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组
中图网>淘书团>社科>团购详情

淘书团

“大学制度改革理论研究”丛书8册,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学者万力维、张乐天等撰写,汇集对大学制度改革的历史、现状、问题的思考与研究专著,涉及“知识分子视角下的大学教师研究”“地方高等教育发展轨迹”“大学教师任用的新制度分析”“大学学科制度的权力逻辑”“大学制度改革论”“高等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等主题,多视角、多方位,帮读者从理论上理解与把握大学制度改革的全貌。定价243元,现团购价49.6元包邮!

×

团购价¥49.6 ¥243.0 折扣2.0
已售22
缺货登记

返回淘书团>>

推荐理由

16开平装,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丛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大学制度改革的理论研究。即运用高等教育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分析、探讨大学制度改革之现象,对大学制度改革的历史、现状、问题按照学科的逻辑进行系统的思考与研究

大学制度改革研究的内容来具有多样性与广泛性。列入丛书的专著有的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有的是教育学博士后出站的研究报告,还有的是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博士学位论文

书友说
  • xxx*** 2021/8/14 11:15:32
    这套简直就是给校长或者书记写的,但是他们基本不会读
查看下一条 >>

分册介绍

《精神式微与复归:知识分子视角下的大学教师研究》

何谓“知识分子”?大学教师果真是“知识分子”吗? 在系统梳理中外知识分子概念基础上,本书从“具有社会公共关怀意识,并运用智识进行社会批判的人”这一狭义界定出发,探讨了大学教师与“知识分子”的关系问题。 20世纪中叶以降,自由漂浮的知识人越来越建制化与学院化,大学俨然已成为,“知识分子”*后的“飞地”;而与此同时,在专业化时代,大学教师的“知识分子”精神日渐式微。本书采取多学科、跨学科研究方法,从政治、经济与文化三大视角揭示了大学教师批判精神式微与被消解的内在根源,并从消极自由视角论证了学术自由传统与终身教职(tenure)制度对于批判精神复归的意义。我们期待着火学教师“知识分子”精神的“魂兮归来”。 从“知识分子”视角研究大学教师命题,本书填补了高等教育研究的空白。


《地方高等教育发展轨迹:江苏高等教育结构演变实证研究》

首先,研究对象不同。本研究是史论结合的研究,力图从历史资料中勾勒出江苏高等教育结构演变的主要线索,进而探讨影响某一时期江苏高等教育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相关政策等问题,而其他相关论著则着重研究现实的结构矛盾。其次,研究目标不同。本研究试图阐述江苏高等教育结构变化的过程与特点,力争在此基础上达到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把握建国以来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质与全貌。其他研究往往侧重于探索某一时期江苏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改革问题,为推进实际的改革提供依据和对策。第三,研究方法不同。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依据过去的事实、数据和资料,分析影响江苏高等教育结构的内外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其他相关研究则主要采用调查法,其对策建议的合理性,往往建筑对江苏经济和产业结构所做的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之上。

本书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在收集整理大量第一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建国以来江苏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六个历史阶段,以层次、科类、学校类型为三个主要的分析维度,描述了江苏高等教育结构演变的历史轨迹,分析了各历史阶段中导致结构变化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因素以及一些重要的决策过程,归纳了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某些内在机制,并且对江苏高等教育结构的发展趋势作出了合理的展望。 


《学术组织中的人:大学教师任用的新制度分析》

由于80年代中期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是处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社会全面变革这样一种错综复杂的大背景之下,同时又面临着知识经济在全球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的挑战,因此改革的进程充满了矛盾,改革的发展不断产生出许多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改革发展到今天,人们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在大学改革这样一个系统工程中。制度改革、制度创新是关键与核心。


《控制与分等:大学学科制度的权力逻辑》

本书是在作者博士学科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是一部运用教育社会学及知识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大学学科制度问题的专著。本书以权力这样一个“经典社会科学的核心主题”作为切入点,分别梳理了中西方大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界定了“大学学科”、“大学专业”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阐释了国家、大学、院系、社会四方面是显性权力及隐性权威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环境中对大学学科准入制度和等级制度的不同作用,概括了学科准入制度的模式,分析了划分了学科等级的标准,论述了权力对大学学科制度影响的二重性,并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揭示了大学学科制度改革从“命定”走向“理性”的方向和途径。


《高等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1977-1999)》

对1977年至1999年的二十余年间高等教育政策作一番回顾与反思无疑是有价值和意义的,甚至也是必要的。因为昨天的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为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无论是回首过去还是面向未来,我们都能清醒地认识到,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的因素必然是政策。回顾与反思过去的高等教育政策可以为今天的政策继承与创新提供资鉴。

