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乘蒐略》全4册,繁体竖排,总达2644页。清代治水专家康基田修成的一部大型编年体山西通史长编,上起唐尧,下至明亡,呈现了山西四千年的辉煌历史和文化底蕴。
本书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全面反映山西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凡是康基田认为与国计民生、治道风尚相关的内容,或是那些不可埋没的文物掌故、佚闻逸事,都被他一一收入书中,并详细叙明来历原委。
书中不仅保存了历代野史、碑刻、游记、章奏、诗文及艺术资料,更融入了大量不见于以往文献的实地调查材料,为研究者研究山西提供珍贵的一手资料。
★ 32开平装,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
★ 一部跨越唐尧至明亡的巨著,一部由清代治水专家康基田精心编纂的山西通史长编
★ 书中那些不见于以往文献的实地调查材料,更是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更加真实、生动的山西历史
★ 本书为我们理解山西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友情提示:本书为特价库存书,部分图书封面和切口有脏污,介意的读者慎拍
晋乘蒐略三十二卷,是清代康基田修成的一部大型编年体山西通史长编,上起唐尧,下迄明亡,记载了四千年的山西历史。
康基田字仲耕,雅号茂园,太原府兴县人。生于雍正六年(1728)三月初八,死于嘉庆十八年(1813)腊月十四。乾隆二十二年中进土,做官五十年,前二十年在江苏、广东、河南任知县、知府。后三十年是他政治生涯的主要阶段,中间乾隆朝做过江苏按察使、江南河道总督、安徽巡抚等官,嘉庆朝历官江苏巡抚、河东河道总督,以及广东、江西、江宁市政使,这三十年他长期兼任和主管河务,对旧黄河治理有卓越贡献,所著《河防筹略》与《河渠纪闻》,为中国水利科学重要遗产。康基田的著作还有《合河纪闻》、《合河方言》和他的《霞荫堂诗集》与文集。
中国文化发展到明清时候,史界兴起编修方志的热潮,尤其清朝铺天盖地,修出各类志书六千五百多种,这是封建社会晚期特殊的一个文化现象,康基田的,康基田的《晋乘蒐略》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明清所修山西地方志,现存四百多种,《晋乘落略》是唯一的一部编年体作品,全国地方志中也不多见。封建时代的编年体史书,大致孔子《春秋》立教化,司马光《通鉴》述国政,《晋乘落略》叙地方,它们代表了编年史演变的三段主要历程,构成一个有系统的发展序列。孔子绝笔后两年死去,司马光成书后两年死去,康基田也是在他死前的二年写定刊行《晋乘蒐略》。
《孟子·离娄篇》提到古晋国史书晋乘,其书久運不闻,后人谁也不曾见过。康基田借用了这一名称,变国史为地方史,“搜集旧闻,参稽列史,旁采百家,荟萃成册”。他写书的目的,概括起来就是“备一方之古今,通其意于天下”,使人们看到今胜于昔,拥护当代政府。
全书八十多万字,二倍于《史记》,语言奥博质朴,端庄严肃。体制方面,熔《左传》、《通鉴》于一炉而出之,编次条目以正纲领,详尽本末以叙史实,有感加按以评得失,随手作注以训文字,遇疑考证以辨真伪,并且各朝卷首都列政区沿革,全书最后附当代行政区划,形式浑然集大成。内容方面,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凡他认为有关于国计民生,有关于治道风尚,或者认为不可埋没的文物掌故、佚闻逸事,都为其立言,叙明来历原委,尤其边防水利和明朝历史叙述十分详细,明朝一代占全书五分之一还多。史论方面,有的借前人成说,有的自己做出评断,象卷二九论叶淇改折漕粮,评说“叶臣之误国,甚于谀臣之蔽聪也”,卷三十下论翁万达议复河套,评说“天下之事因乎势,天下之势从乎时”,有许多这样洞若观火的精彩论断。史料方面,全书以十三经、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御批通鉴辑览》以及《读史方舆纪要》、《天下郡国利病书》、《雍正山西通志》为支撑,引书二百余种。书中保存历代许多野史、碑刻、游记、章奏、诗文及艺术资料,有的原件已经失传;实地调查来的材料,象卷二九关于金状元刘海的故居,卷三二下关于明周遇吉的籍贯,都不见于以往的文献。这些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作者主要是在五十岁以后业余从事写作,集中写作则在八十岁以后,所以全书整体上比较粗糙,编年、史实、史论、技术各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错误和问题,也有一些方言带来的文字错误。就他本人来说,大致史证胜于史学,有融会的才华、少贯通的实力。就这部书来说,材料征集丰富有余,剪裁锤炼不足,体制周而不纯,叙事详而不密。
此书只有康家自刻的一种版本,钤题「霞荫堂藏版」霞荫堂是康家的室号,嘉庆十六年(辛未)锓梓。我们的整理、点校格式悉依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标点体例,又参照吸收了该书局古籍点校通例(初稿)中的若干规定。原文一律不动,讹、脱、衍、倒处,加圆括号,改正的加方括号,以保持原书面貌,校记附在各卷之后。
