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组
读书月淘书团会场|满额送文创/限时满减
中图网>淘书团>社科>团购详情

淘书团

“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丛书”7册,着眼于教育相关的7个主题,进行社会学分析。涉及制度、政策、管理、教育内容等,具有相当的专业性与参考研究价值。

本系列着眼于影响教育的种种“社会平等问题”,围绕学校文化、大众培训、地方政府教育治理、身体社会学、“制度化”学校、中国教育学的意识形态、新课程改革行动案例研究7个主题,进行社会学分析。从宏观的教育制度、教育政策,中观的教育管理、教育组织,直到微观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皆有涉及,具有相当的专业性与参考研究价值。

×

关键字
教育
团购价¥49.0 ¥196.0 折扣2.5
已售126
缺货登记

返回淘书团>>

推荐理由

16开平装,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可供各大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书使用
《高贵与卑贱的距离——学校文化的社会学研究》:对“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控制的手段被生产利用”这一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剖析
《匿名权威与文化焦虑——大众培训的社会学研究》:主要研究一种与教育活动相关的社会现象——大众培训
《权力的滞聚与流散——地方政府教育治理模式变革的研究》:对地方政府教育治理模式变革的背景、实践以及理论解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教育中的“肉”与灵——身体社会学研究》:探究教育研究及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身体”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受教育者的精神建构与生成
《国家的限度——“制度化”学校的社会逻辑》:展开对学校行为的分析,并由此来论证国家和社会在学校行为中所起的作用
《意识形态与中国教育学——走向一种教育学的社会学研究》:针对教育思想创生的路经、中国教育学人自身的理论使命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分析论证
《共用知识空间——新课程改革行动案例研究》:对新课程改革行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友情提示:本套书年版久远,书页易脱胶,介意的读者请慎拍

书友说
  • 496*** 2023/1/24 15:23:35
    当教育人类学读,真不错
  • 笋笋7*** 2022/12/3 10:18:41
    这套丛书真的很好,值得大家安下心来一本本阅读,好评
  • nb3*** 2022/10/9 10:24:25
    三好,亲民,书质量好,服务好
  • ztw*** 2022/5/18 18:15:44
    书很好,值得一买!!!
  • han*** 2022/3/12 9:54:47
    从社会学视野去看教育,为教育支招把脉,值得从事教育工作的朋友一读
  • *** 2021/5/16 21:06:02
    旧旧的一套书,反思教育。
  • *** 2021/3/29 18:53:59
    我对于教育学一向感兴趣,尤其是中国的教育制度,感同身受,更希望能够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改善当下扭曲的教育现状。
  • 813*** 2021/1/25 8:57:01
    挺有趣的,一套书看的人太少了
查看下一条 >>

编辑推荐

以“社会平等”这一学科之眼来审视教育,所看到的便是影响着教育、发生在教育及受制于教育的各种各样的平等问题。
可以说,在整个教育领域中,社会平等问题几乎无处不在。从宏观的教育制度、教育政策,中观的教育管理、教育组织,直到微观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都与社会平等问题有密切关联,或者说,都可以通向社会平等问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研究者在对教育进行社会学审视时,其言说与论著张口闭口都是“社会平等”这个词,而是说,其研究之出发点与归宿点、其所论述的问题之要害,都可归结到影响着教育、发生在教育或受制于教育的社会平等问题上来。

《高贵与卑贱的距离——学校文化的社会学研究》
自从诞生以来,学校文化就一直试图制造一种“高贵”的理念。无论是早期的精英主义教育,还是今天的大众化教育,学校文化实质是塑造了两种“卑贱”的群体,一种是学校体制的成功者,另一种是学校体制的失败者,他们*终从学校中学来的仅仅是被制度所操控所左右的“卑贱”的生存方式。在“高贵”与“卑贱”之间,人们是否真的别无选择、不能选择吗?!
本书的主体内容共分四章,分别为“差别”、“控制”、“对抗”、“抉择”,也即反映了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控制的手段被生产利用的四个不同过程。首章主要对学校文化中的差别利用及制造的过程进行分析。以学校为核心的整个教育体系是实施社会控制的一个重要机制,第二章主要对以学校为核心的教育行为中的“控制”问题进行考察。在反映学校文化的日常生活中,各种控制与反控制的对抗技术总是被教师与学生灵活机巧地运用着,第三章主要对学校文化中的这种抵制术进行深入剖析。对于社会的控制,作为个体的人时常处于“两难”的状态,人们不得不通过一种观念的“换算”权衡利益得失,以便做出合适的选择。第四章即描述了学校文化中所表现出的种种“换算”与“选择”现象。结语部分对全书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种教育的理想。

