
页数: 261
定价: 68.00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对传统的借鉴打破了民族、地区、国家、时间等人为的或自然的障碍而更具世界性,同时各门类艺术之间相互影响更趋密切。这一时期的西方的艺术家不可胜数,艺术风格和流派页为数众多,各流派之间常常有着根本绝对冲突,对西方现代艺术史的整体叙述包括了互为排斥,互相抵消的不同现象的解释。
帕驰博士撰写的这部《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史》(上卷),与同类艺术史相比,有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选编了与二十世纪上半叶各种艺术流派相关的理论文献,共计27篇,独立成为一章。这些“材料”全部出自当时的艺术家和批评家之手,原文涵盖英文、法文、德文、荷兰文、意大利文、俄文等多种文字,涉及宣言、诗歌、书信、讲座、评论、序言等多种文体。通过这些思想的断片,读者得以超越艺术作品和艺术史学家的分析,在思想层面上直面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艺术主张。
目录
引论1
真理山5
女性造型艺术家7
表现主义论争9
艺术种类13
建筑15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绘画与雕塑20
导言20
巴黎21
米兰25
德累斯顿27
慕尼黑29
题外话:抽象与无对象31
俄国32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绘画与雕塑33
导言33
达达34
建构主义35
超现实主义36
题外话:艺术作品的分类问题,或者马塞尔·杜尚,一个立体达达主义的超现实主义者?39
新现实主义的各种形式与内容43
摄影与电影45
代表作品49
建筑51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罗比住宅51
阿道夫·路斯米歇尔广场的路斯建筑52
彼得·贝伦斯通用电器公司的涡轮机厂房54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法古斯工厂56
布鲁诺·陶特“制造联盟展”的玻璃展馆57
埃里希·门德尔松爱因斯坦塔59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包豪斯61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白院聚落63
格里特·里特维尔德施罗德住宅66
彼得·奥德基弗克住宅区67
勒·柯布西耶萨沃耶别墅68
弗拉基米尔·塔特林第三国际纪念碑(模型)69
埃尔·利西斯基云宇(一幢办公楼的设计)71
鲍里斯·伊欧凡苏维埃宫72
伊利尔·沙里宁赫尔辛基火车站73
阿尔瓦·阿尔托拜米欧疗养院74
朱塞佩·特拉尼法西斯宫75
保罗·路德维希·图斯特德意志艺术之家76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绘画与雕塑78
亨利·马蒂斯《生活的乐趣》78
巴勃罗·毕加索《阿维尼翁的少女》80
乔治·布拉克《弹曼陀铃的女人》81
罗伯特·德劳内《朝向城市的同时性窗口》83
康斯坦丁·布朗库西《无限的立柱》84
亚历山大·阿尔西品科《舞蹈》84
雅克·里普希茨《弹吉他的人》85
贾科莫·巴拉《一辆汽车的速度》86
翁贝托·波丘尼《空间连续性的独特形式》87
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戴草帽的蓝色卧姿人体》88
埃米尔·诺德《金牛之舞》89
加布里尔·蒙特《雅弗兰斯基和威瑞夫金》89
玛丽安娜·冯·威瑞夫金《悲怆的情绪》91
阿列克谢·雅弗兰斯基《女士头像》92
弗兰茨—马尔克《蓝马l号》92
瓦西里·康定斯基《万圣节2号》94
奥古斯特·马克《土耳其咖啡馆》保罗·克利《在凯鲁万的城门前》95
卡西米尔·马列维奇《黑色正方形>96
威廉·莱姆布鲁克《跌倒的人》98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绘画与雕塑99
汉娜·赫希《用达达的厨刀切开德国最后的魏玛啤酒肚文化时代》99
乔治·格罗兹《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00
埃尔·利西茨基《普朗RV.N.2,普朗》102
皮特·蒙德里安《红黄蓝构图》103
奥斯卡·施莱默《包豪斯楼梯》104
乔治·范同格罗《结构y=ax3—bx2+cx(或y=3x—13.5x2+21x)》105
胡里奥·冈萨雷斯《达芙妮》106
乔治·德·基里科《令人不安的缪斯》107
马克斯·恩斯特《友人聚会>108
曼·雷《梗阻》110
勒内·马格利特《图像的背叛》111
萨尔瓦多·达利《欲望之谜》112
胡安·米罗《世界的起源》113
保罗·克利《杜尔卡马拉岛》115
奥托·迪克斯《父母肖像》116
马克斯·贝克曼《铁桥》117
亚力山大·杰伊涅卡《下矿井前》119