另外需要说明的有:
(一)本着对社会负责的精神,书中凡引用古文献,作者注明出处的,我们都找原书核封,未注明出处的引文,也尽可能考寻其来源,据以校勘。尤其我们认为是作者主要依据的幾种书,包括御批通鉴辑览、雍正山西通志、读史方兴纪要、天下郡国利病书以及十三经、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不论是否属于引文,统皆考出来歷逐段逐句比勘通校,以求主体真实可靠。他校方法外,可能者也制出索引做本校,有把握的情况下偶而也用理校,给读者研究提供线索。本校和考证性他校都是吃力的方法,理校是危险的方法,这也是针对此书只有一种版本,我们认为应当下这样的功夫。
(二)引号用于言语或强调。书中引文,常有省改或加入作者之言,为避免误会和统一形式,凡引用之文,只标冒号不标引号,在句尾用句号以明起讫。文句节奏协调、文义并列关系明确的分句,使用分号,以免埋没作者文采,一般分句用逗号或句号替代。文势不能用句号圈断,而义有层次,逗号不足显示者,也用分号区别。具有专指意义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及民族名称,都标专名线,泛指的不标。溢、庙、尊、官之号,一般不标,意在专指者标专名线。原书为顶格起段,段末有恰好行满而与下段紧接者,都根据内容分出段落,起段降两格排印。
(三)应当改正的文字,不改句子不通者,可确认其误而不改有惑祝听者,据可证文献改正,出校记说明。凡有凝原书编年序列,有伤原文文脉,_以及非引文之文,或引书因版本不同而文字有异,虽错不改,只用校记指出错误或存疑。避讳之字,一律径改,如避康熙「玄」作「元」,避雍正「胤」作「允」],避乾隆「弘」作「宏」等,同类用法只在各卷首次出现的地方出校记就说明,以后不再出校。笔书小误,显系误刻者,如己已、日曰、圮圯、千干等,描正径改。俗体与体字,已经死亡,生僻不常见者,都按现行古籍标准字排印。
(四)校勘记中,参校的书籍,二十五史及资治通鉴我们用的是中华书局标点本,凡康书有误而标点本已有校记,或因使用版本不同而舆标点本文字有异,如无新的证据及见解,我们的校勘记中只为明某史「某某」校为「某某」,标点本某史「某某」作「某某」,不再重复考证。其他参校各书,有标点本的,采用通行的檫黠本,不致误的不注明版本;未标点的书,有两种以上版本的,在每册校记首次使用的地方注明版本;书名较长,首次使用处用全名,以后用筒称,如天下郡国利病书筒称郡国书等。凡康害文字出于同种书同条材料,在不长的一段内使用数处有错,一般不逐条出校,在这当处出一合校,兼及上下,以免繁琐。
这部书卷帙很大,黠校整理有一定鞋度,可能有不少错误和不到之处,希望读者随时指正。
康基田,字仲耕,雅号茂园,山西太原兴县人。生於雍正六年(公元一七二八年)三月初八,卒於嘉庆十八年(公元一八二二年)腊月十四。乾隆二十二年中进士,做官五十年,前二十年在江苏、广东、河南任知县、知府。後三十年是他政治生涯的主要阶段,中间乾隆朝做过江苏按察使、江南河道总督、安徽巡抚等官,嘉庆朝历官江苏巡抚、河东河道总督,以及广东、江西、匿一布政使。这三十年他长期兼任和主管河务,对旧黄河治理有卓越贡献,所着河防筹略、河渠纪闻,焉中国水利科学重要遣产。康基田的着作还有合河纪闻、合河方言和他的霞荫堂诗集与文集。
一、晋为唐虞故都,教化先及,数千百年间,治乱循环,不能味厥源流。通志及郡县志循次类叙,例不兼及,此书稍补所略。
一、天文占验,考治得失,志悉诠列。然鲁梓慎、郑裨灶各言晋、郑灾而有验有不验,子产日「天道远,人事迩」,兹不备载。
一、神怪之事,多涉玄异。语诞志荒,概不列入。
一、禹贡奠高山大川,太行、恒、霍、五台、大河、汾、浍、漳、沁、桑干诸山水皆经体之大者,书中援证特详,以次附列。
一、前代人物,举其杰着见于正史者,不分门类,循世叙录。不及时贤,以俟将来。
一、九边要地,晋居其五。今西北一带,拓境至二万余里,晋地俱在堂宇,无边可言。但历代边防,为时事之要,故详述之,见前人规画之难,志我威德之盛。
一、舆地沿革,随世代列于篇首,以便省览。
《晋乘蒐略》全4册
作者:[清]康基田 编著
出版社:山西古籍出版社
ISBN:7805987289
出版时间:2006/4/1
开本:32
页数:2644
定价:220
目录:
晋乘蒐略序(松筠)
序(许兆椿)
晋乘蒐略序(姚鼐)
序(康基田)
卷一(尧、舜)
卷二(夏、商、周)
卷三(春秋)
卷四(春秋)
卷五(春秋、战国)
卷六(战国、秦)
卷七(西汉)
卷八(西汉)
卷九(东汉)
卷十(东汉)
卷十一(魏、晋)
卷十二上(东晋、十六国)
卷十二下(魏)
卷十三(魏、齐、周)
卷十四(隋)
卷十五(唐)
卷十六(唐)
卷十七(唐)
卷十八(唐)
卷十九(五代)
卷二十(宋)
卷二十一(宋)
卷二十二(宋)
卷二十三上(辽)
卷二十三下(金)
卷二十四(金)
卷二十五(元)
卷二十六(元)
卷二十七(明)
卷二十八(明)
卷二十九(明)
卷三十上(明)
卷三十下(明)
卷三十一(明)
卷三十二上(明)
卷三十二下(明)(含《读史方舆纪要·山西》)
《晋乘蒐略》跋后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