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组
中图网>淘书团>社科>团购详情

淘书团

著名历史学家吴功正的美学史论稿4册,16开精装,以时代背景结合理论分析的形式,详解唐宋、六朝及中国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学、艺术、建筑、陶瓷等方面的美学发展。

《中国美学史论》,通史在胸,断代在握,打破美学史研究理念和书写方式的精美之作。
《六朝美学史》,六朝美学史扛鼎之作,全景全幅展现金粉六朝的诗性之美。
《唐代美学史》,唐代美学史开山之作,一书囊括辉煌大唐的美学细节与全貌。
《宋代美学史》,宋代美学史典范之作,条分缕析直击文化盛世的美学现场。

×

关键字
历史
团购价¥310.0 ¥590.0 折扣5.3
已售13
缺货登记

返回淘书团>>

推荐理由

16开精装,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吴功正,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史、中国美学史和断代美学史,有学术专著十余部,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图书奖等多项大奖
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获奖作品
《六朝美学史》:详解“妙”“言意”“丽”“气韵”等重要美学范畴,并分门别类地论述了六朝绘画、书法、乐舞、雕刻、园林、青瓷、陶俑、文学美学的具体情况
《唐代美学史》:深入唐代诗歌、绘画、雕塑、服饰诸门类美学底层观照分析,揭示其延续与承传,差异和变动,还原了历史本体的风貌声息
《宋代美学史》:全景展示宋代美学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思想资料、艺术事实、审美形态等领域,覆盖文学、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园林、音乐、舞蹈、体育、戏等门类
《中国美学史论》:采用“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从美学史研究的细微之处入手,阐述出土文物和文化遗存与中国美学史的紧密联系

一脉相承:中华历代文化鉴赏
洞明世事,从读书开始
钟灵毓秀之地:各省文化大赏
隽永的精神家园:中华艺术盛景
探索东方奇幻世界:神、鬼、人
书友说
  • 三色丸*** 2023/7/27 14:37:50
    书的状态还不错,现在在中图网购书都得看出版日期了,超过10年以上的书不敢买
  • 496*** 2023/1/16 23:26:38
    品相不错,包装也很好。
  • ztw*** 2023/1/2 19:56:12
    一套很有深度的美学史著作。
查看下一条 >>

编辑推荐

《六朝美学史》
本书以六朝美学与汉代美学、六朝美学与隋唐美学的关系论述为起止,从六朝美学与社会背景、六朝美学与人的意识发展等方面阐释六朝美学,详解“妙”“言意”“丽”“气韵”等重要美学范畴,并分门别类地论述了六朝绘画、书法、乐舞、雕刻、园林、青瓷、陶俑、文学美学的具体情况,细致地展现了六朝美学面貌。

《宋代美学史》
本书全景性地展示了宋代美学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思想资料、艺术事实、审美形态等领域,覆盖文学、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园林、音乐、舞蹈、体育、戏等门类,全程性地展示从北宋到北南宋交替时期到南宋直至元代的整个美学发展历程,在社会思潮与美学思潮的关联中描述其美学史演变情形,揭示其发展规律,确定其美学史地位。


《唐代美学史》
本书将唐代美学放在整个美学长河中观照,改线性体例为立体结构,在多门类多范畴的分解综合中显示历史的动态演变状貌,突破了纯编年体和作品自然性排列的做法。作者深入唐代诗歌、绘画、雕塑、服饰诸门类美学底层观照分析,揭示其延续与承传,差异和变动,还原了历史本体的风貌声息,使美学史成为碧波荡漾的活水一潭。


《中国美学史论》
本书是著名学者吴功正的*新力作,建构了美学史研究的全新谱系,灼见迭出。本书既有总论,重申了美学史的研究理念、程序和书写方式,又有分论,阐述了出土文物和文化遗存与中国美学史的紧密联系。作者采用“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从美学史研究的细微之处入手,注重把握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的演变和发展,因此《中国美学史论》又可看作一部中国美学思想史或中国美学范畴史。

作者简介

吴功正,江苏如皋人。博士生导师,文艺评论家。曾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海学刊》主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史、中国美学史和断代美学史。出版《小说美学》《明清短篇小说概论》《六朝园林》《六朝文学》等学术专著十余部。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图书奖等多项大奖。

图片展示














本单详情

《(精)六朝美学史》
作者:吴功正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9513233
出版时间:2020-08
开本:16开
页数:565
定价:168.00

