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组
中图网>淘书团>艺术>团购详情

淘书团

寺上美术馆出品!《清晰的地平线:1978年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2册,美术批评家何桂彦主编,收录50余位艺术家作品,大量相关批评与理论文章,梳理中国当代雕塑30多年来的基本面貌与发展格局。

本套书由艺术史学者易英、艺术批评家殷双喜作序,全书共分两册,上册是同名展览的图文结集,大16开布面精装,展览以1978年作为起点,展出了隋建国、傅中望、UNMASK等多位艺术家的作品;下册为文集,收录1978年以来与当代雕塑相关的批评与理论文章,为雕塑工作者研究与借鉴提供参考。

×

团购价¥98.0 ¥580.0 折扣1.7
已售64
缺货登记

返回淘书团>>

推荐理由

上册16开布面精装,铜版纸全彩,中英对照;下册16开平装。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清晰的地平线:1978年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展览,由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博士何桂彦策划,艺术史学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易英与艺术批评家与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任学术主持
展览从三个主题勾勒中国当代雕塑艺术30年基本发展线索和轨迹,而在每个主题中针对性选择代表性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
艺术家包括包炮、何力平、黄雅莉、刘焕章、田世信、王克平、吴少湘、余志强、朱祖德、陈克、陈文令、傅中望、姜杰、焦兴涛、刘建华、李秀勤、梁硕、李占洋、隋建国、史金淞、向京、Unmask、张大力等

书友说
  • *** 2022/6/6 13:20:56
    书的品相很好比较厚重
  • ztw*** 2021/11/4 23:33:53
    非常非常非常不错
  • 169*** 2020/11/11 20:29:50
    按照年份编辑的各种关于雕塑的文章,纸质也很好,内容也很详尽。
查看下一条 >>

访谈视频

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艺术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作为时代文化精神的表征,它不仅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社会发展、文化现代性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而且能在本土化与全球化的语境中,彰显当代中国文化积淀的丰厚的历史底蕴,以及秉承的多元、开放的发展姿态。事实上,当代雕塑和其他形态的艺术一道分享着共同的社会文化资源和思想解放的成果。

《清晰的地平线:1978年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展览将1978年作为起点,在于以线性的脉络为基础,勾勒、梳理、呈现中国当代雕塑三十多年来的基本面貌与发展格局。展览以十年为界,将三十年分为三个相应的历史时段,以“文化思想的反拨与艺术本体的回归”、“介入现实与观念革命”、“物、剧场、身体与雕塑边界的消逝”为题,邀请代表性的艺术家参加,共展出了包泡、隋建国、徐冰、傅中望、展望、梁硕等50余位在中外享有盛誉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百余件作品。同时,本次展览将以代表性的作品勾勒当代雕塑的发展脉络,力图呈现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艺术史情景,及其自身是如何在本体建构与文化介入的任务下,衍生、发展,并形成独特的艺术史谱系的。为了配合此次展览,还特编辑了当代雕塑批评文集,希望能为这个领域的研究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作者简介

何桂彦,美术学博士,现任教于四川美院美术学系教授。现任四川美院美术学系系主任、中国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策展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雕塑学会委员、重庆雕塑协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领域:当代艺术批评与艺术理论,艺术管理与展览策划、中国当代艺术思潮等。曾在国内学术期刊《艺术评论》、《文艺研究》、《美术研究》、《艺术当代》等发表批评文章 70 余篇,共 50 万字。曾出版个人著作与编著 13 本,如《形式主义批评的终结》、《清晰的地平线— 1978 年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社会风景:中国当代绘画中的 风景叙事》等。

2010年以来,曾策划数十个当代艺术展,如「清晰的地平线—1978 年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展」、「社会风景—当代艺术邀请展」、「当代雕塑的方位—2013 年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主题展策展人)、「日常之名—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日常话语与观念生成」、「神话、叙事、想像—当代艺术邀请展」、「社会剧场—第四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与时代同行—四川油画邀请展」等。

图片展示















本单详情

《清晰的地平线:1978年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上下册)》
作者:何桂彦 主编
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1042341
出版时间:2011-10
开本:16开
页数:945
定价:580.00

目录

上册

扩充的边界——易英

深化与拓展——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雕塑的若干反思   殷双喜

中国当代雕塑的形态边界与叙事逻辑  何桂彦

Ⅰ 文化思想的反拨与艺术本体的回归

转型的年代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当代雕塑——孙振华

包泡

何力平

黄雅莉

刘焕章

吴少湘

田世信

王克平

余志强

朱祖德


Ⅱ 介入现实与观念革命

90年代中国雕塑的创作状态——王林

陈克

陈文令

邓乐

傅中望

姜杰

焦兴涛

刘建华

李秀勤

梁硕

李占洋

隋建国

史金淞

向京

于凡

杨剑平

展望

朱成

张永见


Ⅲ 物、剧场、身体与雕塑边界的消逝

千禧的飞跃——黄笃

陈长伟 

曹晖

高峰

高磊

何翔宇

卢征远

毛同强

琴嘎

宋冬

UNMASK

吴小军

王思顺

徐冰

阎冰

郑国谷

金石

谭勋

尹秀珍

卓凡

赵光晖

邬建安

李洪波

张大力


Ⅳ 艺术家简历



下册

一  当代雕塑的语境

雕塑要为新时期的总任务服务、为城市建设服务——记北京雕塑家座谈会

谈艺札记——和小型雕塑展的作者们聊天所得  钱绍武

正确对待人体美术问题——关于在雕塑、绘画中表现人体问题的讨论

雕塑的主要出路在室外  潘鹤.

