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学案丛书”8册,河南大学教授李振宏主编,涵盖农民战争史、古史体系、中国早期现代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等史学领域较为活跃的学术话题,以问题为中心,设立学案,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梳理,并对以往的学术状况给予分析和评论,使读者在一本学案著作中,既能看到某一学术论题的学术是非的来龙去脉、发展线索、内在逻辑,又能看到作者对这些学术论争的现代评论,获得学术思想的启迪。定价321元,现团购价88元包邮!
★ 16开平装,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 主编李振宏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学月刊》主编,曾主编《元典文化丛书》、《国学新读本丛书》、《新中国学案丛书》等,在学术界有较为广泛的影响
★ 大问题,大手笔,大思路,揭示既往学术之理路,展现未来学术之趋势
★ 8册分别为:
臧知非《生存与抗争的诠释——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
王彦辉、薛洪波《古史体系的建构与重塑——古史分期与社会形态理论研究》
何晓明《世界眼光与本土特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
李振宏、刘克辉《民族历史与现代观念——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
郭世佑、邱巍《突破重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王学典、牛方玉《唯物史观与伦理史观的冲突——阶级观点问题研究》
王先明《走向社会的历史学——社会史理论问题研究》
周祥森《反映与建构——历史认识论问题研究》
“新中国学案丛书”是一套以问题为中心的学案丛书。丛书以问题设立学案,一个一个问题去梳理,是谓“新中国学案”之成立。总的来说,本丛书的基本性质,是一种专题学术史,或曰问题学术史。名曰“学案”,和传统学案体著作在体裁和治学旨趣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传统学案体史书在于研究不同学派的学术源流、内容及其对之进行学术评断;本丛书则以问题为中心,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梳理,并对以往的学术状况给予分析和评论,侧重于对以往学术状况的现代评论,使读者在一本学案著作中,既能看到某一学术论题的学术是非的来龙去脉、发展线索、内在逻辑,又能看到作者对这些学术论争的现代评论,获得学术思想的启迪。
丛书选择史学研究领域*为活跃的学术话题,作专题学术史的梳理与考察,对新中国史学进行系统总结。它继承传统学案体史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治史理念,又根据现代学术的实际情况,对传统学案体的写法进行变通和创新,既重视学术流变的爬梳和清理,又对学术状况和重大学术是非给予分析和评断。
丛书具有以下几大特点:一,把握新中国学术史基本特征,总结学术意识形态化的经验教训;二、将学术发展置于社会环境的发展之中进行探讨;三,探索学术史写法的多样性。
【分册要点】
臧知非《生存与抗争的诠释——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
★农民战争研究的历史进程与特点
★农民战争的性质
★农民政权的性质问题
★农民战争中的皇权主义
★农民战争与宗教的关系
★农民战争中的平均主义问题
★“让步政策”与“反攻倒算”问题
★农民战争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
王彦辉、薛洪波《古史体系的建构与重塑——古史分期与社会形态理论研究》
★新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缘起
★古史分期研究中的各家各派
★社会形态问题的理论反思
★中国社会形态问题特殊性研究
★古史分期与社会形态研究的理论总结
何晓明《世界眼光与本土特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
★“五朵金花”之一的灿烂开放
★解放思想,回归学术
★开放语境下的深入探索
李振宏、刘克辉《民族历史与现代观念——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
★民族定义研究
★汉民族形成问题研究
★历史上的“中国”诸问题
★民族关系主流问题研究
★民族战争与民族英雄问题研究
★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讨论
★60年民族关系史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郭世佑、邱巍《突破重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范式之争
★基石:洋务运动研究
★现代化视野下的改革与革命
★经济史研究的全面推进
王学典、牛方玉《唯物史观与伦理史观的冲突——阶级观点问题研究》
★中国化阶级观点的形成与发展
★“前十七年”历史主义阶级观点与非历史主义阶级观点的初步交锋
★“文革”后历史主义阶级观点与非历史主义阶级观点的正面冲突
王先明《走向社会的历史学——社会史理论问题研究》
★史学危机与“社会史”的兴起
★“复兴”的社会史:历史承继与时代创新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史研究
★唯物史观与社会史研究
★社会史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社会史体系构建问题--基于近代社会史的思考
★社会史学:学科的历史定位
★社会史的理论范畴——关于人、人口与社会结构
★社会历史动力问题再思考
★关于区域社会史——从区域化取向谈起
★跨学科走向与社会史的新拓展
周祥森《反映与建构——历史认识论问题研究》
★历史认识运动的个体-社会机制