《匿名权威与文化焦虑——大众培训的社会学研究》
本书是一部关于教育工作研究的实用理论专著,主要研究了一个教育研究视域之外的社会现象——大众培训。
繁荣与无序并存,理性与躁动共生,或许正是当下中国“培训热”的真实写照。在沸沸扬扬的“培训热”背后究竟是怎样一副“文化地形图”?中华大地上久盛不衰的“应试培训”、多如牛毛的“考证培训”、初出茅庐的“魔鬼训练”、五花八门的“高端培训”甚至围绕“身体”衍生出的“另类培训”,好一幅“乱局中的粉墨生态”,这究竟折射出怎样的社会文化心态?本书在此时代背景下,对种种培训现象进行白描式透视与分析,更关注“培训热”中蕴藏的社会焦虑心态,对“培训热”这一大众文化现象映射出的社会焦虑心态进行了文化社会学透析。

《权力的滞聚与流散——地方政府教育治理模式变革的研究》
本书把考察的目光聚焦于中国地(市)级政府的教育治理模式,对地方政府教育治理模式变革的背景、实践以及理论解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渐进改革和权力分散的背景下,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从宏观层面对教育治理模式变革进行经验研究,从微观层面对地方政府教育治理模式移植与适应的机理。

《教育中的“肉”与灵——身体社会学研究》
身体是一种实践模式,身体把我们带向了教育场域,身体参与了教育实践,实现了教育实践,体现了教育实践,领会了教育实践。同时,身体也反映了教育实践。
行动体验中的身体,不只是“躯体”、“肉体”,它是自我的“体现”,显示的是个体的生存状态、行动能力,是个体精神建构的本源。然而现代教育却把身体当成“工具”,规训它,役使它。于是,身体变得僵硬,心灵变得枯竭。
面对教育研究及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身体问题,本书旨在重新审视身体,探求教育研究“显身”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便更好地理解受教育者的精神建构与生成。
本书共分4个章节对身体社会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从身体与教育研究、教育中的身体形态、教育日常生活中的身体主体活动等。

《国家的限度——“制度化”学校的社会逻辑》
本书通过探求影响学校行为的社会(也包括国家)因素,来展开对学校行为的分析,并由此来论证国家和社会在学校行为中所起的作用,这种分析集中于学校成员的行为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地方社会网络等问题上。其主要内容包括学校行为诸面相、学校行为的动力、学校行为的机制等。

《意识形态与中国教育学——走向一种教育学的社会学研究》
教育思想创生的路经是什么?有人提出“走向教育理论自身的批判”。值得追问的是,这里作为预设而隐在的“他者”是谁?换言之,离开了“他者”的参照。我们凭什么界定“自己的问题”并标贴“自己的理论”?进而言之,不揭示人们意欲“摆脱”的意识形态“他者”与中国教育学之间的真实关联,中国教育学人自身的理论使命又如何能实现? 本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分析论证,对是否取实证主义的路线等相关议题展开了探讨,针对人们对中国教育学学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意识形态化”现象的反思而进行的进一步反思。

《共用知识空间——新课程改革行动案例研究》
在新课程改革中,被动员起来的行动者借助国家力量所展开的改革行动,使得教育知识的建构过程与秩序格局忍不住让人浮想联翩:这些具备了改革资格的行动者,在实践的紧迫性与偶然性面前,在生存的考虑与策略的选择中,在群体间的利害博弈与相互妥协中,既有对控制性力量的寻求与再生产本阶层文化的可能,亦有相反力量的冲撞;既有对已有秩序的屈服与妥协,亦有充满激情与个性的困惑与努力;既有寻觅的坚持与异化,亦有变通的策略与智慧……在这种丰富、复杂的共用空间中建构出来的教育知识,不会是只有生机没有危机,只有希望没有虚妄,它很可能是个“混合范畴”。
本书分6个章节对新课程改革行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具体内容包括魂灵意识与观念秩序、合法化表达、改革行动的组织化等。