本书所做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三:一是对过去二十年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政策进行了梳理,这种梳理是分专章进行的。梳理的过程也是阅读大量政策文本的过程。政策文本虽是“静态的”、“历史的”,而在阅读过程中却能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动态性”与“鲜活性”。二十年高等教育的政策文本很鲜明地体现出变革性与发展性的特征。二是在梳理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政策的影响。从二十年高等教育发展所展开的进程和所取得的成就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政策的影响与作用。本书主要侧重于分析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政策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正面影响或积极影响。三是对二十年的高等教育政策进行反思。反思主要是针对政策问题进行的。无论从政策制定还是从政策执行的角度看,二十年的高等教育政策还是留下了一些缺失与遗憾。政策总是处在不断建构的过程中,这意味着它需要扬弃与创新,以便与时俱进。


《大学制度改革论》

本书上篇4章分别是大学制度改革目的论、动因论、模式论、价值论,意将大学制度改革作为一个整体,探讨大学制度改革的目的、动因、模式、价值,把握大学制度改革的全貌,认识大学制度改革的规律,下篇5章依次为大学学科制度改革论、教学制度改革论、研究制度改革论、管理制度改革论、教师制度改革论,着重于微观层面,就学科制度、教学制度、研究制度、管理制度、教师制度这几个关乎大学性质的基本制度的改革问题,展开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本书是这一领域的力作。


《大学社会资本论》

关于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大学如何将社会的各种资源充分用于自身的发展,这已成为大学发展的重要战略,大学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成为近年来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作者用“大学的社会资本”的新视角,运用理论的、历史的、比较的等多种方法对大学的社会资本问题做了深入系统、有价值的探索。讨论了人学社会资本是如何演进的、大学社会资本有什么功用、大学社会资本如何积累等几个大学社会资本研究的基本问题。

特别是抓住了“非正式制度”与“网络关系”这两个关键词,给出了一个关于大学社会资本的既比较恰当又具有操作意义的定义,为研究的展开规定了概念的框架。所得出的一些结论为我们深入认识大学社会资本问题开拓了新思路。


《大学教学制度改革的文化反思》

当代知识范型正经历着“从科学知识型”到“文化知识型”的转变,两种范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我们在“科学知识型”的“彼家园”中追寻,我们只有在“文化知识型”的“此家园”中才能踏上“回家”的路。

 “科学知识型”掩盖了“文化同质化与异质化”、“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以及“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殖民”等问题的矛盾冲突,也使得“大学之道”等于“文化殖民”甚至“文化的自我殖民”,使得“中国的大学”(umversties of china)沦落为“在中国的大学”(Universties in China)。 

从“科学知识型”到“文化知识型”的转向,有助于大学教育跳出盲目与世界接轨的误区,高度重视“文明本土化与大学”这样的大学理念,进而在一个与先前“不同的世界”里从事人才培养和创新。

概而言之,本书是对大学教学制度改革的一种深层的文化反思,也可理解为在大学教育领域里的托马斯库恩“范式革命”意义上的一种尝试和努力。

图片展示













本单详情

《精神式微与复归-知识分子视角下的大学教师研究》
作者:王全林  著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015454
出版时间:2006/12/1
开本:16开
页数:260
定价:28.0

目录:
总序

引 言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动态
 三、研究目标定位与研究路径设计
 四、主要研究方法尝试
 五、研究内容提要
 六、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七、有关的补充说明
第一章 何谓“知识分子”
 第一节 西文“知识分子”一词的三大源头
 第二节 中文“知识分子”歧义探析
 第三节 “知识分子”究竟意味着什么
第二章 大学教师是“知识分子”吗


《地方高等教育发展轨迹——江苏高等教育结构演变实证研究》
作者:宋旭峰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016932
出版时间:2008/6/1
开本:03
页数:333
定价:36.0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建国初期的江苏高等教育
第一节 近代江苏高等教育机构
一、清末、北洋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机构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江苏高等学校
三、苏皖边区的高等教育机构
第二节 院系调整
一、接管与调整
二、1951年院系调整
三、1952年院系调整
第三节 高等教育结构特征
一、层次结构特征
二、科类结构特征