★历史认识客体与“历史事实”的多重性
★历史认识运动形式的复杂性
★历史认识的本质属性
★历史认识真理标准三家十二说
李振宏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学月刊》主编,曾参与拍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从事史学理论、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化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出版《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居延汉简与汉代社会》《历史与思想》等著作。大学二年级即在著名学术刊物《文史哲》上发表论文。迄今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求是》、《民族研究》、《学术月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90 余篇。主编有《元典文化丛书》(30 种) 、《国学新读本丛书》(15 种) 、《新中国学案丛书》(10 种) 、《四库群经名言名典》等书,在学术界有较为广泛的影响。
《生存与抗争的诠释——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
作者:臧知非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0919913
出版时间:2010年3月
开本:16开
页数:322
定价:42元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农民战争研究的历史进程与特点
一、民国时期的农民战争研究
二、建国以来30年的农民战争研究
三、改革开放30年的农民战争研究
第二章 农民战争的性质
一、农民战争反封建政权不反封建制度
二、农民战争在封建社会上行阶段不反封建,在下行阶段反封建
三、农民战争自始至终都反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
四、农民战争的自发性与自觉性问题
五、结束语
第三章 农民政权的性质问题
一、农民起义只能建立封建性政权
二、农民起义不可能建立政权
三、农民起义可以建立短期的农民政权
四、农民政权的两重性问题
五、结束语
第四章 农民战争中的皇权主义
一、对皇权主义概念的理解
二、皇权主义的阶级根源和性质
三、中国农民起义是否具有皇权主义思想
四、结束语
第五章 农民战争与宗教的关系
一、农民战争中宗教的性质
二、宗教与农民战争的关系
三、宗教对农民战争所起的作用
四、关于“邪教”问题
五、结束语
第六章 农民战争中的平均主义问题
一、农民平均主义提出的时间
二、农民平均主义思想的内涵
三、农民平均主义的根源
四、农民平均主义的性质与作用
五、结束语
第七章 “让步政策”与“反攻倒算”问题
一、“反攻倒算”论
二、“让步政策”论
三、“让步政策”与“反攻倒算”兼而有之论
四、调整改良论
五、轻徭薄赋的实质和“让步政策”的历史作用
六、结束语
第八章 农民战争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
一、农民战争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农民战争是否阻碍了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
三、农民战争历史动力作用的体现
四、结束语
第九章 余论:农民战争史研究与当代中国史学
一、农民战争史研究理论溯源
二、农民战争史研究的政治特性
三、农民战争史研究的学术价值
四、农民战争史研究的未来
《古史体系的建构与重塑——古史分期与社会形态理论研究》
作者:王彦辉 薛洪波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0919883
出版时间:2010年3月
开本:16开
页数:269
定价:35元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新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缘起
第一节 新中国确立唯物史观主导地位的需要
第二节 建立新史学体系的要求
第三节 20世纪30年代社会史论战的理论遗产
第二章 古史分期研究中的各家各派
第一节 各家学说的基本观点
一、西周封建论
二、春秋封建说
三、战国封建论
四、秦统一封建说
五、西汉封建说
六、东汉封建说
七、魏晋封建论
八、东晋封建说和中唐封建说
第二节 古史分期的方法论评说
第三节 对新中国史学与政治关系的思考
第三章 社会形态问题的理论反思
第一节 “文革”后重提古史分期并陷入泥淖
一、历史学界的思想解放和拨乱反正
二、古史分期讨论的余续
(一)西周封建说
(二)战国封建说
(三)秦统一封建说
(四)魏晋封建说
三、寂静后的回想
(一)史学工作者在同当代世界历史科学的碰撞中陷入迷茫
(二)古史分期诸家说前辈已“浚发无余”,后学难以为继
(三)重新构建中国古代史体系渐成时代潮流
第二节 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规律性的辩论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
二、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问题
(一)五种社会形态不是马克思概括的历史发展模式
(二)五种社会形态是马克思阐述的历史发展学说
三、五种社会形态与人类社会普遍发展规律问题
(一)五种社会形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二)五种社会形态不能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四、三形态与五形态的论辩
第三节 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第四章 中国社会形态问题特殊性研究
第一节 中国有没有奴隶社会
一、质疑奴隶社会普遍论的前奏曲
二、奴隶社会是否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