目录
绪 言 六朝美学史概述 001
第一编 在前代美学史的延伸下
第一章 汉代和六朝两大美学史区段间的演变轨迹 013
第一节 从两汉经学到六朝玄学、两汉神学到六朝人学 013
第二节 从两汉到六朝审美意识的变更 017
第三节 从两汉到六朝审美风貌的演化 020
第二章 两大美学史区段的中介——西晋 024
第二编 六朝社会与美学
第三章 庄园与美学 031
第一节 庄园经济的基本形态 031
第二节 庄园经济与美学之间的关系 036
第四章 风习与美学 040
第一节 豪奢生活与金粉美学 040
第二节 民间习俗与通俗美学 046
第三节 士庶之分与贵族美学 051
第五章 士风与美学 056
第一节 六朝士风与前朝士风 056
第二节 六朝士风与美学的关系 062
第六章 隐逸和美学 074
第一节 隐逸历史状貌及其在六朝的表现 074
第二节 隐逸与美学的关系 079
第七章 南渡与美学 085
第一节 南渡心态类别 085
第二节 南渡心态和审美格调 089
第八章 玄学与美学 092
第一节 玄学的渊源和发展 092
第二节 玄学与玄言诗 099
第三节 玄学—美学范畴 101
第九章 佛教与美学 114
第一节 六朝佛教的特点 114
第二节 玄佛更迭现象 117
第三节 佛学—美学形态 122
第三编 历史坐标:人的自我发现,自然的被发现
第十章 对人和情感世界的发现与重新确认 135
第一节 人的素质和情感特点 135
第二节 生命意识和情感类型 139
第十一章 自然山水意识的萌发与确定 147
第一节 自然山水文化—审美意识的发展历程 147
第二节 自然山水文化—审美意识的载体 150
第三节 对自然山水的不同心态 157
第四编 美学范畴
第十二章 “妙” 163
第一节 “妙”解 163
第二节 “妙”之表现 166
第三节 “妙”之地位 169
第十三章 “言意” 173
第一节 “言意”哲学渊源 173
第二节 “言意”美学表现 178
第十四章 “丽” 183
第一节 “丽”的感性表征 183
第二节 “丽”的特殊形态 184
第三节 “丽”的美学历程 188
第十五章 “气韵” 191
第一节 “气韵”的形成 191
第二节 “气韵”作为美学范畴 194
第三节 “气韵”美学范畴的美学史影响 196
第五编 门类美学
第十六章 绘画美学 201
第一节 六朝绘画美学与前代之关系 201
第二节 顾恺之的画论与绘画 203
第三节 宗炳的山水画 209
第四节 陆探微、张僧繇及其他南朝画家 213
第五节 王微的《叙画》 215
第六节 谢赫的“六法” 217
第七节 姚的《续画品》 221
第八节 六朝绘画美学的影响 223
第十七章 书法美学 226
第一节 书家群体 226
第二节 王羲之、王献之 231
第三节 书法美学论 237
第四节 南北朝书法分股与合流 246
第十八章 乐舞美学 248
第一节 六朝乐舞美学的演变 248
第二节 六朝乐舞美学形态 262
第三节 六朝乐舞审美格调 271
第四节 六朝乐舞的诗赋表征 274
第五节 南北朝乐舞之比较及影响 279
第十九章 雕刻美学 286
第一节 六朝雕刻基本状况 286
第二节 雕刻艺术的审美特征 287
第三节 人物砖刻的世俗情味 292
第二十章 园林美学 294
第一节 六朝园林文化—审美心理 294
第二节 六朝园林三大系统 300
第三节 六朝园林景观结构 311
第四节 六朝园林审美特征 320
第五节 南北园林异同 322
第二十一章 青瓷、陶俑美学 327
第一节 六朝青瓷概述 327
第二节 六朝青瓷美学表征 329
第三节 六朝陶俑美学 331
第二十二章 文学美学(社会文化环境) 333
第一节 崇文的社会风气 333
第二节 文学社交社团活动 335
第三节 文学教育 342
第二十三章 文学美学(发展历程) 344
第一节 东吴文学 344
第二节 东晋文学 344
第三节 刘宋文学 346
第四节 萧齐文学 348
第五节 萧梁文学 349
第六节 陈代文学 350
第二十四章 文学美学(诗歌门类) 352
第一节 郭璞 352
第二节 陶渊明 358
第三节 谢灵运 369
第四节 颜延之 379
第五节 鲍照 385
第六节 谢脁 396
第七节 沈约和永明体 400
第八节 萧氏父子 406
第九节 梁陈其他诗人 413
第二十五章 文学美学(辞赋散文门类) 421
第一节 东晋 421
第二节 刘宋 426
第三节 齐梁陈 436
第二十六章 文学美学(小说门类) 445
第一节 小说审美观念 445
第二节 志怪小说 448
第三节 志人小说 454
第二十七章 文学美学(论说门类) 461
第一节 葛洪 461
第二节 范晔 466
第三节 刘勰 472
第四节 钟嵘 507
第五节 萧氏三兄弟 518
第六节 萧子显 523
第七节 两大论争 527
第八节 其他 532
第二十八章 南北朝美学交流 535
第一节 南北朝美学的特征 535
第二节 南北朝美学的融合 541
第六编 在延伸下的美学史中
第二十九章 对六朝美学的选择和吐纳 553
第一节 隋代之于六朝 553
第二节 唐代之于六朝 554
第三十章 六朝美学纵向性、多方位之影响 558
第一节 精神人格影响 558
第二节 诗美学影响 559
第三节 论说形态影响 561
第四节 影响力的贡献 563


