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组
中图网>淘书团>艺术>团购详情

淘书团

影印本“中国书法经典”系列14册,大16开本,繁体竖排。荟萃欧阳询、赵孟頫、董其昌等历代名家名碑名帖,所选底本皆为存世善本,特种纸精印,高清呈现原拓神韵。

本团购荟萃《史晨碑》、《龙门四品》、《张猛龙碑》、《董美人墓志·苏慈墓志》、欧阳询《化度寺碑》、赵孟頫《洛神赋》《三门记》、董其昌《浚路马湖记》等历代名碑名帖,每页配以精准的释文,墨迹粲然,装帧雅致,既展现了翰墨名家的精深造诣,更是广大书法爱好者鉴赏、临写的上佳范本。

×

关键字
书法
团购价¥75.0 ¥321.0 折扣2.3
已售38
缺货登记

返回淘书团>>

推荐理由

16开平装,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14册分别为:《史晨碑》《董美人墓志·苏慈墓志》《董其昌浚路马湖记》《龙门四品》《张猛龙碑》《赵孟頫洛神赋》《赵孟頫三门记》《智永真草千字文》《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泰山刻石》《黄庭坚松风阁诗贴》《石门颂》《石鼓文》《欧阳询化度寺碑》

版本精良:所收拓本拓制时间早而且拓制精,所选墨迹来自各大博物馆馆藏之原作,这些版本题跋齐全,流传有序,精美绝伦,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

释文严谨:采用训诂学的方法,按原作之字形以繁体字(或异体字)为作品加注释文,利于读者在欣赏作品之余提高文字学的修养

书友说
  • ztw*** 2023/12/3 17:16:44
    活动时买的,印刷还算不错。
  • ztw*** 2023/5/8 12:49:36
    很满意的一次购书,值得珍藏!
  • yua*** 2022/9/8 10:53:06
    這套書不錯,影印的很全面。
  • ztw*** 2022/8/13 13:35:16
    印制很精美,内容不错
  • 三千卷*** 2022/8/7 14:50:42
    性价比很好
查看下一条 >>

编辑推荐

碑帖法书,历代经典,沾溉我辈学书者;

美文妙墨,书苑英华,绵延唯美中国风。

“中国书法经典”丛书,特点有四:

一、作品经典:所收作品皆为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巨大的经典之作。

二、版本精良:所收拓本拓制时间早而且拓制精,所选墨迹来自各大博物馆馆藏之原作,这些版本题跋齐全,流传有序,精美绝伦,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

三、释文严谨:采用训诂学的方法,按原作之字形以繁体字(或异体字)为作品加注释文,利于读者在欣赏作品之余提高文字学的修养。

四、原色呈现:全部彩色印制,完美呈现原作的韵致。


分册介绍

《史晨碑》

《史晨碑》,圆首,有额,额无字,高三十四厘米;碑身高一百七十三点五厘米,宽八十五厘米,厚二十三点五厘米。该碑一直保存在山东曲阜孔庙,一九七八年由同文门下移入东庑,一九九八年移入汉魏碑刻陈列馆。

《史晨碑》两面刻。碑阳名《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又称《史晨前碑》,刻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一六九年)三月。前碑文字十七行,满行三十六字,内容为鲁相史晨、长史李谦请求孔庙依社稷礼、出王家谷、春秋行礼而给尚书的奏章及孔子赞诗。碑阴名      《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又称《史晨后碑》,刻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一六八年)四月。后碑文字十四行,前八行三十六字,后六行三十五字,记述史晨到任后祭庙的盛况及维修孔庙、保护孔子遗迹的功绩。文后有武周正书题记四行。该碑是研究孔庙沿革及祭祀规格演变的重要史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汉隶经过秦时的滥觞,东汉章帝时的发展,至桓、灵帝时达到鼎盛。《史晨碑》就是汉隶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此碑隶书,不同于《礼器碑》的方笔为主和《曹全碑》的纯以圆笔,用笔多切锋方笔入纸,中锋行笔,顿笔圆转出锋,线条圆融,提按分明,方圆兼备,刚柔相济,呈现出一种温润典雅、不激不厉的书风;结字近似小篆之排迭布白,笔画疏密匀整,顾盼有情,给人以平正秀雅的美感;章法上追求井然有序、和谐统一,体现出一种古朴敦厚、庄重典雅的庙堂之气。

《史晨碑》作为成熟汉隶的代表作品,与《乙瑛碑》《礼器碑》一起被誉为孔庙三大名碑。自欧阳修《集古录》以降,迭经著录,受到书家的高度称赞,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清人万经在其《分隶偶存》中品评此碑书法『修饬紧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其品格当在《卒史》(《乙瑛碑》)、《韩勑》(《礼器碑》)之右』;方朔在《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中称颂此碑『书法则肃括宏深,沈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近代杨守敬在《平碑记》中赞此碑曰:『若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不可及,此种是也。』今人启功先生诗曰:『礼器方严体势坚,史晨端劲有余妍。不祧汉隶宗风在,鸟翼双飞不可偏。』

