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哲学卷”7册,著名哲学家方克立、黄枬森、邢贲思主编,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对新中国建立前至当代各时期的论争话题进行发掘、遴选和梳理,诸如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科学与玄学的论战、 胡风文艺思想批判……介绍观点全面准确,叙述过程简明扼要,评论评价公正公允,引领读者对一百年来各种重要论辩资料进行重新审视,从而获得新的启示。定价227元,现团购价62元包邮!
★ 16开平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是一套熔资料性、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炉的大型系列书籍
★ 书系的作者们以严谨的治学精神、科学的论述方法及酣畅流利的文笔,努力坚持“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有述有评,述评结合”的原则,力求做到反映历史客观真实
★ 哲学卷涵盖了百年来中国哲学领域中所有主要的研究和论争的话题
★ 7册包括:《三大思潮鼎立格局的形成:五四后期的思想文化论战》《建国初期对唯心主义的四次批判》《建国初期唯物史观的论辩》《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论辩》《新时期人与文化的反思》《新时期中西哲学大论辩》《当代社会发展的哲学研究与论辩》,缺少《从制度变迁到思想革命:辛亥革命前后的哲学论辩》《多元理性的碰撞与选择:20世纪三四十年代哲学论辩》《十年建设时期哲学若干学科建设的论辩》《十年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探索与争鸣》《“文化大革命”时期哲学的曲折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视野》
哲学卷是《20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中论题*多、字数*多、册数*多的“重头”。它的体例结构与史学、文学卷有差异。它完全是按照年代顺序选取内容。其中,方克立先生主编新中国建立前的3册,黄枬森先生主编建国后到“文革”结束的5册,邢贲思先生主编新时期的5册。哲学卷的每本书都在同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下展开几个论题。
哲学卷的13册,几乎涵盖了百年来中国哲学领域中所有主要的研究和论争的话题。它像一部中国百年哲学论辩史,按历史发展的顺序,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对每个时期的话题进行了发掘、遴选和梳理,并站在当代的思想高度对它们重新审视,或重新评价。哲学卷的材料浩繁、历史线索复杂,阅读它们,犹如进入十分生动具体的角度各异的百年思想画廊。
这首先是由于哲学卷中有大量曾经震动一时、影响广泛或者十分敏感的话题。这些话题曾经将千千万万人卷入思想的或政治运动的旋涡之中。而对这些话题评述的开禁也是近些年才逐步出现的。对于这些话题,不管是历史已经有结论,还是新时期以来才重新开始认识、评价的;也不管是学术界已经有了倾向性的评价,还是至今仍聚讼纷纭的,要真正从论辩的角度来评析它,都是十分的不容易。这需要作者站在当代的思想理论和党的政策的高度,对当时的历史语境以及权力话语与学术的关系有全面的了解,同时,对论题的发展过程和结果也要有十分深刻、细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并在融会贯通中形成自己的叙述结构;也就是说,作为一种专著,它要求作者个人有相当的思想理论水平、并掌握了相当多的资料。就我所知,许多作者因此深感到了写作的困难。
其次,这种评述与研究有许多新的亮点。一是对旧话题的研究更加深入,比较客观地多方位地重现了百年来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各种学术观点,并给予了比较公允的实事求是的评价;也比较客观地评述了新中国建立后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思想政治路线逐步“左”倾乃至极“左”的过程,给后人留下了独特的多视角审视、评述今人和前辈思想、立场、观点的文本。二是有许多开创性的哲学视阈出现,一些话题涉及当今理论*前沿的观点,十分贴近现实的政治生活,许多思辨闪动着哲学思维特质的光芒,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生长点。这种特点表现在新时期的五册书中尤其突出。哲学卷正是用丰富翔实的材料展示了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撞击、融合、开新的过程,清楚地显示了百年来中国在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上的曲折而巨大的进步,可以十分具体地感觉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百年来传播、曲折发展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分册简介
《三大思潮鼎立格局的形成:五四后期的思想文化论战》具体包括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马克思主义反对无政府主义的论战;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等。
《建国初期对唯心主义的四次批判》具体包括了:中国建国初期哲学领域中唯心主义的主要研究和论争话题,内容有电影《武训传》、胡适思想批判、梁漱溟文化保守主义批判、胡风文艺思想批判等。相信《建国初期对唯心主义的四次批判》对研究中国近代哲学的人有一定的帮助。
《建国初期唯物史观的论辩》具体包括了:围绕生产力“二重性”——平心十论“生产力性质”的争议、评析党的八大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的概括等方面的内容。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论辩》具体包括了:关于实践检验真理标准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争论、唯物辩证法问题、实践唯物主义讨论、哲学的时代性与当代发展形态等方面的内容。
《新时期人与文化的反思》具体包括了:关于人道主义的论争、我国文化讨论兴起的原因及发展过程等方面的内容。
《新时期中西哲学大论辩》具体包括了:20世纪历史人物研究论辩述略、人物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探讨、中国古代人物研究中的论辩、中国近代人物研究中的论辩、中国现代人物研究中的论辩五部分。
《当代社会发展的哲学研究与论辩》具体包括了: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孔子思想评议、老子哲学评价、儒学宗教说、现代新儒家评价、道家主干说、天人关系论、德国古典哲学的论争、尼采哲学的论争等方面的内容。