(一)奴隶社会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
(二)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必经阶段
(三)对奴隶社会是否人类历史必经阶段的几点评说
三、中国有没有奴隶社会
(一)中国没有经过奴隶社会发展阶段
(二)中国古代经历过奴隶制社会发展阶段
第二节 封建译名与中国封建社会
一、“封建”、“封建主义”的译名问题
二、西语feudalism含义的演变及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与“feudalism”
(一)马克思的“feudalism”有严格地域限制
(二)马克思主义的“feudalism”具有普遍性意义
(三)对“feudalism”讨论的几点思考
四、中国有没有封建社会
(一)中国没有封建社会
(二)中国经历了封建社会形态
(三)对中国有无封建社会的一点认识
第三节 构建中国古史体系的初步尝试
一、重构中国古史体系诸家说
二、对重构中国古史体系的展望
第五章 古史分期与社会形态研究的理论总结
一、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古史分期问题讨论
二、如何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
三、如何看待新时期的社会形态理论研究
后记
《世界眼光与本土特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
作者:何晓明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0919937
出版时间:2010年3月
开本:16开
页数:261
定价:34元
目录
总序
导论
一、问题提出的历史前提和学术前提:唯物史观的传人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
二、20世纪30年代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三、两件大事
四、政治语境·思想范式·学术内核
上编 “五朵金花”之一的灿烂开放
一、“小人物”引发的大事端
二、从《红楼梦》到“资本主义萌芽”
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四、关键史料《织工对》辨析
五、众目聚焦在明、清
六、争鸣中的批判
中编 解放思想,回归学术
一、“萌芽”辩证
二、时段新说
三、关注农业
四、社会经济结构与形态的剖析
五、旧说新议
六、第一部通论性专著问世
七、思想者的独立之声
下编 开放语境下的深入探索
一、回顾与反思
二、新思路,新探索
三、另一只眼看“萌芽”
四、中国气派的“江南道路”
结语
一、世界眼光
二、本土特色
三、规律情结
四、方法论反思
五、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希望
《民族历史与现代观念——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
作者:李振宏 刘克辉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0919920
出版时间:2010年3月
开本:16开
页数:312
定价:40元
目录
总序
导论
第一章 民族定义研究
一、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二、60年代的“民族”译名讨论及其影响
三、80年代的民族定义讨论
四、90年代以来民族定义讨论的广泛展开
五、60年民族概念学术史的内在线索
第二章 汉民族形成问题研究
一、汉民族形成与斯大林理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讨论
二、新时期关于汉民族形成及其发展过程的讨论
三、关于汉民族的起源与族称问题
第三章 历史上的“中国”诸问题
一、历史上的“中国”
二、关于“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讨论
三、主体民族问题
四、如何看待同时并存的民族政权
五、历史上“中国”诸问题研究需要有新的发展
第四章 民族关系主流问题研究
一、平等相处、友好交往论
二、对立、冲突和不平等论
三、共同促进中国历史发展论
四、可备一说的其他观点
五、民族关系主流问题研究的学术反思
第五章 民族战争与民族英雄问题研究
一、五六十年代关于民族战争性质及评价标准问题讨论
二、新时期以来的民族战争问题研究
三、五六十年代的民族英雄问题讨论
四、新时期以来的民族英雄问题讨论
五、民族战争及民族英雄评价问题的几点思考
第六章 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
二、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联系与区别
三、何谓“民族问题”
第七章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讨论
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主要论点及由此引出的话题
二、关于“中华民族”概念的不同理解
三、中华民族的“自在实体”与“自觉实体”问题
四、对“多元”与“一体”关系的理解
五、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国家认同问题
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阶段问题
七、应该重视对中华民族的整体性研究
第八章 60年民族关系史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一、关于学术研究如何关注现实的问题
二、学术研究如何坚持理论指导的问题
三、学术研究应该重视学理性问题
四、民族关系史研究必须坚持历史主义原则
《突破重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作者:郭世佑 邱巍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0919944