《史晨碑》拓本较多,仅明初至清中叶就不下百余本,其中二十世纪初流入日本、现藏三井文库的明拓本,可谓存世之善本。此次我们即以三井本为底本影印出版,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鉴赏。


《龙门四品》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十二公里处伊河两岸龙门山与香山的崖壁之上,南北长达一公里,现存窟龛两千三百四十五个,造像十万余尊,碑刻题记两千八百余品,被称为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

龙门石窟所在之处,古称伊阙。隋炀帝建都洛阳之后,因伊阙正对皇宫正门,故而改称龙门。四九四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开始于龙门开凿石窟,刻制佛像,有些佛像还附有造像题记,记载出资造像者即供养人造像的动机和目的。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北宋诸朝,雕凿不绝,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石刻书法艺术作品。龙门石窟的北魏造像题记,于有清一朝引起了包世臣、康有为等书家、学者的极力推崇。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称颂:『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并说:『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构字亦紧密非常。』

龙门石窟的北魏造像题记,其著名者有所谓《龙门四品》 《龙门十品》《龙门二十品》之名。清代黄易*早在龙门石窟拓制了《始平公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魏灵藏造像记》四方造像题记,史称《龙门四品》,被认为是魏碑书法的代表作品。

《始平公造像记》全称《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孟达撰文,朱义章楷书,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四九八年)九月刻于洛阳龙门山古阳洞北壁。碑高八十九厘米,宽三十九厘米,十行,行二十字。文字用阳刻法,逐字界格,在造像题记中独树一帜,而且为历代石刻所仅见。杨守敬《平碑记》说:『《始平公》以宽博胜。』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认为:『遍临诸品,终之《始平公》,极意峻宕,骨格成,形体定,得其势雄力厚,一生无靡弱之病。』

《孙秋生造像记》全称《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题记》,楷书,孟广达文,萧显庆书,位于洛阳龙门山古阳洞南壁。此碑高一百三十厘米,宽四十九厘米,十三行,行三十九字。上段为发愿文,每行九字,太和七年(四八三年)镌刻;中下段为题名,每行三十字,景明三年(五〇二年)五月廿七日造讫。杨守敬《平碑记》认为此造像记『以劲健胜』。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认为:《龙门二十品》中,约而分之,亦有数体,《孙秋生》沉着劲重为一体。

《杨大眼造像记》全称《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题记》,位于洛阳龙门山古阳洞北壁。楷书,无撰书人姓名。高九十四点五厘米,宽四十一厘米,十一行,行二十三字。此题记未记载刻石年月,有学者从其所称为孝文皇帝造像考证,孝文帝崩于太和二十三年(四九九年),则此题记约刻于北魏景明、正始之际(五〇〇年至五〇八年之间)。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将其列为峻健、丰伟之宗,称赞此碑『若少年偏将,气雄力健』。

《魏灵藏造像记》全称《魏灵藏薛法绍造像题记》,位于洛阳龙门山古阳洞北壁。楷书,无撰书人姓名。高九十点五厘米,宽三十八厘米,十行,行二十三字。此题记未记载刻石年月,有学者认为其与《杨大眼造像记》刻制时间大致相同。北魏造像使用别体字较多,此记别体字尤多。杨守敬《平碑记》中认为此造像记『以灵和胜』。

《龙门四品》上承汉隶,下启唐楷,方劲雄奇,古朴醇雅,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魏碑书体的杰出代表。  今将《龙门四品》世传善本配合在一起影印出版,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鉴赏。


《张猛龙碑》

《张猛龙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五二二年)立。碑为石灰岩质,长方形碑身,方圆形碑首浮雕蟠螭纹。碑身加碑额高二百二十六厘米,宽九十一厘米,厚二十三厘米。碑额正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行十二字;碑阳正书二十六行,满行四十六字,记颂魏鲁郡太守张猛龙的政绩,尤其是兴办学校、推行教化的成就;碑阴正书十二列,记立碑官吏姓名。该碑原存曲阜孔庙,立于同文门下,一九七八年移入孔庙东庑,一九九八年移存汉魏碑刻陈列馆。

《张猛龙碑》用笔以方笔为主,方圆兼备,笔法丰富,变化多端;其结体中宫紧密,四面伸张,左倾右仰,欹侧多姿;其章法取竖有行横成列之形式,字字独立,清晰分明,同时又大小相间,错落有致。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件艺术精品,《张猛龙碑》自传拓以来备受书家、学者青睐,获得了极高的艺术评价。清代杨守敬在其《平碑记》中称《张猛龙碑》『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清代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中盛赞《张猛龙碑》云:『其笔气浑厚,意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采。作字工夫,斯为第一,可谓人巧极而天工错矣。』当代学者启功在其《论书绝句一百首》中说:『张猛龙碑在北朝诸碑中,允为冠冕。……惟此碑骨格权奇,富于变化,今之形,古之韵,备于其间,非他刻所能比拟。』