《三大思潮鼎立格局的形成:五四后期的思想文化论战》
作者:徐素华、贾洪莲、黄玉顺、邓杰等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807421450
出版时间:2008/6/1
开本:32开
页数:465
定价:32.5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一 论战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中崭露头角
二 论战的基本过程
(一)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公开挑起论战
(二)蓝公武首先发表文章批驳胡适
(三)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批驳胡适
(四)胡适的答辩——《三论问题与主义》《四论问题与主义》
(五)论战的余波
三 论战的实质和影响
(一)论战的实质
(二)论战的社会影响
第二章 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
一 论战的起因
(一)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后“中国向何处去”的主题的继续
(二)各种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社会的交锋
二 论战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资本主义还是实行社会主义是论争的焦点
(二)是否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是论战最突出的理论问题
三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派的批判
(一)关于走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关于如何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人
(三)关于在中国建立工人阶级的政党和革命组织的问题
四 论战的意义和影响
(一)西方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民本主义思想的最初认同和结合
(二)社会主义思想通过民众的社会文化心理展开了对封建思想、资本主义思想的全面批
判
(三)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五 对论战的再研究
(一)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提出了如何实现中国固有文化传统现代转型的问题
(二)“社会正义”是当时论战中提出但不曾深入下去的问题
(三)如何选择实现社会理想的道路是论战中主要的分歧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反对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一 论战缘起的背景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与无政府主义斗争的继续
(二)互助论在无政府主义思想产生影响中的作用
(三)当时中国政治思想界直面的主题与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流行
二 无政府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挑战
(一)黄凌霜、区声白等无政府主义者的挑战
(二)各地无政府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挑战
三 马克思主义者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
(一)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学说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
(二)民主集中制原则下的自由才是维护社会秩序正常有序的前提
(三)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是符合中国国情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容的正确选择
四 论战的意义和影响
(一)论战的影响
(二)论战的功过
第四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
一 科玄论战的过程
(一)论战的缘起与爆发
(二)论战的展开与深入
(三)论战的转折与结局
二 科学派评析
(一)科学派的哲学观
(二)科学派的科学观
(三)科学派批判
三 玄学派评析
(一)玄学派的科学观
(二)玄学派的哲学观
(三)玄学派批判
四 唯物史观派评析
(一)唯物史观派的立场
(二)唯物史观派的语境
(三)唯物史观派批判
五 关于“玄学”的几点思考
(一)“玄学”与“形而上学”
(二)“玄学”与“哲学”
(三)“玄学”与“科学”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与国家主义的论战
第六章 五四前夕反对尊孔复古的论战喝斗争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反对戴季陶主义的斗争
第八章 毛泽东、周恩来等反对陈独秀右倾主义的斗争
第九章 近代中国的非基督思潮与反教运动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编辑后记
《哲学卷-建国初期对唯心主义的四次批判》
作者:胡海涛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807420668
出版时间:2006/12/1
开本:32开
页数:388页
定价:27.9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电影《武训传》
一、概况与背景
(一)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与发展
(二)建国初期文艺界的组织建设与整治
(三)建国初期电影《武训传》批判的基本情况
二、电影《武训传》公映后引起的学术争鸣
(一)武训精神“值得赞扬”
(二)武训“不足为训”
(三)毛泽东的干预
三、对电影《武训传》的全盘否定
(一)武训精神“永远不值得表扬”
(二)《武训历史调查记》对武训所下的政治结论
(三)周扬对这场批判运动所作的理论概括
四、影响与评价
(一)电影《武训传》批判的影响
(二)新时期关于电影《武训传》批判的研究情况
(三)关于学术问题政治化的几点教训
第二章 胡适思想批判
一、概况与背景
(一)建国初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思想批判运动
(二)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