迭戈·里维拉《分发武器》119
巴勃罗·毕加索《格尔尼卡》121
摄影与电影123
蒂娜·莫多提《弹夹、吉他和镰刀》123
谢尔盖·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124
材料127
建筑129
阿道夫·路斯《装饰与犯罪》129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有机建筑》130
赫尔曼·穆特修斯《制造联盟的宗旨》130
保罗·舍尔巴特《玻璃建筑格言》131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包豪斯宣言与纲领》132
特奥·凡·杜斯堡《通往造型建筑之路》134
勒·柯布西耶《白院聚落的家居陈设》135
约瑟夫·弗兰克《住宅的现代陈设》(1928)137
马塞尔·布罗伊尔《白院聚落的家居陈设》137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关于草原住宅的建筑纲领》138
绘画与雕塑139
纪尧姆·阿波利奈尔《乔治·布拉克》139
路易·沃克赛勒《坎韦勒画廊的乔治·布拉克展》140
格特鲁德·斯秦因《巴勃罗·毕加索》141
纪尧姆·阿波利奈尔《立体主义者》142
胡安·格里斯《关于立体主义》143
纪尧姆·阿波利奈尔《窗》144
罗伯特·德劳内《关于光》145
菲利普·托马索·马里内蒂《未来主义宣言》146
翁贝托·波丘尼、卡洛·卡拉、路易吉·鲁索洛、贾科莫·巴拉与吉诺·塞沃里尼《未来主义画家宣言》148
奥古斯特·马克与弗兰茨·马尔克《1910年12月的书信往来》149
卡西米尔·马列维奇《至上主义宣言》151
拉乌尔·豪斯曼、理查德·胡森贝克与叶菲姆·高里谢夫《什么是达达主义及其在德国意欲何为?》152
特奥·凡·杜斯堡等《“风格”派第一宣言》153
埃尔·利西斯基《普朗》154
安德烈·布勒东《超现实主义宣言》154
马克斯·恩斯特《什么是超现实主义?》155
马塞尔·杜尚《创造性的行为》156
艺术家159
艺术家团体207
创造历史的展览217
收藏家、策展人、批评家225
附录233
参考文献235
人名索引239
作者简介255
译后记257
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史(下卷)
作者: [德]乌尔里希·莱瑟尔/[德]诺伯特·沃尔夫 著 杨劲 译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丛书: 未来艺术丛书
ISBN: 9787100115285
出版年: 2016-1
装帧: 精装
页数: 341
定价: 86.00
内容简介
二战是20世纪历史的转折点,对于艺术的发展也同样如此。本书全面而详尽地介绍了西方艺术在二战后的发展情况,从中可以窥见到艺术在世界历史中的断裂与革新。杰克逊·波洛克、安迪·沃霍尔、伊夫·克莱因、菲利普·约翰逊等艺术大家都被收在作者的讨论范围内,使得本书成为一本全景式地反映当代艺术跨界性质的指南。本书更配有30余副插图,可令读者直观地体验当代艺术的万千姿态。
相较于1945年前的经典现代艺术,西方当代艺术在后现代思潮下呈断裂式的推进与革新之势,以更激进的形式、更前卫的理论探讨艺术与现实、艺术与感知、艺术与身体等话题。当代艺术瓦解了绘画、雕塑、摄影的传统分类,打破了高雅艺术与低俗艺术之间的界线;借助新的形式、材料或媒介拓展“艺术”概念,采用新技术手段扩大造型艺术的边界,并重新考察与塑造观者(艺术接受者)的角色,以此不断回应一再出现的艺术终结论。
与本书上卷的写法不同,下卷谋篇布局的特色在于,以实验型艺术家个人所提供的创作个案为中心来展现当代艺术。
本卷第一部分,即绘画—雕塑—实物—装置,由乌尔里希·莱瑟尔所写;第二部分,即建筑,由诺伯特·沃尔夫所撰,建筑部分占本卷篇幅的四分之一。
目录
前 言 1
第一部分 绘画—雕塑—实物—装置
导 论 3
现代和后现代的定位 5
后现代的“怎么都行” 8
意识到艺术的一个终结 9
杜尚效应 11
作为艺术指称模式的身体 13
媒介时代的艺术 15
抽象主义成为国际风格 17
攻击性和内在性 20
杰克逊·波洛克 21
沃尔斯 23
雕塑中的边界行走者 26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26
亨利·摩尔 28
亚历山大·考尔德 29
纽约画派的纯粹主义者 31
伴以身体动作的抽象表现主义 35
威廉·德·库宁 35
罗伯特·马瑟韦尔 36
弗兰茨·克兰 38
色域绘画 38
克莱福特·斯蒂尔 39
伯奈特·纽曼 40
马克·罗斯科 42
约瑟夫·阿尔贝斯 43
海伦·弗兰肯塞勒和纽约画派的末代 44
肯尼斯·诺兰 45
莫里斯·路易斯 45
弗兰克·斯特拉 45
阿德·莱因哈特 46
欧洲的不定形艺术 49
原生艺术、斑点派、另类艺术 51
让·杜布菲 53
让·福特里埃 55
艺术团体“眼镜蛇” 55
材料试验 56
安东尼·塔皮埃斯 57
阿尔贝托·布里 58
抽象与身体动作 58
艾米里欧·维多瓦 60
安东尼奥·绍拉 60
暗码与符号 61
亨利·米肖 62
汉斯·哈通 62
现实与对艺术的感知 65