《张猛龙碑》世传拓本较多,其中吴吴山本算是其中较为优良的本子。此本仅有碑阳而无碑阴。有数据显示,吴吴山,姓吴名人,又名仪一,字舒凫,生于清顺治十四年,钱塘人氏,因居吴山草堂,故又字吴山。据此可知,吴吴山本《张猛龙碑》应为清初拓本。此本于民国时曾经吴用威收藏,后归在华的日本人堀越喜博,现藏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现以吴吴山本为底本,幷配以原碑整拓影印出版,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鉴赏。


《董美人墓志 苏慈墓志》

《董美人墓志》全称《美人董氏墓志铭》,隋开皇十七年(五九七年)刻,蜀王杨秀撰文,书者不详。志石呈方形,长宽各五十二厘米。志文楷书,有界格,二十一行,行二十三字。原石于清代嘉庆年间在陕西兴平县出土,为上海陆君庆官陕西兴平县时所得,后归上海徐渭仁。咸丰三年(一八五三年)上海小刀会农民起义,原石毁于兵火。

墓志撰文者蜀王杨秀,隋文帝杨坚第四子,董美人为其爱妾。董美人貌美如花,倾国倾城;为人恭顺,温文尔雅。开皇十七年(五九七年)二月董美人患病,至七月十四日戊子终于仁寿宫山第。美人患病五个月,终因无法治愈而香销玉陨,病逝时年仅十九岁。为了悼念董美人,时为蜀王的杨秀亲自撰写了墓志铭,刻于石上。志文哀婉凄凉,饱含了作者的无限情思。

此志书法以小楷出之,上承北魏楷则,下开唐朝新风。其笔法内圆外方,华美坚挺;结字严整紧健,生动有致;章法平正疏朗,整齐缜密。清汪鋆《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评此碑曰:『字迹端妍含古意,与欧、虞伯仲,可宝也。』清罗振玉跋《初拓董美人墓志铭》曰:『楷法至隋唐乃大备,近世流传隋刻至《董美人》《尉氏女》《张贵男》三志石,尤称绝诣。』

志石已不存,只有拓本流传世间。《董美人墓志》的拓本大约分成三类:*类是初出土时的关中拓本。这类拓本多以淡墨轻拓,准确地还原了志石的字迹。这类拓本流传极少,因而也极为珍贵。第二类是徐渭仁把志石运至上海之后的上海拓本。这类拓本用墨较浓,数量又多,因而价值也相对较低。第三类是原石毁佚之后重刻之拓本,价值更低。

《苏慈墓志》全称《大隋使持节大将军工兵二部尚书司农太府卿太子左右卫率右庶子洪吉江虔饶袁抚七州诸军事洪州总管安平安公故苏使君之墓志铭》,又称《苏孝慈墓志》,隋仁寿三年(六〇三年)刻,撰、书者皆不详。志石呈方形,长宽各八十三点二厘米。志文楷书,有界格,三十七行,行三十七字。清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年)出土于陕西蒲城县西南乡崇德里(今蒲城县苏坊镇北姚村)。原石现存陕西省蒲城县博物馆。

墓志全文一千二百九十二字,详细记录了墓主的生平和经历,可补校《北史》和《隋书》有关苏慈名字及籍贯之错讹。苏慈祖籍陕西扶风,历仕西魏、北周及隋。隋文帝(杨坚)开皇年间,曾任工、兵、刑部尚书,并授大将军、太子左卫率。隋文帝仁寿元年(六〇一年),因『桂部侵扰,交川拥据』,诏授苏慈为交州道行军总管,前往平息。就在这一年,苏慈遘疾逝于交州(今越南中北部),春秋六十有四。

《苏慈墓志》楷书,书、刻皆极精美。其行笔方中带圆,坚紧峻厚;结字谨严平实,端整妍美;章法整齐疏朗,古意森森。它兼有南帖之绵丽和北碑之峻整,集秀丽与雄劲于一身,风格与欧体相近,开初唐楷书之先河。此墓志甫一出土,即受到世人的大力追捧。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赞曰:『《苏慈碑》以光绪十三年出土,初入人间,辄得盛名。以其端整妍美,足为干禄之资,而笔画完好,较屡翻之欧碑易学。于是翰林之写白折者,举子之写大卷者,人购一本,期月而纸贵洛阳,信哉其足取也!』清毛凤枝《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评此志曰:『楷法精健绝伦,实为佳刻。盖隋人楷法,集魏、齐之大成,开欧、虞之先路,其沉着痛快处,有唐人所不能到者。』

《苏慈墓志》拓本分为四类,即无跋本、有跋本、凿跋本和伪无跋本。该志石初出土时无跋,其时之初拓本极其珍贵,是为无跋本。光绪十四年夏天,蒲城知县张荣升因苏姓阻夺此志石讼于官,遂将其移入署中,记其原委,命石匠镌刻小字两行于第三十一行『曰』字之下,其后之拓本便是有跋本。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年),彭询上任蒲城知县,命人将张跋凿去,此后之拓本为凿跋本。后因初拓无跋本珍贵,故有人仿刻之,这种仿刻之拓本,被称为伪无跋本。