第二章 探索时期的江苏高等教育
第一节 高等教育"大跃进"与大调整
一、高等教育"大跃进"
二、初步调整与继续增设
三、高等教育大调整
第二节 高等教育结构变化
一、层次结构变化
二、科类结构变化
三、办学形式探索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江苏高等教育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高等学校
一、撤并高校
二、"政治建校"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学科专业
一、调整和撤并专业
二、"以厂带专业"
三、强化专业对口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办学形式
一、"七·二一"大学
二、"朝农经验"

第四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江苏高等教育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恢复与新建
一、恢复与建成的高校
二、难以恢复与建成的高校
第二节 探索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机制
一、借助部属院校优势
二、创办地方职业大学
三、开展联合办学
四、扶持苏北高等教育
第三节 调整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一、积极发展专科教育
二、充实提高本科教育
三、恢复和发展研究生教育
第四节 调整高等教育科类结构
一、调整高等学校类别结构
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第五节 加快发展成人高等教育
一、将"七·二一"大学改为职工大学
二、多种办学形式的恢复与发展
三、开办广播电视大学

第五章 稳定规模时期的江苏高等教育
第一节 稳定高等教育发展规模
一、稳定规模的必要性
二、稳定规模与调整结构
第二节 全面推进联合办学
一、联合办学的主要模式
二、推进联合办学的主要措施
第三节 构建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中心
一、校际对等协作
二、"非常设专业"
三、对口招生
四、五年一贯制

第六章 走向大众化的江苏高等教育
第一节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一、办学体制改革
二、管理体制改革
第二节 率先扩招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提出
二、扩招的基础和条件
三、扩招的意义
第三节 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一、实施"211工程"
二、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三、推进示范性专科学校建设
第四节 优化高等教育科类结构
一、促进高等学校多科化
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三、推进师范教育体系改革
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第五节 构建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一、"三改一补"
二、优化重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

第七章 走向普及化的江苏高等教育
第一节 持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
一、推进资源整合
二、拓宽资金渠道
三、加快高教园区建设
四、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第二节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一、优化层次结构
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三、加强区域统筹
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初步框架
第三节 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
一、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
二、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
三、推进产学研结合
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第八章 建国以来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第一节 建国以来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轨迹
一、院系调整: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的起点
二、"大跃进"与大调整:构建地方高等教育体系的初步尝试
三、中心城市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崛起
四、联合办学:高等教育办学活力显著增强
五、率先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加速推进
六、"三优发展":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起点
第二节 建国以来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率先发展
二、借力发展
三、博弈发展
四、边缘突破
第三节 建国以来江苏高等教育结构演变总体分析
一、结构演变的过程
二、结构演变的特点
第四节 江苏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展望
一、江苏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
二、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分析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学术组织中的人-大学教师任用的新制度分析》
作者:缪榕楠 著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017007
出版时间:2008/12/1
开本:16开
页数:302
定价:32.0

目录:
总序001
序001
导言001
一、选题的理由003
二、研究的意义008
三、文献综述011
四、理论基础:新制度主义022
五、研究视角:大学作为一种学术组织032
六、研究方法036
七、分析框架037
八、本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可能的创新之处040

第二章 标准、程序与录用中的信息042
第一节 学者行会的成员资格043
一、大学的诞生043
二、学位制度046
三、学位授予与教师资格的获得048
四、中世纪大学教师录用的若干特点分析050
第二节 当代的录用标准与程序053
一、大学民族化与国家化之后的教师录用054
二、当代的大学教师录用:两个案例的分析与比较058
三、当代著名大学教师录用的一般特点067
第三节 录用中的信息070
一、录用中的信息不对称071
二、“逆向选择”的形成078
三、“庸人积淀”效应与“二次流动”现象082
第四节 试用期制度084
一、录用中信号传递的失灵084
二、试用期制度的缘起088
三、试用期制度在我国的实践困境及完善093

第三章 权威感与晋升中的激励
第一节 教授权威的演变100
一、中世纪的大师102
二、学院中的高级教授106
三、讲座制与权威的制度化110
四、学系中的权力分化与权威弱化116
五、权威感与晋升119
第二节 影响晋升的因素12l
一、人才培养的能力121
二、科学研究的水平125
三、学术界的地位127
四、学历(学位)130
五、同事关系132
第三节 价值观与激励的偏差134
一、个人本位与16~18世纪大学的衰败135
二、知识本位与人才培养的忽视139
三、社会本位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失衡143
第四节 激励的原则148
一、分类(分层)激励148
二、激励有效信息15l
三、激励强度适当153
四、监督最小化156