(三)中国共产党人批判胡适思想前史
(四)对俞平伯红学思想的批判
二、对胡适实用主义哲学的全面批判
(一)关于胡适实用主义哲学的思想来源与性质
(二)对实用主义认识论及真理观的批判
(三)对实用主义方法论的批判
(四)对实用主义历史观的批判
三、影响与评价
(一)建国初期对胡适思想批判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对胡适思想的重新评价
(三)20世纪90年代以后胡适思想研究的情况
(四)目前胡适思想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梁漱溟文化保守主义批判
一、概况与背景
(一)建国初期对“封建地主阶级”唯心主义的批判
(二)梁漱溟的文化哲学与乡村建设运
(三)梁漱溟因质疑“总路线”而与毛泽东发生冲突
二、梁漱溟文化哲学批判
(一)对梁漱溟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批判
(二)对梁漱溟直觉主义认识论的批判
(三)对梁漱溟唯心史观的批判
三、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批判
(一)对梁漱溟“封建复古主义”思想的批判
(二)对梁漱溟“村治”理论的批判
(三)对梁漱溟“伦理本位”论的批判
(四)对梁漱溟中国革命“从外引发”论的批判
(五)对梁漱溟“国情特殊”论的批判
四、梁漱溟宗教与教育思想批判
(一)对梁漱溟宗教思想的批判
(二)对梁漱溟教育思想的批判
五、影响与评价
(一)梁漱溟思想批判运动的余波
(二)新时期对梁漱溟学术思想的研究
第四章 胡风文艺思想批判
一、概况与背景
(一)从胡风文艺思想批判到“胡风反革命集团案”
(二)革命文艺理论界内部由来已久的分歧
(三)建国前夕对胡风的批判以及胡风的反批判
二、建国初期对胡风的第一阶段批判
(一)舒芜的自我反省与批判
(二)胡风受命检讨“小集团”问题
(三)建国后首次对胡风的公开批判
(四)胡风的自我辩护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全面批判
(一)周扬:《我们必须战斗》
(二)对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的批判
(三)对胡风“革命现实主义”的批判
(四)胡风的“自我批判”
四、影响与评价
(一)因思想而获罪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案”
(二)胡风文艺思想批判的教训及影响
(三)新时期胡风文艺思想研究的概况
(四)关于“胡风事件”的两个问题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编辑后记
《哲学卷-建国初期唯物史观的论辨》
作者:谢龙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807420651
出版时间:2006/12/1
开本:32开
页数:502页
定价:34.5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关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问题的讨论
一、概况与背景
(一)讨论的主题与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二)不法资本家的猖狂进攻与“三反”、“五反”运动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政策
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问题的讨论。
(一)毛泽东对否定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观点的批评
(二)杨耳论资产阶级的“思想改造”并和章乃器商榷
(三)艾思奇就资产阶级思想性质问题的自我批评
(四)冯定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三、过渡时期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矛盾性质的争议
(一)《大公报》将“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矛盾性质”的讨论概括为三种意见
(二)以关锋为代表的“矛盾非对抗”观点
(三)以冯定为代表的“对抗性矛盾”观点
(四)以李学昆等三人为代表的“矛盾两重性”观点
四、影响与评价
(一)理论界对教条主义的检讨
(二)“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理论成果
第二章 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问题的讨论
一、概况和背景
(一)杨献珍和艾思奇的分歧及延续十年的争论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与党的八大对其“总结”
(四)关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斯大林公式与苏共二十大后苏联理论界的讨论
二、过渡时期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特质的争议
(一)单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论
(二)综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论
(三)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论
(四)两阶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论
三、如何规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概念的讨论
(一)对“经济基础等同于生产关系”公式的质疑
(二)对“上层建筑限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公式的质疑
(三)恪守“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与“上层建筑限于和经济基础直接相联的意识形态”
四、影响与评价
(一)评析围绕主题的几种争论意见
(二)“综合基础论”遭政治批判及其教训
(三)重评“综合基础论”及其对拨乱反正的意义
第三章 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的讨论
一、概况与背景
(一)以生产力的发展动力问题为主线,持续十一年的讨论
(二)农业合作化中的分歧与“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三)党的八大对我国国内主要矛盾和当前主要任务的规定
(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论述
二、生产力构成要素和生产力发展动力问题的讨论
(一)关于生产力构成要素的不同意见