收藏于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的《董美人墓志》和收藏于日本三井文库的《苏慈墓志》,皆为精拓之经折装裱本,向为世人所重。此次我们即以上述两种版本为底本,并附以世传整拓本,以原色影印加以出版,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鉴赏。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这两块墓志均以楷书出之,但其中用了一些异体字,给读者的识读造成一定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对原文进行整理时,采用现在通行的字形与之对应,如『刾史』之『刾』释作『剌』,『?此瑶华』之『?』释作『怨』,『捴管』之『捴』释作『总』,『潜禀神筭』之『筭』释作『算』,等等,以便读者认识这些异体字。


《智永真草千字文》

『永师真迹八百本,海东一卷逃劫灰。儿童相见不相识,少小离乡老大回。』启功先生于一九八九年四月在日本京都小川家获观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后,在其《千字文说》中作了一段补记:『(此卷所用)盖敦煌一种薄质硬黄纸,经装裱见水时即呈此色。其字每逢下笔墨痕浓重处时有墨聚如黍粒,斜映窗光,犹有内亮之色,更可知绝非钩描之迹矣』。先生以初唐人临本作为参照,证明京都小川家所藏本乃智永真迹,幷写下了上述诗句。

智永,生卒年不详,南朝陈与隋朝间僧人,名法极,会稽人,为王羲之七世孙,王羲之第五子徽之之后。因与兄孝宾弃家入道,为吴兴(今浙江湖州)永欣寺禅师,人称『智永禅师』或『永禅师』。智永初从萧子云研习书法,后以先祖二王为宗,长住永欣寺阁楼三十年,闭门习书,发誓『书不成,不下楼』。智永习书三十年,写秃的笔头居然装了五大筐。他把这些秃笔头埋到地下幷堆起坟头以为纪念,时人称之为『退笔冢』。智永书名大振,索书者纷至沓来,居然将他的门坎都踩坏了,于是他只好用铁皮把门坎包裹起来,故时人又有『铁门限』之称。

《千字文》是我国传统的蒙学读本,创编于南朝梁武帝时代。梁武帝酷爱王羲之书法,搜集了王羲之的很多书法真迹。他命大臣殷铁石从王羲之法书中选出一千个不相重复的字,又命文学侍从周兴嗣将这一千个字编成韵文,以供诸王临摹。从此,《千字文》成了学子识字习书的课本。志在传承祖上书法衣钵的智永,对《千字文》书法甚为喜爱,因而也就创作了大量的《千字文》书法作品。相传他曾将自己书写的八百卷《千字文》分施浙东诸寺。正由于智永当时创作《千字文》数量巨大,因而虽历时一千三百多年,至今尚能留传于世。世人现在能见到的是智永所书《真草千字文》,共两种:其一是存于国内的所谓『关中本』,宋朝大观三年(一一〇九年)薛嗣昌根据长安崔氏所藏真迹摹刻上石,又称『陜西本』,原刻石今尚存西安碑林;另一种就是存于日本的墨迹本。此墨迹本于唐代随归化之僧、遣唐之使流传到日本。天平胜宝八年(唐肃宗至德元年),日本圣武天皇死后,皇后藤原光明子把他的遗物献给了东大寺卢舍那佛,其《献物帐》中就载有此卷。后来,此卷曾为谷铁臣旧藏,后归小川为次郎。一九一二年,小川为次郎氏将《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影印行世,内藤虎考订认为,这即是所谓『搨王羲之书』『真草千字文二百三行』那一卷。

智永书法克绍家学,获得了历代书家的高度评价。唐代张怀瓘《书断》评智永云:『师远祖逸少,历记专精,摄齐升堂,真草唯命,夷途良辔,大海安波。微尚有道(张芝)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优……』宋代苏轼《东坡题跋》云:『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明代解缙《春雨杂述》说:『自羲献而下,世无善书者。惟智永能寤寐家法,书学中兴,至唐而盛。』清代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则说:『智永《千文》,笔笔从空中落,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喻之。』清代都穆《寓意篇》更说:『《智永真草千字文》,气韵飞动,优入神品,为天下法书第一。』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已改装成册,高二十九点三厘米,宽十四点二厘米。每面四行,行十字。仅首二行断烂残缺,还有第二十六面缺草书『家给千兵』四字,其余完好。后有杨守敬、日下东作、罗振玉、内藤虎跋语。

此次我们即以墨迹本为底本加以影印,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鉴赏。


《赵孟頫洛神赋》

赵孟俯(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字子昂,号松雪,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书法家、画家。赵孟俯学书,初宗赵构、黄庭坚,继而由智永上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晚年又取法李邕,尤倾心于二王。元代虞集在《道园学古录》中如此评论赵孟俯的书法:『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他篆、隶、真、行、草诸体皆能,尤以楷书、行书著称于世。赵孟俯的楷书,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楷中带行,世称『赵体』,其人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楷书四大家』。赵孟俯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归去来兮辞》《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