第三章 量化法与学术声誉评价159
第一节 评价的复杂性159
一、学科壁垒的形成161
二、知识确定性的终结165
三、评价复杂性的表现168
第二节 学术评价中的量化法172
一、引文分析技术:量化法的缘起172
二、被误读的量化法174
三、过度量化的后果177
四、“学术欺诈”和“学术腐败”的危害185
第三节 学术声誉:一种质的评价标准:[87
一、声誉与学术声誉188
二、诺贝尔奖:一个学术声誉评价系统193
三、学术规范:我国学术界对学术声誉失落的反思201
第四节 学术声誉评价制度205
一、早期的声誉制度组织形式205
二、学术声誉评价制度:一种“理想类型”(idealtype)207
三、学术场域中的“当事人”及其责任218

第四章 职业安全与集体谈判制度220
第一节 大学教师的特权221
一、特权的形成条件221
二、特权的类型与获得225
三、大学教师特权的衰微234
第二节 职业安全的威胁因素237
一、宗教教派(教义)的纷争238
二、政治风云的变幻245
三、宗教、政治与学术自由251
第三节 解聘与申诉254
一、解聘的理由255
二、“申诉”与申诉制度257
三、我国的教师申诉制度259
第四节 集体谈判制度264
一、集体谈判的含义264
二、美国大学的集体谈判制度267
三、集体谈判制度在我国的现实性和实践困境270
四、我国大学集体谈判制度建立的若干前提276
结语——大学教师任用制度的政策取向280
主要参考文献289
后记


《控制与分等:大学学科制度的权力逻辑》
作者:万力维  著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781101405X
出版时间:2005/12/1
开本:16开
页数:280
定价:28.0

目录:
总序

导言 从权力的视角看大学学科制度的控制与分等
 一、问题领域的选择与研究的意义
   (一)问题领域的选择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研究主体与内容
   (二)研究倾向:可以归结为三种不同的倾向
   (三)研究路径:大学学科制度的研究路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三、研究构想
   (一)研究路径
   (二)研究切入点
   (三)分析视角
   (四)研究方法
   (五)框架构想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学学科制度及权力
 一、大学学科制度及相关概念
   (一)学科的涵义
   (二)大学学科的涵义
   (三)大学学科制度的涵义
 二、权力及相关理论问题
   (一)权力的涵义
   (二)权力的性质
   (三)权力的类型
第二章 西方大学学科制度发展分析
 一、中世纪大学的学科制度(12世纪至15世纪)
   (一)以神学为尊的大学学科制度的形成
   (二)以神学为尊的大学学科制度的特征
   (三)以神学为尊的大学学科制度的成因
 二、传统古典大学的学科制度(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
   (一)以古典人文学科为贵的大学学科制度的形成
   (二)以古典人文学科为贵的大学学科制度的特征
   (三)以古典人文学科为贵的大学学科制度的成因
 三、近代大学的学科制度(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
   (一)以“纯粹科学”为荣的大学学科制度的建立
   (二)以“纯粹科学”为荣的大学学科制度的主要特征
   (三)以“纯粹科学”为荣的大学学科制度的成因
 四、现代大学的学科制度(19世纪后半期以来)
   (一)以科学技术学科为盛的大学学科制度的形成
   (二)以科学技术学科为盛的大学学科制度的主要特征
   (三)以科学技术学科为盛的大学学科制度的成因
 五、西方大学学科制度的嬗变:权力驱动与制动的历程
第三章 中国大学学科制度发展分析
 一、古代以经学为主导的大学学科制度(前124年1895年)
   (一)以经学为主导的大学学科制度的形成
   (二)以经学为主导的大学学科制度的特征
   (三)以经学为主导的大学学科制度的成因
 二、近代以西方为蓝本的大学学科制度的植入与调适(1895—1949)
   (一)近代以西方为蓝本的大学学科制度的植入与调适过程
   (二)近代以西方为蓝本的大学学科制度植入与调适的成因分析
 三、现代以前苏联为模本的大学学科制度的导入与调整(1949以来)
   (一)现代以前苏联为模本的大学学科制度的导入
   (二)以前苏联为模本的大学学科制度的特征
   (三)对以前苏联为模本的大学学科制度的调整
第四章 大学学科准入制度
 一、大学学科准入的控制主体
   (一)国家对大学学科的筛选与控制
   (二)大学对学科的选择与取舍
   (三)教授群体对新学科的开创与拒斥
   (四)社会对开设新学科的吁求与冲击
   (五)大学学科准人控制的主体构成
 二、大学学科准入的原则
   (一)实用原则
   (二)教养原则
   (三)学术原则
   (四)真理原则
 三、大学学科准入的模式与策略
   (一)大学学科准入模式
   (二)大学学科准入策略
第五章 大学学科等级制度
 一、何谓大学学科等级制度
 二、大学学科等级的划分标准
   (一)大学学科的学术等级
   (二)大学学科的社会功能等级
 三、大学学科等级制度的影响
   (一)大学学科等级制度的积极影响
   (二)大学学科等级制度的中性影响
   (三)大学学科等级制度的消极影响
结语 从命定的控制与分等走向合理的控制与分等
 一、永远的权力、不变的控制与分等:大学学科制度的变革何以可能
 二、中国大学学科制度的改革:困在何处,路在何方
   (一)对中国大学学科制度的反思
   (二)中国大学学科制度改革的路向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高等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1977-1999)》
作者:张乐天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017359
出版时间:2008/4/1
开本:16开
页数:290 页
定价:28.0