(二)生产力发展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内部矛盾”
(三)生产力发展动力在于“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四)生产力发展动力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与“生产关系走在生产力前面”的争议
(一)“生产关系走在生产力前面”违背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二)“生产关系走在生产力前面”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三)“生产关系走在生产力前面”反映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不适合方面
四、围绕生产力“二重性”——平心十论“生产力性质”的争议
(一)关于生产力的“二重性”——物质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
(二)关于从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的统一掌握生产力性质
(三)关于生产力“自己增殖、自己更新”及其内在原因
(四)关于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影响与评价
(一)评析党的八大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的概括
(二)重视生产力问题的研究并对平心的生产力性质理论的评伤
(三)结合生产力的基本理论反思党内关于农业合作化的争论
第四章 关于“百家争鸣”问题的讨论
一、概况与背景
(一)整个知识界关注并共同参与的哲学论辩
(二)向科学进军的两项战略部署: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制定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
(三)发展科学和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国家政治生活主题
二、马克思主义指导和“百家争鸣”关系问题的讨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百家争鸣”的统一
(二)独立思考和反对教条主义
三、人民内部给予宣传唯心主义自由问题的讨论
(一)唯心主义宣传自由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丰富发展
(二)“开放唯心主义”与知识分子思想解放
四、影响与评价
(一)摆脱教条主义束缚的“中国哲学史”学术论辩
(二)双百方针被扭曲与哲学学术研究在艰难中发展
(三)双百方针法制化与“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
结语 “百家争鸣”启动的哲学学术论辩高潮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论辩:哲学卷》
作者:贺金瑞 等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807421948
出版时间:2007/5/1
开本:32开
页数:420 页
定价:30.0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关于实践检验真理标准问题
一、真理标准讨论的背景和准备
(一)真理标准讨论的历史背景
(二)真理标准讨论的准备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理论论争
(一)什么是实践标准
(二)实践标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三)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三、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
(一)实践标准与理论指导
(二)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四、实践标准与价值标准统一
(一)实践标准与实践权威
(二)关于三个“标准”的统一
第二章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
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争论
(一)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争论
(二)哲学基本问题与本体论和认识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
(一)物质范畴
(二)物质观
(三)时空观
三、意识论
(一)意识的产生
(二)意识的本质
(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第三章 关于唯物辩证法问题
一、矛盾范畴及其基本属性
(一)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二)矛盾的主次方面及其转化
(三)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四)关于“一分为二”与“一分为多”
(五)关于矛盾范畴
(六)矛盾学说的主体性
二、关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
(一)辩证法的规律有几个
(二)质量互变规律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
第四章 关于主客体研究
第五章 关于实践唯物主义讨论
第十章 哲学的时代性与当代发展形态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后记
《新时期人与文化的反思》
作者:黎德化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7807420685
出版时间:2006/12/1
开本:32开
页数:397
定价:28.8
目录:
绪论
上篇 人的发现与震撼
第一章 我国人道主义、异化和人性问题讨论的兴起、阶段及大致过程
一、讨论兴起的国际背景
二、人道主义、异化与人性问题的讨论在我国兴起的原因
三、我国人道主义、异化和人性问题讨论的发展阶段
四、我国人道主义、异化和人性问题讨论发展的大致过程
附录:《人性和阶级性的对立统一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第二章 关于人道主义的论争
一、什么是人遭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
三、社会主义与人道主义
第三章 关于异化问题的论争
一、什么是异化
二、异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三、社会主义与异化的关系
四、异化理论的意义
第四章 人与人性
一、人有人性吗?