赵孟俯所写《洛神赋》本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创作的一篇辞赋名作。曹植模仿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神女赋》中对巫山神女的描写,虚构了自己与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全赋想象丰富,情节完整,辞采华美,形式隽永,为历代文人所称道。

世传赵孟俯行书《洛神赋》卷有多个版本,较为著名的有:一、大德元年(一二九七年)为清夫所书本,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有秋碧堂刻本;二、大德三年(一二九九年)本(伪),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附于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后;三、大德四年(一三〇〇年)为盛逸民所书本,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四、大德五年(一三〇一年)本,刻本,收入《筠清馆法帖》,前半部分由成亲王补书;五、大德末、至大初(一三〇八年左右)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外,还有延佑六年(一三一九年)书小楷册页,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现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的赵孟俯书《洛神赋》卷,行书,纸本,纵二十九点五厘米,横一百九十二点六厘米,为赵氏四十七岁时所书。全卷共六十八行,九百余字,卷末署『大德四年四月廿五日为盛逸民书  子昂』。此卷用笔精熟,多顺锋起笔,回锋收笔,笔画圆润灵秀;其结体端正匀停,而字中笔画又富于长短、粗细之变化,字势优美潇洒;其章法追求大小相间、疏密有致,给人以秀雅平和的美感。何心山跋此卷云:『子昂笔法妙一时,复书此纸,与子敬炳辉前后。』倪瓒跋此卷赞其『圆活遒媚』,并推『赵荣禄书为本朝法书第一』。

此次我们即以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本为底本略微缩小影印出版,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鉴赏。


《赵孟頫三门记》

玄妙观是一座著名的道观,在今苏州城内*繁华的市中心,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江南第一古观』,其大殿三清殿于一九八二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道观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公元二七六年),初名真庆道院,唐时改称开元宫,宋时又改称玉清道院、天庆观。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一二九五年),诏改天庆观为玄妙观。观内道士为庆祝朝廷赏赐匾额而将玄妙观的殿堂修葺一新,可是由于经费不足,三门未得修缮,破旧不堪,与焕然一新的殿堂极不相称。后经道士严焕文等人的努力,并获得夫人胡氏妙能的捐赠,玄妙观之三门得以重新修缮。为此,赵孟俯写下了《玄妙观重修三门记》,记录重修三门的起因、经过以及完工后玄妙观宏伟壮观的景象。碑石原在正山门内,『文革』期间失落。一九九〇年,苏州碑刻博物馆受市道教协会委托,仿刻成碑,现存正山门内。赵氏所写底本,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纸本手卷,牟巘撰文,赵孟俯书并篆额,纵三十五点八厘米,横二百八十三点八厘米,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卷前篆书『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八个大字,正文楷书,为摹勒上石的底本。原稿墨色微淡,点画精准,笔法流利,结字宽绰,笔画和结体都带有行书笔意。卷后从右至左有清初程正揆所题『青溪道人藏』,明董其昌和李日华的题跋,清孙尔凖的观款,以及此卷于清末民初的收藏者颜世清的两段题跋。董其昌跋语曰:『熟观李北海《岳麓寺碑》,乃知此碑之逼真,犹是集贤偏师耳。』李日华跋语赞曰:『文敏此书有泰和(唐李邕)之朗而无其佻,有季海(唐徐浩)之重而无其钝,不用平原(唐颜真卿)面目而含其精神,天下赵碑第一也,不易得。』

此次我们即以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原手卷为底本加以影印出版,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参考。


《董其昌浚路马湖记》

《浚路马湖记》全名《淮安府浚路马湖记》,纸本手卷,行书,有乌丝栏界格,纵二九?三厘米,横六○七?五厘米。文末款署董其昌撰并书,魏应嘉篆额,徐标建。后纸有沈荃题跋。

董其昌(一五五五——一六三六),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府华亭县(今属上海市)人,明代著名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他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行书以二王为宗,博涉褚遂良、颜真卿、苏轼、米芾、杨凝式诸名家,为我所用。草书植根于颜真卿《争座位帖》和《祭侄稿》,并取法怀素的圆劲和米芾的跌宕,化为己有。他用笔精到,笔画圆劲秀逸,平淡古朴;用墨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安排布局,力追古法,疏朗匀称。在赵孟俯妩媚圆熟的『松雪体』称雄书坛数百年后,董其昌以其清秀淡雅的风格,独辟蹊径,自立一宗,领一时风骚,以致『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董其昌一生勤奋,又享高寿,所以传世书法作品很多,代表作有《白居易琵琶行》《岳阳楼记》《仿颜真卿法倪宽传赞》《袁可立海市诗》《三世诰命》《浚路马湖记》《松江府制诰》等。明末清初画家杨补辑录董其昌的零篇散帙而成《画禅室随笔》,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部影响巨大的书画理论著作。