《(精)宋代美学史》
作者:吴功正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9513226
出版时间:2020-08
开本:16开
页数:522
定价:166.00

目录
绪 言 宋代美学史概述 001
第一编 宋代美学的时代背景
第一章 社会与美学 021
第一节 宋代社会概况 021
第二节 社会生活与美学精神 028
第二章 文化与美学 032
第一节 文化精神与美学精神 032
第二节 理学与美学思维 040
第三节 理学—美学范畴:涵泳 049
第二编 北宋美学
第三章 初宋美学 058
第一节 初宋美学与唐代美学 058
第二节 初宋美学思想和审美形态 069
第四章 中宋美学 079
第一节 中宋诗文美学 079
第二节 中宋词美学 149
第五章 晚宋美学 189
第一节 晚宋诗美学 189
第二节 晚宋词美学 208
第三编 南宋美学
第六章 南宋美学思想 223
第一节 南宋词、诗美学思想 223
第二节 南宋理学、纯美学思想 235
第七章 南宋的美学思潮和审美形态 254
第一节 南宋初期美学 254
第二节 南宋前期和中兴期美学 272
第三节 南宋中、后期美学 304
第八章 小说、戏曲美学 357
第一节 小说美学理论和话本小说 357
第二节 戏曲美学 362
第四编 门类美学
第九章 建筑、园林美学 369
第一节 北宋建筑、园林 369
第二节 南宋建筑、园林 385
第三节 建筑、园林美学精神 390
第十章 书法美学 397
第一节 北宋书法美学思想 397
第二节 南宋书法美学思想 402
第三节 书法美学成就 405
第十一章 美术美学 420
第一节 绘画美学 420
第二节 雕塑美学 440
第三节 工艺美学 443
第十二章 体育、百戏、音乐、舞蹈美学 448
第一节 体育、百戏美学 448
第二节 音乐美学 454
第三节 舞蹈美学 463
第五编 金、元美学
第十三章 金、元美学思想 471
第一节 诗文美学理论 471
第二节 心学—美学 477
第三节 戏曲美学理论 481
第四节 美学思想的转型 484
第十四章 文学美学形态 489
第一节 曲、词美学 489
第二节 戏剧美学 491
第十五章 书画美学 499
第一节 书画美学代表 499
第二节 书画同体 506
第三节 文人画的终形成 508
第十六章 文化—美学的多民族融合 515
第一节 蒙古族:粗放而大度的民族 515
第二节 少数民族文化—美学的汉化现象 516
第十七章 元代美学之总结 519


《(精)唐代美学史》
作者:吴功正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9513196
出版时间:2020-08
开本:16开
页数:715
定价:188.00

