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阅读的篆刻——中山大学田炜教授带你探索古印文化!函套装《田炜印稿》全两册,大16开本,厚实纸张印刷。一部精彩的篆刻、古玺论文作品集,艺术与学术并重。
本书包含《篆刻》《论文》两册:一册为篆刻作品选,按创作时间收录印文99方;一册是以古玺为主题的11篇论文。创作和研究相融合,二者相得益彰。其中篆刻印章部分皆配有释文,图文并茂,方便普通读者学习和阅读,对古印文化的了解、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16开平装,中西书局出版社出版
★田炜,古文字学者兼艺术创作者,中山大学教授,西泠印社社员,曾获第八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其篆刻创作能巧妙地借鉴古玺印,其学术研究又具有实践基础,可谓以学治印,直师古人,艺术与学术并重
★本套书体现了作者在篆刻创作中不仅重学问、讲学术,而且主张“阅读书法”,重视可读性和易读性
本书是青年古文字学者兼艺术创作者、中山大学田炜教授的篆刻、古玺论文作品集,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篆刻作品选,按创作时间收录印文99方;下编是以古玺为主题的11篇论文。创作和研究相融合,二者相得益彰。其中上编的印章部分皆配有释文,图文并茂,方便普通读者学习和阅读,对古印文化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田炜印选》收录了作者自选的篆刻作品及关于古玺和书法的论文十余篇, 是作者学术成果和艺术实践的一次集中展示。田炜教授兼具学者和印人双重身分,一方面,他是中山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另一方面他也是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因此,他的篆刻创作既能巧妙地借鉴古玺印,他的学术研究又具有实践基础,可谓以学治印,直师古人,艺术与学术并重。本套书体现了他在篆刻创作中不仅重学问、讲学术,而且主张“阅读书法”,重视可读性和易读性。
田炜,1980年生于广东省广州市。200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工作。工书法、篆刻,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省级书法展览,获第八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出版有专著《古玺探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西周金文字词关系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卷上、第三卷,中华书局,2018年),在《「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中国语文》、《文艺研究》、《文史》、《古文字研究》、《中国书法》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16年专著《西周金文字词关系研究》获第十八届中国社会科学院吕叔湘语言学奖一等奖。2017年论文《从秦“书同文字”的角度看秦印时代的划分与秦汉之际古文印章的判定》获第五届“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一等奖。
田炜学术上出自容(希白)、商(锡永)一脉,又得到著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教授指点,博采众长;在艺术上,他秉承了容、商以学治印、直师古人的创作传统,在篆刻创作中懂得充分利用古文字学发展的新成果,使得他的印作无论是用字还是艺术风格呈现都体现出了学术的进步,也具有了异于时流的文化特质,而文化内涵正是文人篆刻的核心价值与要义所在。
——李刚田《田炜印稿序·以学治印独树一帜》
时下印坛,多见为展览之需而产生的篆刻作品,或受命题所限,或逐波应景,虽然无可厚非,但毕竟缺少原创性。田炜兄作品则不然,不仅“自撰”,而且可以阅读。……在欣赏篆刻作品的同时还可以阅读,这与陈振濂兄近年来力倡的“阅读书法”正相呼应。
——曹锦炎《田炜印稿序·古文字入印的典范》
学术界对古玺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主要成果是对古玺材料的着录以及古玺所属时代的基本确认;第二阶段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是依靠零散古玺着录研究的时期;第三阶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延续至今,是依靠综合性古玺汇编进行系统研究的时期。