《浚路马湖记》是董其昌晚年之作,记载万历年间黄淮泛滥,朱敬韬有『分黄开泇』之议,力主疏浚路马湖以通漕运,并取得成功。文中借班固《燕然山铭》所谓『一劳久逸,蹔费永宁』表彰朱敬韬的治水之功,同时对他『老即悬车……撝谦勇退,三让崇班』的行为给予了赞颂。沈荃于卷末题跋云:『此碑笔意极仿北海(李邕)而亦时近季海(徐浩)。宗伯作画每有合诸家者,惟其神与法会,变化不自知耳。』此卷原由他的同乡并后学王鸿绪收藏,后为安岐所得,其后又辗转至鉴定家张若蔼之手,乾隆年间入藏内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次我们即依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浚路马湖记》原件影印出版,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鉴赏。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孔子廟堂碑》全稱《孔子廟堂之碑》,又稱《夫子廟堂碑》,虞世南撰並書,貞觀七年(六三三年)立。清楊賓《大瓢偶筆》說:『廟堂碑刻於貞觀間,僅拓數十紙賜近臣,未幾火燼。』武周長安三年(七〇三年),武后命相王李旦重刻,三十五行,行六十四字,額題篆書『孔子廟堂之碑』六字。李旦重刻之石今亦不存。傳世著名翻刻有二:一是宋代王彥超重刻者,因在陝西西安,故世稱《西廟堂碑》;二是元至元間(一三四一——一三六七)出土於山東城武者,世稱《東廟堂碑》。

虞世南(五五八——六三八),字伯施,越州餘姚(今浙江省慈溪市鳴鶴古鎮)人,生活於南朝陳、隋、唐初,唐代著名書法家。仕陳爲法曹參軍;仕隋官秘書郎,後遷起居舍人;仕唐授宏文館學士,官至秘書監,賜爵永興縣子,後以銀青光祿大夫致仕,逝後謚文懿。虞世南容貌文弱,但性情剛烈,爲官直言敢諫,深得唐太宗器重。他於書法一道師從王羲之七世孫釋智永,妙得王氏家法,與當時的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唐初四大家。虞世南傳世墨跡有《虞摹蘭亭序》《汝南公主墓誌銘》《唐虞伯施真草千文》等,刻帖有《孔子廟堂碑》《破邪論序》《去月帖》等。其中,*爲著名者當爲《孔子廟堂碑》,歷代金石學家和書法家公認其爲虞書之妙品。

《孔子廟堂碑》之碑文記述唐高祖武德九年(六二六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孫孔德倫爲褒聖侯及修葺孔廟之事,爲虞世南六十九嵗時所書。此碑書法,用筆含蓄樸素,圓勁秀潤,結體舒展開張,寧靜渾穆。宋代黃庭堅有詩云:『孔廟虞書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可見原拓本到北宋時已極其珍貴。現在存世拓片主要有三種:一是拓自西廟堂碑的陝西本,字跡較圓腴;二是拓自東廟堂碑的城武本,字跡較瘦硬;三是清代臨川李宗翰藏本,爲『臨川四寶』之一,現存日本東京三井文庫。李宗翰藏本被認爲是傳世所見*的唐拓本。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斷定,其碑石『若非原石也是相王旦重刻之石』。清代翁方綱對此本進行了詳細的考證與校勘,其成果充分體現在他的四篇跋文和作於墨紙外側的校記中。此拓本中除翁跋外,尚有明初張紳跋和清人李宗瀚長篇詩跋。


《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又名《秦封泰山碑》,相傳爲秦朝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撰文並書丹,是小篆*的傳世真跡。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書同文』政策,李斯在大篆的基礎上改省結體,整齊筆畫,爲秦統一文字、創立書體作出了卓越貢獻。《泰山刻石》的小篆書體,綫條橫平豎直,工整勻稱,圓健似鐵;結構左右對稱,平穩修長,疏密適宜。它上承甲骨文、金文、石鼓文遺韻,下開漢隸、唐楷先河,峻拔古厚,骨力豐沛,雍容淵雅,其雄奇威嚴之神采、山嶽廟堂之氣象,爲秦代小篆之正宗,是中國古文字的*後階段,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唐張懷瓘《書斷》讚其爲『傳國之偉寶,百代之法式』,宋劉跂《泰山秦篆譜序》稱頌『李斯小篆,古今所師』。元郝經讚道:『拳如釵股直如筯,曲鐵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勁益飛動,回視諸家肥更癡。』如今,兩千多年過去了,多少歷史的遺跡、遺物早已湮滅,而《泰山刻石》卻依然存世,雖然僅存十字,但正如清代王家溶所讚:『零星兩片石,卓越兩千年。』