越界———走向实物 67
罗伯特·劳申伯格 68
贾思培·琼斯 69
新的视觉现实:自然、光线、运动、非物质化 71
卢齐欧·封塔纳 71
艺术团体“零社”及动态扩张 73
伊夫·克莱因 76
皮耶罗·曼佐尼 79
新写实主义与现成品原则 80
阿尔芒 81
让·丁格利 82
妮基·德·桑法勒 83
丹尼尔·斯波利 84
波普艺术———平凡之物的启示 85
波普的摇篮———英国的“独立小组” 87
英美的波普艺术 88
理查德·汉密尔顿 91
艾伦·琼斯 92
汤姆·韦瑟尔曼 92
安迪·沃霍尔 93
罗伊·利希滕斯坦 96
克莱斯·奥登伯格 99
极简艺术———关于中立的幻象 101
唐纳德·贾德 102
卡尔·安德烈 104
丹·弗雷文 104
索尔·列·韦特 105
观念艺术 106
从“艺术与语言”到珍妮·霍尔策 108
约瑟夫·科苏斯 112
马塞尔·布达埃尔 114
艺术与生活———关于行动主义(第二轮)现代艺术 119
偶发艺术、事件艺术、行为艺术 121
“具体”美术协会 123
激流艺术 124
约瑟夫·博伊斯 126
行为艺术、身体艺术及其借助媒介的排演 132
瓦莉·艾斯波尔 133
维也纳行动派 134
维托·阿肯锡 135
克里斯·伯登 137
吉娜·佩恩 138
于尔根·克劳克 139
作为行为艺术者的观者———闭路装置 141
布鲁斯·瑙曼 141
丹·格拉汉姆 145
后现代的新自由:“当姿态成为形式” 149
地景艺术 152
罗伯特·史密森 154
瓦尔特·德·玛利亚 156
迈克尔·海泽 157
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 158
贫穷艺术 161
罗伯特·莫里斯 163
雅尼斯·库奈里斯 164
米开朗琪罗·毕斯托雷托 166
马里奥·梅茨 167
痕迹保留———后现代的模拟与媒介批评 169
安妮和佩特里克·普瓦里埃 170
尼克劳斯·朗 170
约亨·格尔茨 171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174
媒介取向与对现代主义的修正 177
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绘画 183
格尔哈特·里希特 183
西格玛尔·波尔克 186
格奥尔格·巴塞利兹 188
安塞姆·基弗 192
摄影而非绘画 195
贝恩特和希拉·贝歇尔 197
贝歇尔学派 198
杰夫·沃尔 200
现实与虚拟性———显示器图像与影像投影 202
白南准 205
比尔·维奥拉 208
第二部分 建筑
1945年至今的城市规划 213
各种范式 219
永远年轻的父亲形象:菲利普·约翰逊 221
玻璃住宅 222
美国电讯公司总部大楼 224
“白色派”与“灰色派” 225
“白色派” 225
理查德·迈耶与新和谐市展示及旅游资料馆 226
“灰色派” 228
断裂与延续 231
国际化风格与有机建筑 234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弗兰克·
劳埃德·莱特 234
阿尔瓦·阿尔托、胡戈·哈林 236
在功能性典雅与居住集装箱之间:五六十年代 237
“住宅案例研究计划”:查尔斯·伊姆斯和理查德·纽特拉 237
工业思维方式的机遇与困境 238
粗野主义:从勒·柯布西耶到路易斯·I.康 241
混凝土的表现性 243
埃罗·沙里宁、皮埃尔·路易吉·纳尔维、汉斯·夏隆、约恩·伍重 243
理性建筑 247
阿尔多·罗西与柏林科赫街的集合式住宅 250
其他理性主义建筑师和提契诺学派 252
后现代……尚无终结 255
无所顾忌的征引和摩尔的意大利广场 259
罗伯特·文丘里:凡娜·文丘里住宅 260
林林总总的可能性 262
博物馆———对体验型文化的导演效果 265
汉斯·霍莱因:位于门兴格拉德巴赫的修士山博物馆 266
詹姆斯·斯特林:位于斯图加特的州立新美术馆 268
持续的陪伴者: 高技派建筑 271
开放结构与帐篷屋顶 273
弗雷·奥托、丹下健三、君特·贝尼施 274
建筑物机器和成形为建筑的科幻 275
理查德·罗杰斯和伦佐·皮亚诺: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 275
诺曼·福斯特:香港汇丰银行总部 278
技术癖的诙谐 280
古斯塔夫·佩茨尔、尼古拉斯·格里姆肖、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 280
解构主义 283
介于波普与建筑之间:塞特小组 285
领军人物及其典型建筑 286
君特·贝尼施、雷姆·库尔哈斯、伯纳德·屈米、扎哈·M.哈迪德、
蓝天组 287
弗兰克·O.盖瑞:位于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 289
丹尼尔·里伯斯金:柏林犹太博物馆 292
一种展望 295
参考资料 297
附 录 309
参考文献 311
人名索引 317
作者简介 337
译后记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