——田炜《田炜印稿·古玺研究概述》
我想当代篆刻创作要想成为传世经典,艺术与人文、社科的重新融合是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当然,这种重新融合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要否定学科细化带来的学术进步,使现代科学重新回到混沌不分的老路上去,而是一种“必革新焉而有以异乎其前”的新发展,那应该是一种可分可合、彼此吸收、相互促进的状态。
——田炜《田炜印稿·后记》
这是我的第一本艺术作品集,也是我的第一本由艺术作品和论文汇编而成的集子。
我从四岁起即跟随广东著名的女书法家陈遇荣先生学习书法。陈先生师承李天马先生,很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在她的调教下,年幼的我打下了比较扎实的楷书基本功。陈先生去世后,我先后进入越秀区少年宫和广州市少年宫学习,在楷书之外又接触到了行、草、隶、篆等书体。我学习篆刻大概是从1993年开始的,指导老师是当时广州市少年宫美术学校的潘健华校长。潘老师在班上找了一些书法基础比较好的同学教授篆刻。当时我已经反复临习过王福庵《说文部目》、吴让之的几个名帖和秦琅琊台刻石等,对篆书已经有一些了解,学篆刻也就比较容易上手。潘老师曾执掌广州市少年宫书法培训部逾三十年。他早年邀请卢炜圻先生到广州市少年宫教篆刻,自己一边协助卢先生教学一边跟随卢先生学习篆刻。他教学生学习篆刻从汉印入手,上溯秦印、古玺,下探清近流派,从刻线条到一字印、两字印、三字印、四字印再到多字印,风格从工整一路入手,继而学习变化者。潘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很多篆刻方面的知识,又推荐了常用的入门书和工具书。我现在还常常使用的《古玺汇编》《古玺文编》就是当时买的。潘老师特别强调字、印以外功夫的修炼,告诉我们文字学修养对于书法、篆刻学习的重要性,有时候还会请张桂光先生点评我们的作品。张先生的点评常常是不留情面的,把同学们说得面红耳赤,却让我们比同龄人多知道了一些书法原理和古文字知识,让我们渐渐意识到,书法、篆刻还需要书法、篆刻以外的东西作支撑。潘老师在书法、篆刻界并不算最活跃的,他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中,他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使我获益很多。
1999年进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学习后,我选修了古文字学、文字学、出土文献研究等课程,对文字学和古文字资料有了更多认识,渐渐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后来更是以古文字为研究方向攻读博士学位。在读研究生期间,经导师陈伟武教授的推荐,我进入了曾宪通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的课题组。一开始我负责古玺论着的搜集工作,于是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古玺方面的论着,对古玺文字的释读和古玺的分域、断代、辨伪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来我还选择了古玺作为我的博士论文研究对象。2008年,我以《古玺探研》为题撰写了博士论文,通过外审和答辩后,获得了博士学位。这一时期虽然我的重心不在艺术创作,但学术研究让我熟悉了古玺材料,也提高了我的识力、拓宽了我的眼界,对于篆刻创作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创作本身。同时,我还有了更多机会求教于陈永正、张桂光、陈初生等学界兼书坛前辈,得到了他们的指点和帮助。这些在我的成长道路上都是至为宝贵的。
从我自身的经验来说,篆刻创作与学术研究早已不可分割,不管是创作的时候还是学术研究的时候,我都能感受到它们在相互促进。其实即便从学术史的角度看,篆刻创作的繁荣和进步与金石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当今学科分支甚繁,人文、社科与艺术更是分途而行,出土文献、考古领域的巨大进步在艺术界竟几乎无法泛起涟漪。然而“分久必合”,在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已经有不少学者看到了学科的条块分割带来的消极影响而主张淡化学科之间的界线,加强不同学科的交叉研究。我想当代篆刻创作要想成为传世经典,艺术与人文、社科的重新融合是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当然,这种重新融合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要否定学科细化带来的学术进步,使现代科学重新回到混沌不分的老路上去,而是一种“必革新焉而有以异乎其前”的新发展,那应该是一种可分可合、彼此吸收、相互促进的状态。