“赏心论”  钱绍武

由《什么是雕塑语言》所想到的  陈云岗

有感于当前的雕塑创作及发展  陈云岗

关于艺术构思问题——看第一次全国城雕展览会的学习笔记  钱绍武

雕刻随笔  包泡

迎接我国城市雕塑事业的黄金时代——在全国城市雕塑第二次规划会议上的讲话  贺敬之

聪颖、专心、诚实和意志——孙家钵的硬质雕塑  杜哲森.

再谈认识——第六届全国美展雕塑作品观后一夕谈  王朝闻

雕塑语言的隐寓与弹性  吴少湘

一件可观、可游、可听的西方现代“雕塑”  王小箭

苏联雕塑见闻  奚静之

万曼谈软雕塑  侯瀚如

雕塑——比中国画还要危机的现状  吴赣

雕塑的空间功能及类型  高名潞

形体·空间——兼谈当前的雕塑创作  余志强

透的意念与透雕  吴少湘

转折——形体的本质  孙锡麟

“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评述  孙振华

千年中国雕塑  栗宪庭

傅中望的榫卯结构  彭德

重要的转折——关于雕塑1994系列个人作品展  殷双喜

解构与建构的同―—关于隋建国等五人作品展  刘骁纯

体验“过程”的意义——论雕塑的第四维空间  焦兴涛

当代中国雕塑的创作状态  王林

观念性雕塑——物质化的观念  展望

中国当代雕塑的非雕塑化现象批判  陈云岗

城市雕塑宁缺毋滥  邵大箴.

观念性与波普化——199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  朱其

第二回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综述  孙振华

从边缘走进主流——当代软雕塑  施慧

雕塑中的新叙事语言与现代灵魂  何力平

现代雕塑的色彩  孟庆祝.


二  批评与艺术史书写

90年代中国雕塑分析  王林

开放的空间——20世纪90年代中国雕塑概述  殷双喜

边缘状态与文化关注——90年代以来的装置艺术与实验雕塑的创作与展览  殷双喜

观念雕塑与中国背景  孙振华

走向世俗社会——中国雕塑的当代转型  孙振华

90年代初中国雕塑的转型  高天民

雕塑何为  顾承峰

中国当代雕塑的生长环境  马钦忠.

重塑现实——关于雕塑创作中的当代性表达  冯博一

运动的张力  巫鸿

访隋建国并再论自然雕塑——对谈与注释  朱青生

走向毁灭的雕塑形式创新  何力平

共在、共享与非审美化——当代雕塑的眼界拓展与方法论转向  皮道坚

图像VS.雕塑  焦兴涛

“雕塑”:意识与劳作形态的当下可能  陈默

对符号化雕塑的批判  何桂彦

波普和艳俗雕塑在中国当代雕塑界的泛滥  何桂彦

惰性与激活——浅议中国当代雕塑的现状  唐尧

2009年中国当代艺术新动向——以隋建国的个展“运动的张力”为例  顾振清

雕塑语言的“异化”与“回归”  吴鸿

雕塑VS装置  盛葳

雕塑语言的当代转换  王春辰

不立不破

——找到进入自己的“通道”  刘礼宾

物一眼一心——“雕塑”的重申  鲁明军


三  当代雕塑与公共艺术

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公众性——“第二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学术策划报告  黄专

现代雕塑与公共性  易英

公共空间与集体经验  易英

为一座没有公共雕塑的城市而奋斗  杨小彦

物·场地·剧场·公共空间——从艺术本体的角度看及少主义对西方当代公共雕塑的影响  何桂彦


四  当代雕塑教育

面向新世纪的多元格局——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创作巡礼  易英

穿越时空——当代艺术中的中央美院雕塑系  殷双喜

从生发成长到枝繁叶茂—中国现代雕塑教育的一个缩影  郑朝

世纪风云回首看——“略论中国美院的雕塑教学”  孙振华

激情与创造——四川美院的雕塑创作与雕塑教育  焦兴涛

淘书团小贴士

1、全场包快递,快递不可达区域使用邮政小包,需自付邮费(港澳台、新疆西藏运费政策>>

2、淘书团订单限30分钟内支付,逾时将被取消。

读史明智

团购畅销榜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