目录
绪 言 唐代美学史概述 001
第一编 隋代美学史
第一章 隋代美学史状貌 023
第一节 六朝美学史与隋代美学史 023
第二节 “斫雕为朴”的审美强制 026
第三节 隋代美学的哲学基础:王通哲学 033
第四节 文炀二帝、南北二方的美学比较 038
第二章 隋代美学史地位 050
第二编 初唐美学史
第三章 初唐史学—美学 055
第一节 初唐“史学热”的动因及其概况 055
第二节 史学—美学 057
第三节 《史通》之史学—美学 062
第四章 唐太宗李世民 072
第一节 社稷重于一切的价值观 072
第二节 对文艺现象的审美阐释 074
第三节 诗美评价 078
第五章 宫廷诗风与隐逸诗韵 084
第一节 宫廷诗风与隐逸诗韵的具体表征 084
第二节 宫廷诗风与隐逸诗韵共时的美学史意义 089
第六章 丽化与俗化的审美倾向 093
第一节 丽化与俗化的具体表征 093
第二节 丽化与俗化的美学史意义 099
第七章 初唐“四杰” 101
第一节 审美功能认知 101
第二节 审美情感体认 104
第三节 美学思想特点 105
第四节 承绪与改造的审美历程 109
第五节 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 114
第六节 时间审美 118
第七节 审美重大走向 120
第八节 “四杰”评价 128
第八章 刘希夷、张若虚 131
第一节 刘希夷的诗美 131
第二节 张若虚的诗美 134
第三节 刘希夷、张若虚所体现的路标意义 137
第九章 陈子昂 138
第一节 “兴寄”“风骨”的美学思想 139
第二节 “兴寄”“风骨”的审美体现 143
第十章 初唐美学史地位 151
第一节 变革六朝、铸造唐音 151
第二节 美学精神 153
第三节 审美活动特点 158
第三编 盛唐美学史
第十一章 张说 163
第一节 张说的美学思想 163
第二节 张说的转捩意义 166
第十二章 盛唐社会和美学精神 171
第一节 社会演变和美学 171
第二节 个性气质和美学 173
第三节 文化精神和美学 174
第十三章 盛唐曙光 176
第一节 盛唐气象的感应 176
第二节 边塞诗风 177
第三节 吴中诗派 178
第四节 岭南诗人 182
第五节 盛唐气象曙光 188
第十四章 王维 190
第一节 人生历程与审美历程 190
第二节 王维的审美心理经验 198
第三节 空间感、色彩感和声律感 204
第四节 诗的禅意化 209
第十五章 孟浩然 214
第一节 入仕与出仕 214
第二节 美学风格 220
第三节 王孟比较 224
第四节 山水田园诗派美学风貌 226
第十六章 王昌龄 233
第一节 诗美学思想 233
第二节 诗美特征 239
第十七章 高适 247
第一节 人生经历与美学风貌 247
第二节 边塞诗美 256
第十八章 岑参 259
第一节 英雄主义与美学风貌 259
第二节 诗美特征 261
第三节 高岑比较 267
第四节 边塞诗派美学风貌 268
第十九章 殷璠 271
第一节 美学思想 271
第二节 美学范畴:“兴象” 273
第三节 盛唐时代色彩 275
第二十章 李白 278
第一节 个性气质 278
第二节 美学思想 293
第三节 审美成就 298
第二十一章 辞赋散文美学 311
第一节 发展概况和基本估价 311
第二节 美学面貌和特征 312
第三节 辞赋散文美学的盛唐之风 315
第二十二章 盛唐美学精神 321
第一节 “人”的特点 321
第二节 审美风貌 326
第四编 盛中唐嬗变期
第二十三章 杜甫 337
第一节 美学思想 337
第二节 人生经历与美学精神 351
第三节 审美风貌 367
第五编 中唐美学史
第二十四章 美学复古思潮 381
第一节 基本内容 381
第二节 主要内涵 384
第二十五章 大历诗风 386
第一节 盛唐余绪 386
第二节 中唐面目 388
第三节 审美表征 390
第四节 顾况的意义 395
第二十六章 大历、贞元的美学理论 398
第一节 并存现象 398
第二节 高仲武美学观点 400
第三节 皎然的美学思想 402
第二十七章 孟郊 411
第一节 诗美的主体根源 411
第二节 诗美特征及历史地位 413
第二十八章 韩愈 418
第一节 诗美学理论 418
第二节 诗审美成就 422
第三节 古文运动 428
第四节 散文审美成就 438
第五节 韩愈的地位 444
第二十九章 李贺 447
第一节 心态描述及其形成原因 447
第二节 诗美表征 451
第三节 美学史影响 457
第三十章 柳宗元 460
第一节 思想家特点 461
第二节 美学论 463
第三节 散文美学贡献 469
第四节 诗美概述 474
第三十一章 刘禹锡 479
第一节 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479
第二节 审美个性和诗美特征 483
第三十二章 白居易 492
第一节 文化—审美心理二元组合 492
第二节 美学论述二元结构 498
第三节 审美创作二元形态 503
第三十三章 元稹及元和体 507
第一节 诗美论和诗美创作 507
第二节 关于元和体 511
第三十四章 中唐美学史 514
第一节 审美心理结构 514
第二节 中唐美学意义 518
第六编 晚唐美学
第三十五章 晚唐美学概况 527
第一节 美学思想 527
第二节 美学状貌 532
第三节 美学思潮 538
第三十六章 李商隐 545
第一节 迷蒙意象 545
第二节 诗美现象 549
第三节 形成要素 553
第三十七章 司空图 557
节 美的本体确认 557
第二节 《诗品》美学思想 563
第三十八章 小说美学 567
第一节 小说美学观念 567
第二节 小说美学特点 572
第七编 门类美学
第三十九章 建筑、园林美学 581
第一节 都城、皇家建筑、园林 582
第二节 私家建筑、园林 594
第三节 寺观建筑、园林 597
第四节 美学特征和美学史地位 598
第四十章 书法美学 605
第一节 书法美学思想 605
第二节 美学成就 623
第三节 佛教与书法美学 630
第四十一章 乐舞美学 642
第一节 隋代乐舞 642
第二节 唐代乐舞 645
第四十二章 美术美学 658
第一节 美学思想 658
第二节 美学成就 668
第四十三章 服饰美学 682
第一节 演变概况 682
第二节 基本特征 684
第三节 中外交流 686
第四十四章 茶道美学 687
第一节 《茶经》和茶道 687
第二节 生理快感和心理快感 690
第三节 审美格调和审美影响 693
第八编 五代美学
第四十五章 五代文学美学 699
第一节 美学思想 699
第二节 词的审美成就 704
第四十六章 五代的绘画美学 712
第一节 美学思想 712
第二节 美学成就 713


