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组
中图网>淘书团>社科>团购详情

淘书团

《1660—1832年的英国社会》,商务印书馆出版,豆瓣8.4分,总达700余页。讲述旧制度下的宗教信仰、观念形态和政治生活,开辟英国历史学研究新时期的经典之作。

18世纪英国史是西方学界英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史家们非常关注这段时期的英国历史。在诸多关于18世纪英国史的研究成果中,本书广受学界关注,一出版就被认为开辟了英国历史学研究的新时期。

×

关键字
历史
团购价¥32.0 ¥95.0 折扣3.4
已售97
缺货登记

返回淘书团>>

推荐理由

16开平装,商务印书馆出版
2014年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十大好书入围
本书首次把1660-1832年定义为“漫长的18世纪”,并全面阐述了对于漫长的18世纪的英国社会的看法
对任何关于处在“光荣革命”与《大改革法案》期间的英国社会性质的讨论而言,这本书都将是至关重要的……——W.A.斯佩克,《教会史杂志》

探索东方奇幻世界:神、鬼、人
书友说
  • liu*** 2024/6/8 21:52:18
    商务印书馆的出品,欣然拿下。收到书,塑封破损、书角折痕,一次不理想的购书经历
查看下一条 >>

编辑推荐

18世纪英国史是西方学界英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史家们之所以关注这段时期的英国历史,是因为“英国当时是世界上财政、工业、商业、殖民和海军实力*强大的国家……其政治制度在欧洲乃至世界都是*成功的。英国文化与思想也开始逐渐对欧洲及世界的其他地区产生影响”。在诸多关于18世纪英国史的研究成果中,乔纳森·克拉克所《1660—1832年的英国社会》一书广受学界关注,一出版就被认为开辟了英国历史学研究的新时期。
这部著作首次把1660-1832年定义为“漫长的18世纪”,并全面阐述了对于漫长的18世纪的英国社会的看法,1660-1832年间的英国社会具有突出的一致性和完整性,英国正是在这一时期通过君主、贵族、教会的密切配合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

作/译者简介

【作者】J.C.D.克拉克,长于宗教史和政治史研究,著有《变迁的动力:18世纪50年代危机与英国政党制度》(1982年)、《革命与反叛:17世纪和18世纪的英国国家与社会》(1986年)、《自由的语言,1660-1832年,盎格鲁-美洲世界的政治论战和社会动力》(1994年)、《塞缪尔约翰逊》(1995年)等著作。

【译者】姜德福,1963年10月生,历史学博士。大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辽宁省历史学会副理事长。著有《社会变迁中的贵族》(专著)、《现代早期英国社会的变迁》(合著)、《欧洲贵族1400-1800》(译著)等。

相关书评

它将极大地修正我们大多数现有的关于18世纪的看法……《英国社会》能够很好地展现出比刘易斯·B·纳米尔的《乔治三世在位时期的政治结构》更大的影响,而且其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
——约翰·凯尼恩,《现代历史杂志》
对任何关于处在“光荣革命”与《大改革法案》期间的英国社会性质的讨论而言,这本书都将是至关重要的……
——W.A.斯佩克,《教会史杂志》
由于其惊人的学识……《英国社会》将使得其他学者不得不重新调整他们对于18世纪英国政治的看法……我完全认同他最重要的观点,即很多史家错误地以世俗化的眼光来看待18世纪,没有人认识到宗教的重要性、深受欢迎的英国国教的影响力以及教会-国家关系的重要意义,就不能正确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
——H.T.狄金森,《英国历史评论》

图片展示










本单详情

《1660—1832年的英国社会》
作者:【英】J.C.D.克拉克/著,姜德福/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5587
出版时间:2014年8月
开本:16开
页数:702
定价:95元

目录
序言
缩略语
关键词
导言:旧制度的实质
1.向现代的过渡
2.构建旧制度
3.教派国家
4.英国社会特性的描述
5.民族特性
第一章 从王政复辟到和谐一致,1660—1760年
1.宗教战争的长久阴影
2.新秩序的界定
3.国家面前的教会:1688年革命
4.中间立场的分裂:为什么所有各方都呼吁神权?
5.神授权利观念的转变,1745—1760年
第二章 旧制度的社会和思想前提
1.这些设想为何相互联系?
2.政治理论原则及其内容,从洛克到穆勒
3.阶级、性别以及对等级社会的批判
4.文明、消费主义和精英社会理论
第三章 民族特性:教会和国家的命脉,1760—1815年
1.英国人为何在共和主义革命的年代愈益将其国家定义为君主国?
2.君主制国家:从布莱克斯通到荷兰王室,宪政论战如何关注于君权?
3.国教统治的国家:为什么政治神学仍然如此重要? 1760—1793年
4.为什么卫理公会和福音派支持国教政治神学的霸权地位?1760—1832年
5.国教统治的神奇复兴,1789—1815年
第四章 在激进主义之前:不满的宗教根源,1688—1800年
1.人们为什么疏远了旧社会?
2.疏远的一些理论基础:自然神论、阿里乌教义、索齐尼主义
3.神学异端与政府构成
4.异端的失败,1714—1754年
5.约翰 ?威尔克斯与英国国教中异端的复苏,1745—1774年
6.不奉国教派及其目标,1714—1775年
7.对神权政治国家权威的否定:托马斯 ?潘恩
8.民主理论的起源:理查德 ?普赖斯、约瑟夫?普里斯特利和威廉?戈德温
9.“欧洲的宗教”:异端的复兴,1772—1800年
第五章 崩塌前夜的旧制度:缓慢的腐蚀
1.旧社会的意识形态
2.工业革命的影响
3.民主、人口统计学、不奉国教
4.从“激进改革”到“激进主义”:新批评的出笼
第六章 新教体制的终结,1800—1832年:轰然崩坍
1.从古老的宪政到新教体制
2.为何改革被认为可以避免?1800—1815年
3.新教体制的防御,1815—1827年
4.“逐渐实现的革命”,1827—1832年
5.“最重要的争论”:《改革法》的影响
索引

淘书团小贴士

1、全场包快递,快递不可达区域使用邮政小包,需自付邮费(港澳台、新疆西藏运费政策>>

2、淘书团订单限30分钟内支付,逾时将被取消。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团购畅销榜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