图片展示












本单详情

《高贵与卑贱的距离——学校文化的社会学研究》
作者:周宗伟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014648
出版时间:2006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239
定价:28元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教育研究问题的确立
 1.研究者的“教育观”
 2.教育研究的视域
第二节 学校文化:教育研究的一种视野
 1.文化研究的诞生
 2.“学校文化”的内涵
 3.“学校文化”作为研究视角
第三节 学校文化研究的社会学路径
 1.研究范畴:大众社会
 2.核心关系:大众文化与学校
 3.研究方法及材料选择
 4.关于本书的相关说明
第一章 差别
第一节 自然差异
  1.“中”与“西”
  2.“城”与“乡”
  3.“男”与“女”
第二节 社会区隔
  1.“教”与“闲”
  2.“雅”与“俗”
  3.“优”与“劣”
第三节 差别的效用
  1.文化空间
  2.身份符码
  3.权力格局
第二章 控制
第一节 身体建构
  1.身体社会化
  2.“学校化”的身体
第二节 社会寓言
  1.专家
  2.公平
  3.秩序
第三节 情感的权力
  1.情感社会化
  2.“好人”哲学
第四节 文化的宰制
  1.语言规范
  2.文化阉割
第三章 对抗
 第一节 日常生活的游击战
  1.假意逢迎
  2.弱者联盟
  3.意义拒斥
 第二节 符号沙场的信息战
  1.逻辑否定
  2.语义转接
  3.文化背离
 第三节 教学前线的阵地战
  1.冷眼看师
  2.直言戏师
  3.挺身斗师
  4.师生对垒
第四章 抉择
 第一节 作为“大众”的师与生
  1.“圣师”与“贱民”
  2.“差生”与“凡人”
  3.“人”与“猿”
 第二节 学校中的大众行为
  1.“检讨”事件
  2.“退学”风波
 第三节 抉择的资本
  1.游戏化的妥协策略
  2.人文主义的关怀取向
  3.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立场
结语 寻找回来的世界
参考文献
后记


《匿名权威与文化焦虑——大众培训的社会学研究》
作者:杨跃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015119
出版时间:2006年9月
开本:16开
页数:276
定价:32元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大众培训热”——一个教育研究视域之外的社会现象
引言:焦虑——当下中国社会的大众心态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不同视角的研究及其启发
第三节 问题提出
第四节 方法论反思
第二章 “成功”辩证法
引言:中国的孩子为何如此辛苦?
第一节 应试培训:经久不衰的香饽饽
第二节 特长培训:醉翁之意不在酒
第三节 速成培训:一种新的教育快餐
第四节 成功学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第五节 成功背后的大众心态解读
第三章 “饭碗”交响乐
引言:“剪不断、理还乱”的“考证情结”
第一节 逃避自由:“考证热”的社会心理透析
第二节 信任系统与文化资本——证书的社会角色
第三节 理性的非合理化:“证书热”的社会负功能
第四节 “知识失业”带来的社会心理震荡
第五节 共谋织就的考证培训网:以IT认证培训为例
第四章 “信任”奏鸣曲
引言:企业文化的错位: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第一节 人模子培训;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 阶梯式培训:HRM话语的规训实践
第三节 魔鬼训练:虚幻的镜像
第四节 信任焦虑的时代背景:从“沉重的现代性”到“流动的现代性”
第五章 “身体”修辞学
引言:围绕身体的另类培训
第一节 身体视域的回归
第二节 身体的反思监控与自我建构
第三节 身体焦虑与自我认同
第六章 “身份”乌托邦
第一节 高端培训——这边风景独好
第二节 身份的社会
第三节 时代的社会性格
第七章 全球化陷阱
第一节 外来和尚好念经:洋味十足的证书、考试、培训
第二节 全球化:资本的世界性扩张
第三节 提升文化自觉:教育何以面对全球化
第八章 专家神话
第一节 一幕幕专家神话闹剧
第二节 专家系统的现代权威
第三节 信任关系的现代变革
第四节 明星专家的现代生成
第五节 呼唤真正的知识分子
第九章 媒介权力
第一节 广告话语的修辞技巧
第二节 广告的实质:一种权力工具
第十章 现代性与焦虑:社会理论的逻辑起点与潜隐议题
第一节 何为“现代性”?——社会理论的视角
第二节 现代社会的转型特质——变迁层面的现代性追问
第三节 现代人的生存境遇 一体验层面的现代性追问
第十一章 大众培训热的文化审思
第一节 断裂的社会——当下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
第二节 大众社会与认同难题
第三节 大众培训的理论反思
结语:板子究竟该打在谁身上?——未尽的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权力的滞聚与流散——地方政府教育治理模式变革的研究》
作者:庄西真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018349
出版时间:2008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300
定价:32元