二、关于人学的讨论
附录:《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王若水
中篇 文化热在神州
第五章 我国文化讨论兴起的原因及发展过程
一、文化讨论兴起的原因
二、文化讨论发展的大致过程
三、关于文化概念和性质的争论综述
第六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
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
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四、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五、关于文化的传统与反传统
六、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 “中体西用”与“西体中用”
一、关于历史上的“中体西用”说
二、关于海外华裔学者的“中体西用”主张
三、关于“西体中用”论
四、“体”“用”范畴的价值评估
五、关于中西文化的比较
(一)关于中西文化比较的实质
(二)中西文化的异同
(三)如何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
第八章 儒、释、道与传统文化
一、关于儒学与传统文化
二、关于新儒家的争论
三、佛学与传统文化
四、道家与传统文化
第九章 人文精神问题讨论
一、什么是人文精神
二、中国有没有人文精神的传统
三、如何评价当前的人文状况
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关系
五、关于人文精神的建构
附录:盛洪《什么是文明》
下篇 美学理论风云
第十章 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历史步伐
一、美学热在我国80年代重新兴起的原因
二、美学讨论的发展阶段
三、80年代以来美学研究综述
第十一章 美的对象、本质和来源
一、关于美的对象
二、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论
三、关于美的本源
第十二章 自然人化与美的关系问题
一、关于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的整体评价
二、关于“人化自然”能否作为美的主体的问题
三、关于美感与美的关系问题
四、关于美的规律问题
五、关于异化劳动与美的问题
第十三章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
一、实践美学的基本含义
(一)人的本质与实践的关系
(二)“自然的人化”与关的本质
二、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批判
三、后实践美学与实践美学的关系
第十四章 美学其他问题的争论
一、美与自由问题
二、积淀问题
三、艺术本质问题
四、美感问题
五、审美教育问题
附录2:《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编辑后记
《哲学卷-新时期中西哲学大论辩》
作者:韩震 主编,李祥俊、吴玉军 副主编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807420699
出版时间:2006/12/1
开本:32开
页数:639页
定价:42.5
目录:
绪论 以符合哲学的方式研究哲学
上篇 中国哲学史研究论辩
第一章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批判与反思
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
三、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
四、如何评价唯心主义
五、哲学的党性原则与阶级分析法的关系
六、小结
第二章 孔子思想评议
第三章 老子哲学评价
第四章 儒学宗教说
第五章 现代新儒家评价
第六章 道家主干说
第七章 天人关系论
第八章 儒学价值观与东亚经济
第九章 仇必和而解与和合学
第十章 出土简帛与重写中国哲学史
下篇 西方哲学研究论辩
第十一章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第十二章 关于德国古典哲学的论争
第十三章 关于尼采哲学的论争
第十四章 关于实用主义哲学的论争
第十五章 关于分析哲学的论争
第十六章 关于现象学的论争
第十七章 关于解释学的论争
第十八章 关于精神分析学的论争
第十九章 关于存在主义哲学的论争
第二十章 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争
第二十一章 关于西方历史哲学的论争
第二十二章 关于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论争
第二十三章 关于西方政治哲学的论争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编辑后记
《当代社会发展的哲学研究与论辩》
作者:杨信礼 等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807422020
出版时间:2007/10/1
开本:32开
页数:438 页
定价:30.8
目录:
第一章 关于发展哲学的科学定位与体系建构问题的讨论
第二章 光与交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的讨论
第三章 光与社会发展动力恩悌的讨论
第四章 关于社会发展的目标追求和评价尺度问题的讨论
第五章 光与社会发展规律问题的讨论
第六章 关于指甲论问题的讨论
第七章 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问题的讨论
第八章 关于公平与效率问题的讨论
第九章 光与现代化问题的讨论
第十章 关于全球化问题的讨论
第十一章 光与亚洲价值观与亚洲发展模式问题的讨论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