現今傳世的《泰山刻石》拓本,存字*多又*爲著名的是一百六十五字本和五十三字本,原均係明代江蘇錫山人安國(字民泰,號桂坡)舊藏,上世紀三十年代流入日本。一百六十五字本現藏日本東京台東區書道博物館,日本三省堂《書苑》第五卷第十一號曾影印;五十三字本現藏日本三井文庫,日本二玄社『書跡名品叢刊』『中國法書選』『原色法帖選』有影印。此二本各縱二七·八釐米,橫一四·三釐米。此次我們即以一百六十五字本爲底本加以影印,供廣大書法愛好者臨習鑒賞。


《黄庭坚松风阁诗贴》

黃庭堅(一〇四五——一一〇五),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在文學領域,他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同游蘇軾門下,並稱『蘇門四學士』;他提出並構建了以『點鐵成金』和『奪胎換骨』爲核心的詩學理論,成爲江西詩派的開山之祖,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書法領域,他與蘇軾、米芾、蔡襄齊名,並稱『宋四家』。

黃庭堅擅長行書、草書,楷書也具自家面貌。他的楷書得《瘞鶴銘》之神髓,行書得《蘭亭序》之風韻,草書得懷素之三昧。作爲『蘇門四學士』之一,他在上溯晉唐的同時,又深受蘇軾書風的影響。他在《山谷集》中稱:『余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爲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僧懷素、高閑墨蹟,乃窺筆法之妙。』其書法代表作品有行書《寒山子龐居士詩卷》《蘇軾黃州寒食詩卷跋》《松風閣詩帖》、草書《廉頗藺相如列傳》《諸上座帖》《花氣熏人帖》《李白憶舊遊詩卷》等。

松風閣在今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之上。西山古稱樊山,是當年孫權講武修文、宴飲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一一〇二年)九月,被貶官的黃庭堅與朋友同游樊山,途經林間一座亭閣,在此過夜。此時,蘇軾已病歿常州,其好友張耒因『聞蘇軾訃,爲舉哀行服』再遭貶斥。黃庭堅措景抒情,寫下了這首七言古詩《松風閣》。此詩在歌詠樊山風景的同時,也表達了對朋友的深切懷念之情。

《松風閣詩帖》,墨蹟紙本,縱三十二點八釐米,橫二百一十九點二釐米。凡二十九行,一百五十三字。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此作行筆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意韻十足;結體中宮收緊,撇捺四面開張,左蕩右決,痛快淋漓;章法富有創造性,字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或收或放,或藏或露,疏密相間,穿插爭讓,給人以恣肆遒勁的審美感受。


《石门颂》

《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东汉建和二年(一四八年)十一月刻。原刻呈长方形,纵二百六十一厘米,横二百零五厘米;二十行,每行三十、三十一字不等,共六百五十五字。这是时任汉中太守的王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记述了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复褒斜道及凿通石门的经过,意在『勒石颂德,以明厥勲』。一九七○年修建石门水库时,石门洞淹在水库中,这块摩崖石刻则被凿迁至汉中,保存于汉中市博物馆。

《石门颂》是我国著名的摩崖石刻之一,为隶书成熟时期奇纵恣肆书风的代表作品。该作品多用圆笔,充分显示了其与篆书的承继关系。起笔逆锋,含蓄蕴藉;中间运笔沉着,肃穆敦厚;收笔回锋,少有雁尾而具掠雁之势。笔画圆劲瘦硬,富有弹性,毫无矜持做作。其结字舒展潇洒,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从整篇石刻来看,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意趣横生。

《石门颂》疏秀劲挺,高古超逸,为后世书家所称颂。杨守敬《平碑记》云:『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张廷济在此刻拓本之跋语中赞曰:『此书天矫挺拔,于奇纵之中寓古穆之趣。』


《石鼓文》

《石鼓文》,乃先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因刻石似鼓而上細下粗頂微圓,其銘文多言漁獵之事,故又稱獵碣(對於刻石形制,古人稱『方者謂之碑,圓者謂之碣』);因石鼓共十隻,其被發現時被棄於陳倉原野,因而又稱陳倉十碣。石鼓材質爲花崗岩,平均高約九十釐米,直徑約六十釐米。唐代初年,石鼓於天興三疇原(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三疇原)被發現,韋應物、韓愈作詩以紀之,其名大顯於世。五代戰亂,石鼓散落民間,至宋代幾經周折,終又收齊,置於鳳翔學府。宋徽宗時,石鼓入藏汴京(今河南開封)國學。金人破汴後,石鼓被金軍運至燕京(今北京)。元代以後,石鼓一直安置於國子學大成門內。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爲保護這一國寶,石鼓被南遷至蜀,戰爭結束後再運回北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石鼓文》書法上承秦系金文之法則,下開秦代小篆之先河。其行筆善用中鋒,筆畫粗細基本一致,橫平豎直,嚴謹而工整;其結體呈長方形,體勢整肅,端莊凝重,堂皇大度,圓活奔放;在章法佈局上,雖字字獨立,但又注意到了上下左右之間的偃仰向背關係。在中國書法史上,《石鼓文》被稱爲大篆,自被發現以來,受到了書家和學者的高度重視。張懷瓘《書斷》稱讚《石鼓文》『開闔古文,暢其纖銳,但折直勁迅,有如鏤鐵,而端姿旁逸,又婉潤焉』。近人康有爲《廣藝舟雙楫》云:『若《石鼓文》則金鈿落地,芝草團雲。不煩整截,自有奇采。……《石鼓》既爲中國古物,亦當爲書家法則也。』後世學篆書者皆奉《石鼓文》爲正宗,清代楊沂孫、吳昌碩等便於此獲益良多,於篆書一體形成了自家的風格面貌。