目录
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代序)
第一章 导论
一、确定议题的过程
二、几个概念的界定
三、已有研究述评
四、理论视角及分析框架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背景
一、地方权力结构的变化
二、教育行政体制的分权化改革
三、地方政府利益及其竞争
第三章 地方政府教育治理模式变革的实践
一、无锡市经济、社会简况.
二、“管办分离”改革前的无锡市教育治理模式
三、无锡市教育治理模式“管办分离”改革
四、上海浦东教育“管办评联动”机制改革
五、两相对比
第四章 地方政府教育治理模式变革的理论解释
一、政府职能定位的几个基础性认识
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改革的分析
三、激励与地方政府教育治理
四、地方政府自主性的扩大
五、地方政府教育治理模式的移植
六、影响地方政府教育治理模式变革的因素
七、地方政府教育治理模式变革的机制
第五章 结语
一、回头看研究
二、评说研究对象
三、理性对待外来的模式
四、为官僚制正名
五、走向“社会参与型”教育治理模式变革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教育中的“肉”与灵——身体社会学研究》
作者:闫旭蕾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016185
出版时间:2007年10月
开本:16开
页数:270
定价:29元

目录
总序
引子
导言:从身体的角度看
 第一节 教育场域中凸显的身体问题
 第二节 主要理论资源
   一、作为意义纽结的身体
   二、来自身体社会学研究的启示
   三、来自身体现象学研究的启示:“身”与“在”
   四、关于已有身体研宂的思考
 第三节 从身体的角度“看”教育
第一章 身体与教育研究
 第一节 “隐身”的教育研究
   一、“隐身”成因
   二、“隐身”可能存在问题
 第二节 “显身”的教育研究
   一、“显身”的必要性
   二、“显身”的可能路径
第二章 教育中的身体形态
 第一节 国家——工具身体
   一、国家——工具身体的小现
   二、国家 ——工具身体的形成
 第二节 道德——纪律身体
   一、“培养身体”与培养德性
   二、道德——纪律下“培养身体”
 第三节 时空——制度身体
   一、时空、制度与身体
   二、教育场域中的时空、制度与身体
第三章 教育日常生活中的身体主体活动
 第一节 课堂教学中的听、说、看
   一、说与说什么
   二、听与倾听
   三、看与被看
 第二节 学校日常生活中的微行为效应
   一、看与被看的效应
   二、说与听的效应
   三、肢体语言效应
 第三节 读与写
   一、读“文”
   二、读“图”
   三、学生的写
 第四节 教育中被遗忘的感官系统:触觉
   一、感官的等级
   二、触觉的认可
   三、教育中的另类人:td人
第四章 身体、身体自我与自我建构
 第一节 成长中的身体遭遇
   一、生理发育:月经
   二、身体“受伤”:体罚
   三、个体“偶”遇
 第二节 孤独的身体
   一、政治建构身体
   二、孤独的身体
   三、郁闷心情
 第三节 教育场域中的欲望叙事
   一、压抑“性”
   二、反压抑“性”及教育策略
 第四节 身体自我及其自我建构
   一、自我与身体
   二、自我与身体自我
   三、成长中的自我与身体自我
结语:身体的力量与限度
主要参考文献