目录:
总序
*章 绪论
二章 恢复高考的义诠释
三章 留学政策的沿革与影响
四章 学位制度的建立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五章 高师教育的政策调整与高师教育的新发展
六章 二十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分析
七章 二十年高效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分析
八章 二十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分析
九章 二十年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沿革与分析
十章 二十年高校招生、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革
十一章 二十年高等学校教学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十二章 二十年成人高等教育的政策的变迁
十三章 二十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附录


《大学制度改革论》
作者:万力维、杨杏芳、宋旭峰 著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7811015137
出版时间:2006/10/1
开本:16开
页数:341
定价:33.0

目录:
总序
引言
上篇
 第一章 大学制度改革目的论
   第一节 大学制度改革的倾向性
   第二节 大学制度改革目的的类型
   第三节 大学制度改革目的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 大学制度改革动因论
   第一节 影响大学制度改革的外部动因
   第二节 影响大学制度改革的内部动因
   第三节 对大学制度改革动因之反思
 第三章 大学制度改革模式论
   第一节 大学制度改革模式的分类与选择
   第二节 大学制度改革与模式移植
   第三节 对大学制度改革模式的反思
 第四章 大学制度改革价值论
   第一节 价值概述
   第二节 大学制度改革中四种“本位”价值观的“博弈”
   第三节 大学制度改革的价值目标一一学术权力与行政效率的双赢
   第四节 大学制度改革的代价
下篇
 第五章 大学学科制度改革论
   第一节 大学学科制度概念辨析
   第二节 大学学科准入制度的改革
   第三节 大学学科等级制度的改革
 第六章 大学教学制度改革论
   第一节 大学教学制度的界定:逻辑的起点
   第二节 大学教学制度的演进:历史的回顾
   第三节 当代大学教学制度改革:现实的探讨
   第四节 未来大学教学制度改革走向的预测
 第七章 大学研究制度改革论
   第一节 大学中研究的发展
   第二节 大学中研究的性质
   第三节 大学中学问的生产能力
   第四节 大学中研究的组织
 第八章 大学管理制度改革论
   第一节 大学组织特性
   第二节 大学权力体制改革
   第三节 大学运行模式改革
 第九章 大学教师制度改革论
   第一节 大学教师制度建构的理性反思——基于大学教师角色的思考
   第二节 大学教师制度的历史变迁
   第三节 对新世纪中国大学教师聘用制度改革的一点思考——从消极学术自由与终身教职制度的视角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大学社会资本论》
作者:胡钦晓 著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100116
出版时间:2008/12/1
开本:16开
页数:295
定价:30.0

目录:

