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宝斋出品《寸耕堂砚丛》,大8开精装,布面函套,铜版纸全彩。收入艺术家王镛所藏一百方从宋元到清代的古砚及其亲手制作、题写的砚铭和题拓,学术和欣赏价值兼具。
本书是王镛研究书法和刊刻、笔法和刀法以及不同书体的转换与运用的重要实践,通过亲手制作、题写的砚铭和题拓,将文学、史学、美学、工艺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完美融合,为读者呈现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
★8开布面精装,荣宝斋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部集古砚鉴赏、诗文、书法、篆刻等艺术于一体的著作
★原日本二玄社总编、书法文化研究家西岛慎一和《中国书法》杂志编委、旅日艺术家邹涛作序
★每一方古砚王镛都刻下了铭文题跋,这些铭文题跋展现了先生的诗文、书法、篆刻等艺术才华,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
寄语『寸耕堂铭砚展』——兼论古砚鉴赏的『三美』西岛慎一
砚是个不可思议的工具。从歙州、喘溪、澄泥、洮河等地所产材料制出的砚,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既可作为研墨的实用工具,又因其材质所呈现出的独特魅力,逐渐成为人们收藏的对象。
墨和毛笔是消耗品。印材虽有不亚于砚的各种魅力,成为鉴赏的对象,但人们更热衷其材,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对奇石的爱好罢了。
纵观视台,从喜爱砚的材质来看属于奇石趣味,但制视的多样性则在印材之上。作为一个工艺品有充分的鉴赏价值,但更重要的是从其收藏的历史可以实证砚与人的关系,将藏家带人更深层的领域。
砚使用多年,用中生爱,就有人将铭文作为纪念刻在砚上。
查慎行在编辑其大作《东坡先生编年诗》时,为纪念大作完成,在与其经历三十载寒暑相依的端砚背面刻上了东坡像和砚铭,成为砚和收藏者间难舍难分且有象征意义之逸话。
乾隆皇帝也从内府所藏古砚中选出二百余方刻上铭文,将砚石状态画成图编撰出二十四卷《西清砚谱》,在这本书里,砚已从单纯的工艺品领域脱颖而出,因人增贵而迈进鉴赏领域。
负责编辑四库全书的纪昀所著《阅微草堂视谱》是对砚的鉴赏以图谱形式进行记录的代表。他通过工匠将砚铭刻于自己珍藏之砚上,然后拓出,编辑成了砚谱。纪昀的著述还涉及到印材的材质以及制砚的式样等,还有很多与刘石庵、翁方纲及门生伊秉绶之间的交流铭文,读之,可从中了解刘石庵等人的砚癖。其中有一小砚款署「乾隆辛(三六年)六月,自乌鲁木齐归,囊留一研,题廿八字识之』,作铭云:「枯砚无嫌似铁顽,相随曾出玉门关。
龙沙万里交游少,祇尔多情共往还。』记录了与该小砚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也看出他对乌鲁木齐左迁事件的遗憾。
于此,对于纪昀来说,砚已超越工具的范畴,成为共度岁月的好伴侣。
砚已不仅仅是无机质的石材,它拥有了与人类共同生活的历史,成为『石友』「即墨侯』等拟人化的存在。
王镛先生也是深受「石友』魅力影响的人之一,『寸耕堂铭砚展』即为王镛先生的砚癖归总。他将所收藏的百视件件刻上砚铭题跋,倾诉与砚的共鸣。
寸耕砚的背面用篆书刻上『寸耕砚」砚题,接着是用行书刻出四言六句铭文,『伴我晨昏,以耕心田』,正描绘了与砚为「石友』的岁月。我还被王先生刻砚的刀法所打动,手腕大有凌驾于工匠专家之上,富有质感。王先生用刀如运笔,渗透笔意之技,可用『大胆奏刀,细心留意」来形容。运刀自如到毫无迟疑感,章法成就美事。通过此刀技,可以想象王先生与砚相处,被「以耕心田」激励的每一天。
王镛先生的刀技非常成熟,端溪云拥皓月砚的铭文是行书,运刀干脆,章法流畅。端溪?虚素砚的铭文是楷书,「以单刀凿楷书』至「尚能不负此砚乎』止,楷书铭文达前人未到之境,充满自负。篆、隶刻铭,对于篆刻拿手的王铺先生来说可谓手到擒来。歙砚坚硬,王先生便刻出笔画规整的铭文,其技法实在了得。蜕生砚、大器砚、都了砚、眉寿砚、星两视等等,都是极好的例证。刻意丰富,成功复原了用毛笔也很难表现出的篆隶书内在的太古灵魂。
端视相对偏软,王先生则用大刀阔斧,顺畅而流美的篆书,充分表现出作者的快意。对待比端溪更柔软的砖砚,则线条更加纵深自由,冲刀强劲。春涡砚、玄芝砚等澄泥砚材质硬脆,刻凿小心谨慎,表现出其专注。
相对于《阅微草堂视谱》铭文的工匠刻制,声名显赫的《沈氏砚林》四卷,则由吴昌硕书写铭文,其弟子赵古泥刻就。