《欧阳询化度寺碑》

《化度寺碑》又名《化度寺塔铭》,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唐李百药撰,欧阳询书,刻于唐贞观五年(六三一年)。碑铭三十五行,行三十三字。原碑在长安(今陜西西安)南山佛寺,北宋庆历年间毁佚。

欧阳询(五五七——六四一),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唐代初期著名书法家。他历经陈、隋、唐三朝,贞观初年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欧阳询八体皆能,尤工楷书。他的楷书取法北碑,又学王而参以隶意,于平正之中见险绝,世称欧体,为一时之绝,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有楷书碑帖《皇甫诞碑》《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碑》、行书墨迹《张翰帖》《仲尼梦奠帖》等。

《化度寺碑》早《九成宫醴泉铭》一年而书,故此二作风格极为相似。此碑书法笔力劲健,结体严谨缜密,秀整清劲,气韵清古浑厚,深合体方笔圆之妙。同时,此碑模勒之工,可谓无以复加。故后世鉴藏家对此碑倍加推崇,将它与《九成宫醴泉铭》一道推为楷书之极则。北宋《宣和书谱》云:『询以书得名,实在正书,若《化度寺》石刻,其墨本为世所宝,学者虽尽力不能到也。』元赵孟俯云:『唐贞观间能书者,欧阳率更为*善,而《邕禅师塔铭》又其*善者也。』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认为:『赵子固以欧阳率更《化度》《醴泉》为楷法*,虽不敢为然,然是率更碑中*。而《化度》尤精紧,深合体方笔圆之妙。』这一看法,后来更得到清代金石学家翁方纲的赞同与鼓吹。翁方纲认为,此碑更胜《九成宫醴泉铭》。清刘熙载《书概》曰:『率更《化度寺碑》,笔轻意长,雄健弥复深雅。』

主编简介

靳永,1970年出生于山东章丘,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院,跟随蒋维崧教授、徐超教授攻读古文字与书法方向的研究生,获博士学位。着有《书法研究的多重证据法》《艺术之旅》《老子解说》《孟子译注》《古文观止》《杨沂孙篆书在昔篇》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现为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曾获中国书法兰亭奖、泰山文艺奖、刘勰文艺奖、山东省“德艺双馨”艺术工作者称号。

图片展示


















本单详情

《史晨碑》
作者:靳永 主编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23233
出版时间:2017-06
开本:16开
页数:70
定价:32.00


《董美人墓志 苏慈墓志》
作者:靳永 主编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22960
出版时间:2017-06
开本:16开
页数:38
定价:20.00

《董其昌浚路马湖记》
作者:靳永 主编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23264
出版时间:2017-06
开本:16开
页数:40
定价:20.00

《龙门四品》
作者:靳永 主编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18208
出版时间:2016-06
开本:16开
页数:64
定价:24.00

《张猛龙碑》
作者:靳永 主编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18161
出版时间:2016-06
开本:16开
页数:48
定价:19.00

《赵孟頫洛神赋》
作者:靳永 主编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14583
出版时间:2016-06
开本:16开
页数:40
定价:19.00

《赵孟頫三门记》
作者:靳永 主编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14576
出版时间:2016-06
开本:16开
页数:28
定价:13.00


《智永真草千字文》
作者:靳永 主编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18215
出版时间:2016-06
开本:16开
页数:72
定价:27.00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作者:靳永 主编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23271
出版时间:2017-06
开本:16开
页数:58
定价:28.00


《泰山刻石》
作者:靳永 主编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23240
出版时间:2017-06
开本:16开
页数:42
定价:22.00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作者:靳永 主编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18178
出版时间:2016-06
开本:16开
页数:48
定价:19.00

《石门颂》
作者:靳永 主编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14088
出版时间:2015-01
开本:16开
页数:88
定价:32.00


《石鼓文》
作者:靳永 主编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18185
出版时间:2016-06
开本:16开
页数:64
定价:24.00

《欧阳询化度寺碑》
作者:勒永 主编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24629
出版时间:2018-01
开本:16开
页数:43
定价:22.00

淘书团小贴士

1、全场包快递,快递不可达区域使用邮政小包,需自付邮费(港澳台、新疆西藏运费政策>>

2、淘书团订单限30分钟内支付,逾时将被取消。

读史明智

团购畅销榜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