总序

导言:高等教育发展呼唤大学社会资本

节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研究现状与研究动态

一、国外对社会资本的研究

二、国内对社会资本的研究

第三节路径设计与基本框架

一、研究路径设计

二、研究基本框架


章大学社会资本的内涵

节社会资本

一、西方关于社会资本的界定

二、国内关于社会资本的界定

三、社会资本中的“社会”应有之意

四、关于社会资本的界定

第二节大学社会资本

一、非正式制度是构成大学社会资本的主观因素,是大学社会资本的灵魂

二、大学网络关系是构成大学社会资本的客观因素,是大学社会资本的躯体

三、非正式制度与网络关系是大学社会资本的一体两面

四、大学社会资本的性质


第二章西方大学社会资本的演进

节中世纪时期的大学社会资本

一、中世纪大学产生于社团网络

二、中世纪大学的内部网络关系

三、中世纪大学的外部网络关系

四、影响中世纪大学崛起的非正式制度

第二节15世纪至18世纪时期的大学社会资本

一、网络视角下的大学社会资本

二、非正式制度视野下的大学社会资本

第三节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的大学社会资本——以柏林大学为个案

一、大学融入政府网络

二、柏林大学的内部网络关系

三、柏林大学的外部网络关系

四、非正式制度视野下的柏林大学社会资本

第四节20世纪初期以后的大学社会资本——以哈佛大学为个案

一、国家大学融人世界网络

二、哈佛大学的内部网络关系

三、哈佛大学的外部网络关系

四、非正式制度视野下的哈佛大学社会资本


第三章中国大学社会资本的演进

节从“京师大学堂”到“西南联大”时期的中国近代大学社会资本

一、大学模式源自外部移植

二、大学的内部关系网络

三、大学的外部关系网络

四、影响中国近代大学形成与发展的非正式制度

第二节从“院系调整”到“”时期的大学社会资本

一、建国初期17年我国大学社会资本的转型

二、“”时期我国大学社会资本的断裂

第三节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大学社会资本

一、大学走向世界网络

二、大学内部关系网络

三、大学外部关系网络

四、非正式制度视野下的大学社会资本


第四章大学社会资本的功能

节大学社会资本与培养人才

一、大学社会资本可以扩大生源范围,促进师生学习交流

二、大学社会资本可以拓宽培养渠道,促进创新型人才形成

三、大学社会资本可以培育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节大学社会资本与发展科学

一、大学社会资本能够争取更多的科研课题和科研经费

二、大学社会资本能够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和获取更多的科研信息

……

第五章大学社会资本的积累

结语我国当代高等教育实践中大学社会资本的积累与运营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而立书生求学路



《大学教学制度改革的文化反思》
作者:杨杏芳  著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015447
出版时间:2006/12/1
开本:16开
页数:267
定价:28.0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文化、人与大学教育的天职
 §1 文化、人与大学教育的天职三者之间的关联
   一、文化与人:“文化即人化”与“人化即文化化”
   二、文化与教育的本质关系:文化与教育共生同源
   三、大学教育与文化间内在的本质联系:文化乃大学之魂
   四、大学教育的使命与天职
 §2 大学教育的天职及其在当代的具体表现
   一、大学教育的天职在不同时代的具体表现
   二、当代大学教育的新使命
第二章 文化创新的学理研究
 §1 文化创新的概念界说与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关于文化的界说——文化的本体问题
   二、“文化创新”的真正内涵与外延是什么?
   三、文化创新的两类层次划分:整体文化创新与科技知识创新
   四、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基本规律
 §2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理论与世界文化的发展逻辑
   一、后殖民主义语境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理论
   二、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的两种发展逻辑
   三、建立后殖民时期东西方文化的新型关系
 §3 当代中国民族文化创新的特点与方式
   一、民族文化创新在当代的新特点
   二、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创新的基本方式
第三章 文化哲学视界中的知识创新
 §1 “现代性”: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主题思想从确立到批判与转向的三部曲
   一、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主题思想——“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二、现代西方哲学对近代启蒙哲学中的“现代性”思想的批判与转向
 §2 现代性之后: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解构与建构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性”的解构及其主要特征
   二、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之后”的“成熟的现代性”的建构及其主要特征
 §3 文化哲学视界中的知识创新论——知识转型与当代文化创新的大趋向
   一、关于知识范型与知识转型的界说
   二、对现代科学知识型的质疑与批判
   三、第三次知识转型与当代文化创新的总体走向及其新特点
第四章 知识创新与大学专业教育改革
 §1 从后现代文化知识型的视角看大学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知识观与大学专业教育的问题
   二、现代课程观与大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三、专业领域知识的增长与创新方式存在的问题
 §2 知识创新与大学专业教育的改革
   一、新的知识观课程观与大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二、专业领域知识创新的转变与民族话语体系的再建构
第五章 民族文化创新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化
 §1 当代大学文化素质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全球化的“两重性”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两难处境
   二、大学通识教育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大学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困境——如何会通、超胜与创新
 §2 民族文化创新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化
   一、大学通识教育的双重使命与多元一体文化教育
   二、全球化时代处理好大学通识教育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的主要对策
   三、在大学通识教育中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对古今中外文化的综合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

淘书团小贴士

1、全场包快递,快递不可达区域使用邮政小包,需自付邮费(港澳台、新疆西藏运费政策>>

2、淘书团订单限30分钟内支付,逾时将被取消。

读史明智

团购畅销榜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