《(精)中国美学史论》
作者:吴功正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9513240
出版时间:2020-08
开本:16开
页数:176
定价:68.00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美学史研究概论 001
第一节 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领域 001
第二节 中国美学史的研究观念、内容 005
第二章 建构中国美学史学科体系 014
第一节 以人为本位的美学史基点 014
第二节 美学史框架的具体建构 016
第三节 美学史地位的实际定位 018
第四节 美学史的话语系统 022
第三章 中国美学史的研究理念、程序和书写方式 025
第一节 面对、细读文本 025
第二节 坚守学术立场 028
第三节 书写方法、程序 031
第四章 出土文物(文献)与中国美学史 036
第一节 出土文物(文献)对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意义 036
第二节 出土文物(文献)和传统文物(文献)的“二重证据法” 042
第三节 出土文物(文献)对中国美学史基本经验、原则的积淀和确定 044
第五章 文化遗存与中国美学史 049
第一节 仿石斧解读 049
第二节 陶器解读 051
第三节 玉器解读 053
第四节 华夏文化—美学史的晨曦曙光 055
第六章 中国史学史与中国美学史 057
第一节 史实之于美学史 057
第二节 史撰之于美学史 061
第三节 史论之于美学史 064
第四节 史传之于美学史 068
第五节 史学—美学之范式建构 071
第七章 中国思想史与中国美学史 078
第一节 美学史内在地进入思想史 078
第二节 美学史的独立品格及其转化机制 082
第三节 思想史和美学史的整合、融会 085
第八章 中国宗教史与中国美学史 090
第一节 宗教界—士夫界社会交际方式的审美文化意义 090
第二节 宗教史—美学史影响生成与深化的现象陈述 094
第三节 宗教史—美学史普遍型经验的价值范式 101
第九章 鲁迅与中国美学史研究 106
第一节 理念:美学史观以美学观为先导 107
第二节 首创:系列性美学史原创识见、观念的提出 113
第三节 方法:多元化美学史方法论的运用 127
第四节 意义:近现代中国美学史研究上的大纛 133
第十章 郭沫若与中国美学史研究 139
第一节 早期:在先秦美学史的研究上 139
第二节 晚期:在美学史研究上的缺失 152
第十一章 闻一多与中国美学史研究 161
第一节 多领域的美学史研究成就 161
第二节 传统和现代相融合的美学史结晶 167
第三节 史识 诗情 哲思 172

淘书团小贴士

1、全场包快递,快递不可达区域使用邮政小包,需自付邮费(港澳台、新疆西藏运费政策>>

2、淘书团订单限30分钟内支付,逾时将被取消。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团购畅销榜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