赵以高超刻技将笔意丰满的吴昌硕笔法呈现了出来,但似乎还不是以表达出吴昌硕的真气。王镛先生精练的刀法源于其精到的篆刻技法,运刀如运笔,以刀代笔,自由自在,随性率意。而《沈氏砚林》赵古泥的刻铭则重在复原上下大功夫,创意上显然不够完美。
王镛先生自由阔达的刀法,不受中庸整齐和散文式明快的束缚,也见不到因技术练达而易入职业性歧途的痕迹。
王镛先生的这些砚铭,篆书、隶书、行草书、楷书等,皆体现出返璞归真的思想,而且,从『寸耕堂铭砚展』中,又处处感觉到王镛先生的诗魂,以及热爱自由和率真的创作精神。
此次「寸耕堂铭砚展』,不仅展出原砚,还将砚的正反乃至砚侧做成拓本,然后在砚拓周围进行详细注解,包含了砚材的质地、年代、雕琢之美,甚至与他谱比对等等。『寸耕砚』断为护村石,比对了《西清砚谱》所载护村石砚,其中所论及宋砚,便是《西清砚谱》卷十四之宋护村石泰交砚;卷十四之宋获村石听雨砚、卷十四之宋获村石凤池砚、卷廿一之旧获村石玉堂砚(「西清砚谱古砚特展』定为宋砚)等。还引用《西清砚谱》卷九之宋吴儆井田砚,指出了形制上的类似。
台北故宫博物院现存《西清砚谱》的砚,可能因为常年无人『雅玩』,砚面干燥,看不到歙州、端溪、澄泥等视原本润泽的石色。一九九七年七月,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西清砚谱古砚特展』,出版了彩色印刷图录,缺乏水「养」的古砚在彩色印刷下缺陷尽显,从而使得这批优秀的古砚难以成为砚质的标准件用于比对。
再说历代藏视家的刻铭。古砚中自己书写铭文、自己操刀刻砚谱者当属高凤翰《砚史》。但刻制比较粗糙,砚材石质也难有太大的说服力。
王镛先生的「寸耕堂铭砚题跋』则是自书自刻,从水平高度来论已是古今无二,达到了前人未到的境地。我认为王先生在此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当下流行古砚收藏,拍卖会上古砚无数,古砚的豪华版彩色图录也层出不穷。但这些古砚图录大都急于展现其历史背景,没有立足于古砚的鉴赏史。砚的鉴赏应当从它与爱砚人之间的关系来论,仅从材质、雕琢的美等方面谈砚,充其量就是个矿物标本,与爱好宝石等同。
台北的林氏曾将所藏古砚做成了图谱《兰千山馆名砚目录》,编者在跋中表明『及无铭识者,均未入是谱』的编辑方针。该砚谱主导者林熊光展望了历代古砚谱,提倡古砚鉴赏之『三美』:砚石之质、雕琢之精、昔贤铭刻之手泽遗制,强调在此三项综合审美基础上的古砚品评。
我遵从古视鉴赏「三美』,认为王镛先生的《寸耕堂铭砚题跋》中所见之古砚鉴赏态度正好践行了这『三美』,嘉惠士林。相信今后的古砚鉴赏及研究当会以王镛先生所展示的方法论为基础而展开。
(郑红译)
西岛慎一(原日本二玄社总编、书法文化研究家)
王镛,一九四八年三月生于北京,山西太原人。一九七九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李可染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画和书法篆刻专业。一九八一年留校执教。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研究室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院长,文化部优秀专家、文化部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李可染画院副院长等职。
《寸耕堂砚丛》
作者:王镛 著
出版社:荣宝斋出版社
ISBN:9787500320104
出版时间:2017/9/1
开本:8开
页数:541页
定价:760
目录:
上卷
序一 西岛慎一
序二 邹涛
寸耕砚
菱花砚
香露砚
星雨砚
蜋蜩砚
眉寿砚
云锦砚
鱼龙砚
春涡砚
瓜瓞绵绵砚
蜕生砚
天卷砚
虬云砚
苍珉砚
大器砚
云凤砚
玉砥砚
云拥皓月砚
涵星砚
润田砚
紫玲砚
吉象砚
太极砚
掬香砚
美眉砚
石窝砚
霞蔚星辉砚
壁月砚
五福砚
绿珠砚
紫香砚
玉笋砚
石大夫砚
濡香砚
易圃砚
敦仪砚
戏珠砚
太康砚
宝瓶砚
多寿砚
紫月砚
文始砚
涵文砚
贞叶砚
璞田砚
留余砚
土芝砚
承露砚
金风玉露
玄芝砚
下卷
济文砚
霜节星云砚
玉蕊砚
吟秋砚
毋华砚
浑元砚
晋壁砚
清影砚
文思砚
养恰砚
嘉叶砚
都了砚
太平砚
古欢砚
云龙砚
藏秀砚
元璞砚
载文砚
赤臼砚
绿天砚
心耕砚
墨臼砚
养元砚
元容砚
六八星柱之砚
朵云砚
石友砚
文缘砚
永昌砚
云根砚
三星砚
屑金砚
神龟井田砚
兰亭砚
天卵砚
畅如砚
十二辰砚
戏莲砚
守贞砚
昆玉砚
退禅砚
浮玉砚
快砚
春波砚
古秀砚
虚素砚
凤鸣朝阳砚
墨象砚
烘云掩月之砚
蛾黛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