这本集子分为两册。一册是篆刻作品选,创作时间从乙酉年(2005年)到丁酉年(2017年),而乙酉年是我开始攻读博士学位的年份。这些作品既有为自己所作,也有为师友所作;既有严肃之作,也有游戏之作;既有自己比较满意的印作,也有纪念性的印作。书中所选的篆刻作品共有99个编号,不足百数,以寓“知不足”之意。另一册的内容是历年来我所写的关于古玺的文章,按照原来的发表有10余篇,现在按照内容合并为11篇。除了最后一篇《楚“波鉨”封泥小考》是今年所写的以外,其余文章也正好是在乙酉至丁酉年间写作、发表的。在这十二三年间,我完成了几次的身分转换,从学生到教师,从人子到人父,中间还曾负笈于沪上,从裘锡圭教授学习古文字。从前的年轻人如今已渐渐步入中年。记得女儿牙牙学语的时候,我在饭桌上刻印,她在旁边的地上玩,只要她叫“爸爸”,无论印章刻到什么关键地方,我总会放下刻刀陪她一会儿。转眼女儿已经快到读书的年龄了,这本书也是送给她的。
一本书有了序言似乎才比较完整。作者面对自己辛苦工作所得,总希望能借有学问或有影响的名人写序,以增光宠。但名人往往事务冗忙,答应与否也有很多考虑。此次承蒙李刚田、曹锦炎两位先生拔冗赐序,感谢之情是难以言表的,也很抱歉给两位先生增加了负担。李先生之所以答应赐序,我猜想是对涉足这一狭小天地的年轻人的鼓励与安慰;曹先生之所以答应赐序,大概是出于对后辈学人浓浓的关爱之情。年逾九旬的王贵忱先生为小书题签。友人王翔也给予我不少帮助。所有这些都是我所不能忘的,在此一并叩谢。
作者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九日
——田炜《田炜印稿·后记》
《田炜印稿》
作者:田炜
出版社: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12852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开本:16开
页数:322
定价:228元
目录
《论文》
以学治印 独树一帜——《田焯印稿》序
古文字人印的典范——读《田焯印稿》(代序)
古玺研究概述
略论古玺文字研究的重要性
试论古玺分类中的一些问题
趟玺“将行”考
私玺所见复姓考(二则)
一、复姓“白豕”考
二、复姓“新城”考
私玺所见官名考(二则)
一、“贾币”考
二、“大史”考
玺印人名研究(六则)
一、豫之
二、渐离
三、庆忌
四、无□(特殊字体)
五、胡伤、不害、毋死、奚殆等
六、无地
古玺字词丛考(十八则)
一、释“婴”
二、释“智”
三、释“即”
四、释“事”
五、释齐玺中的“□(特殊字体)”
六、释古文字中的“酣”与“耻”
——兼释古玺中的“□(特殊字体)”字
七、释“裹”
八、释“虎”
九、释“跪”
十、释“甲”——兼谈古玺中的“痄”和“虻”
十一、释“瑟”
十二、释“庚”
十三、释“臂”
十四、释“厶□(特殊字体)”
十五、释“良人”
十六、释“敬官正下”
十七、释“慎日”
十八、释“明上敬事”
战国玺印自名解
从秦“书同文字”的角度看秦印时代的划分和秦楚之际古文官印的判定
楚“波称”封泥小考
附录:引书简称表
後记
《纂刻》
乙酉
不逾矩 希言 雅正 戏无益 千万市邻 经法
丙戌
拱辰楼後裔欢喜傲骨狮子吼田[押] 七十学艺
丁亥
平安 智一物 冷暖自知 永锡尔极 得寸进寸 宅兹中国
戊子
旦复旦 锡圭无恙
己丑
天真 惟意所欲适 公器 言鹿 无用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张[押]
庚寅
田炜私印如是我闻
辛卯
静观众妙 观自在 安平太 周而不比 袖手何妨闲处看
维日不足
壬辰
有馥其馨,胡考之宁 为父 三万堂 得其环中 三都赋
大羹玄酒
癸巳
忽忽不暇 局 妙悟 有为有不为 少则得 中行
甲午
甲午 知不足 郢书燕说 颂斋再传 日新 彤管有烽
象外 慎终如始 田炜之印·田炜信鉨 炜鉨
乙末
八百铜刀室 孙可 止戈 李宗焜 免胄 见酋日 就月将
大吉 田炜信鉨 大直若屈 彤馆之鉨 种瓜得豆
心情其实过中年 大道甚夷 後五百年言自公 今不同弊
羊城几何有冬雪 视而不见
丙申
历四申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彤馆[押] 彤馆之鉨
永秉 郭永秉 印中山大学校长之印 沚斋之鉨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莫神一好斋所藏
丁酉
丁酉 丙申 教授陈初生·之犊 敬事 勇於不敢
杨·惠荣 视素保朴 法外求法 大知闲闲 越竟乃免
质文三变 一生学生 王贵忱 入陈出新 与古为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