《国家的限度——“制度化”学校的社会逻辑》
作者:庄西真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015263
出版时间:2006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234
定价:27元

目录
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代序)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缘起
一、一个人的学校生活史
二、学校的重要性
第二节 理论资源
一、相关研究述评
二、与学校行为有关的几个命题
第三节 分析框架及行文顺序
一、学校、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二、关系网络(社会结构)与学校
三、本书的结构
第一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学校的个案研究
第二节 学校的类型研究
第三节 学校研究中的资料搜集方法
一、参与观察
二、深度访谈
三、文献分析
第二章 社会背景
第一节 “总体性社会”的特点
一、“总体性社会”中的资源分布
二、“总体性社会”中的国家 社会关系
三、“总体性社会”中的农村教育
第二节 “后总体性社会”的特点
一、“后总体性社会”中的资源分布
二、“后总体性社会”中的国家-社会关系
三、“后总体性社会”中的乡村社会
第三章 学校行为诸面相——以山东省JN县莲花中学为例
第一节 学校是什么
第二节 莲花中学所在县、镇的大致情况与教育沿革
第三节 莲花中学
一、学校坐落与空间
二、学校行政架构
三、学校的干部
四、学校教师的“乡亲化”现象
五、学校的规章制度
六、学校召开的会议种类
七、学校边界及成员的生活半径
八、学校内部的分化与流动
九、学校成员的角色及其社会关系“初级化”现象
十、学校与国家
十一、学校与社会
第四章 学校行为的动力:资源、权力和利益表达
第一节 资源、权力和利益表达的概念
一、社会资源
二、社会资源配置的三种方式
三、权力
四、利益表达
第二节 学校及其成员与资源、权力和利益表达
一、学校与资源
二、校长的资源与权力
三、教师的资源与权力
第三节 学校自主性
一、学校自主性的含义
二、学校自主性兴起的原因
三、学校的“有限自由”和“无限受令”
第五章 学校行为的机制
第一节 学校中的“拟差序格局”
一、对“差序格局”的再认识
二、基于“拟差序格局”的学校成员分类
第二节 学校在科层结构中的行为机制
第三节 学校在关系网络结构中的行为机制
第四节 学校在派系结构中的行为机制
第五节 学校成员对科层机制和关系网络机制的双重认可
第六节 学校行政人员的“惯习”
一、学校场域及学校行政人员的“惯习”
二、学校行政结构与行政人员言行分析
三、学校行政人员“惯习”的形成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意识形态与中国教育学——走向一种教育学的社会学研究》
作者:刘猛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017809
出版时间:2008/12/1
开本:03
页数:212
定价:22.0

目录
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代序)
引言 摆不脱的纽结
第一章 从“第一大问题”到集丛式问题——中国教育学为何总难免“推倒重来”?
一、我国教育学的“第一大问题”之语脉
二、迫切需要重新理解“意识形态”问题
三、面对“无从说”与“从头说”的两难
四、研究主体之建构与集丛式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实证的僭妄与研究者的“宿命”——人们争议当今教育学的“焦点”在哪?
一、教育研究方法论域中的意识形态问题
二、实证主义思维范型对教育学研究危害
三、作为过程的科学化需要“接着”论证
四、库恩的困惑与研究者宿命之感的消解
第三章 思想“博弈”与学科“自立”——我国教育理论生产为何“差强人意”?
一、“走向教育理论自身的批判”的起点
二、教育学史避不开“教育思想之变迁”
三、渴望“从意识形态化到学科的自立”
四、意识形态是理论生产的“问题之源”
第四章 意识形态修辞与“超越悖论”——教育可以回避意识形态的“可接受性”吗?
一、意识形态修辞与教学认识论“刷新”
二、批判理性主义及学术民主的“悖论”
三、凯洛夫、杜威与教育学理论“超越”
第五章 重探教育理论问题的“位系”——“教育科学学”果真能终结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终结”与“教育科学学”
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的“必要张力”
三、在新“位系”中审视“集丛式问题”
第六章 走向一种教育学的社会学研究——期待中国教育学“激动人心的变奏”
一、“推倒重来式”教育学的社会学观照
二、教育思想的群体属性及其方法论意蕴
三、作为个体“实践”的教育研究及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共用知识空间——新课程改革行动案例研究》
作者:高水红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017205
出版时间:2008年1月
开本:16开
页数:250
定价:26元

目录
总序
引言 成为“教育知识”:何以可能?
第一章 “社会行动”的理论视野
 一、行动者意义的凸显
 二、行动的动力:行动者与结构的二律背反
  (一)道德个体的诞生:社会分化的紧张
  (二)生活风格的凸显:现代性的文化悖沦
  (三)有纪律的激情:行动者与秩序的张力
 三、行动的规则:从科尔曼到布迪厄
  (一)理性行动:资源和利益的获得
  (二)沟通行动:协商与共识的达成
  (三)实践行动:资本和场域的建构
 四、行动者及其关系网络
 五、朝向建构主义的分析思路
  (一)现实之维
  (二)时间之维
  (三)关系之维
第二章 以何名义启动改革?
 一、以“时代”的名义
  (一)时代的需要
  (二)“个体”言说与“总体”言说
  (三)有时代感的人
 二、以“国家”的名义
  (一)“找到共识”
  (二)政治话语的修辞
  (三)作为话语的政策
  (四)个性的力量
 三、以“知识”的名义
  (一)第八次课改
  (二)为学生立言
  (三)学生·知识·命运
 四、改革行动的“意义化”
  (一)背景权利与话语实践
  (二)借口:作为一种话语实践技术
  (三)改革行动的意义域
第三章 魂灵意识与观念秩序
 一、作为“魂灵”的素质教育
 二、大概念诱惑
 三、“理论”角色与意识形态
 四、一场争论:在真与假之外
  (一)只是观点之争?
  (二)弦外之“因”
  (三)争沦的继续
  (四)延展事实:隐蔽语本的作用
 五、批评的可能空间
  (一)声音与立场
  (二)说法与秩序
  (三)在矛盾中生存
  (四)为教育立言:何以可能?
第四章 合法化表达
 一、表达的坛场
  (一)会议:“共识”的达成
  (二)培训:仪式化改革与资本形成
  (三)出版物:“人物”的生产
 二、表达的视界
  (一)东西比较:他者想像
  (二)新旧划界:破与立
  (三)关键词的生产:“标准”的新说法
 三、表达的立场
  (一)上与下:不同的力量
  (二)快与慢:不同的声音
  (三)城与乡:不同的设计
 四、合法化的延伸
第五章 改革行动的组织化
 一、常设机构:“课程中心”的创建
  (一)角色模糊与改革行动
  (二)从附属性组织到公益性组织
  (三)组织空间的拓展
 二、临时性组织:项目组及其网络
  (一)案例:一个网站的筹划
  (二)国家、市场与知识生产
 三、改革行动的组织化动员
  (一)行动者·国家·社会
  (二)组织化动员:从“命令”到“参与”
  (三)改革行动的多元参与
第六章 讨论:“旁观者”知识学与“参与者”知识学
 一、“旁观者”与知识社会学的传统
  (一)别处的生存
  (二)漂浮的立场
  (三)绝望的话语
 二、“旁观”与“参与”:社会变迁中的视角选择
 三、行动参与:作为一个分析框架的提出
  (一)共用的行动空间
  (二)参与行动的逻辑:相容与排斥
  (三)行动的意义域
 四、“参与者”知识学与当下中国的教育知识变革
  (一)叙拉古的诱惑与尴尬
  (二)参与者知识学与理论建构
  (三)教育改革与教育社会学的使命
参考文献
后记

淘书团小贴士

1、全场包快递,快递不可达区域使用邮政小包,需自付邮费(港澳台、新疆西藏运费政策>>

2、淘书团订单限30分钟内支付,逾时将被取消。

团购畅销榜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