出版时间:2010年3月
开本:16开
页数:279
定价:36元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导论
一、革命史观面面观
二、聚讼纷争为哪般
三、现代化理论的引入
(一)背景
(二)“资本主义化”的命题
(三)他山之石
(四)现代化理论之讨论
四、早期现代化研究概述
(一)现代化概念的广泛应用
(二)现代化专题史和通史的大量出现
(三)传统研究领域的重大转变
(四)众多新领域的开拓
第二章 范式之争
一、基本线索
(一)过程与观点
(二)分析与评判
二、革命史观与现代化的范式之争
(一)驳难
(二)小结
三、改革与革命之争
(一)从“救亡压倒启蒙”到“告别革命
(二)历史的辩证与学理的整合
第三章 基石:洋务运动研究
一、两个时段的争论
(一)1960年代
(二)1980年代
二、格局与走向
(一)1980年代
(二)1990年代以降
三、方向与个案
(一)洋务思想与洋务思潮
(二)洋务企业
(三)洋务人物
第四章 现代化视野下的改革与革命
一、戊戌变法研究
(一)定性
(二)考辨
(三)戊戌变法与现代化
二、清末新政研究
(一)从“骗局”到改革的定位
(二)现代化视野中的坐标认定
(三)专题研究与问题研究
三、辛亥革命研究
(一)革命史与事件史的路径之一
(二)革命史和事件史的路径之二
(三)现代化路径
第五章 经济史研究的全面推进
一、概述
(一)1950-1960年代
(二)1980年代
(三)1990年代至今
二、城市史研究
(一)研究主线
(二)城市近代化
(三)近代城市化
三、商会史研究
(一)概况
(二)现代化范式
(三)特点与局限
四、区域史研究
(一)区域经济结构的变迁
(二)经济生活与市场发展
(三)商人、钱会与区域经济变迁
(四)农业、手工业与近代乡村经济发展
(五)城乡经济关系
第六章 结语
《唯物史观与伦理史观的冲突——阶级观点问题研究》
作者:王学典 牛方玉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0919906
出版时间:2010年3月
开本:16开
页数:371
定价:48元
目录
总序
引论 马克思恩格斯阶级观点概述
一、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阶级观点的逻辑前提
二、唯物史观如何看待阶级统治
三、“阶级制度的存在是由分工引起的”
四、马克思恩格斯对“阶级剥削”与“阶级压迫”的看法
五、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看法
六、剥削者作为一个阶级也是进步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章 中国化阶级观点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战时背景与阶级斗争理论的政治实践
一、阶级斗争本身成为一种精神价值
二、阶级斗争理论在中国的最初传播者:无政府主义者
三、阶级斗争理论在中国的最初传播者:李大钊
四、阶级斗争理论在中国的最初传播者:陈独秀
五、阶级斗争理论在中国的最初传播者:毛泽东
第二节 阶级斗争史观与革命史学的内在结构
一、从政治主体性的建构到历史主体性的建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二、《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一种关于中国社会形态的规律性变迁的历史观念
三、《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一种“反剥削反压迫”的超越性价值理念
四、革命史学的内在结构
第二章 “前十七年”历史主义阶级观点与非历史主义阶级观点的初步交锋
第一节 两种阶级观点的起源与碰撞
一、非历史主义阶级观点的起源与革命史学典范的确立
二、毛泽东在民族主体层面的历史主义与阶级主体层面的非历史主义的内在冲突
三、华岗、沈志远对马克思恩格斯阶级观点的阐发及发生在蓝莎、叶逸民与艾思奇之间的争论
第二节 关于如何估计剥削阶级及其代表人物的历史作用的争议
一、争议产生的现实背景和线索
二、阶级性与民族性:到底要把民族英雄和帝王将相放在哪个平台上?
三、“让步政策”与“反攻倒算”:统治阶级是否起过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
四、“清官”与“贪官”:统治阶级中究竟有无可取的历史人物?
第三节 关于如何估计农民阶级属性和地位的争议
一、争议的缘起与线索
二、关于农民阶级的属性
三、“农民政权”的性质
四、与农民阶级有关的若干核心概念和命题的辩论
第四节 两种阶级观点的集中对立: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之争
一、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之争的缘起
二、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的各自内涵及相互关系
三、历史主义思潮的政治命运
第三章 “文革”后历史主义阶级观点与非历史主义阶级观点的正面冲突
第一节 历史发展动力问题讨论:“反抗动力论”质疑
一、围绕着阶级斗争唯一动力论展开的批评声浪
二、僵守革命记忆的阶级斗争唯一动力论
三、辩证的动力机制论:社会基本矛盾动力说和合力说
第二节 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讨论:非历史主义阶级观点最后堡垒的瓦解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命题的演变及其论争始末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命题不能成立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命题维护者的辩解
四、“历史创造者”命题的辩证性质及其世界观方法论意义
第三节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民族利益与阶级利益孰轻孰重
一、“三次革命高潮说”--阶级斗争线索论主流形式的形成
二、现代化范式与革命史范式的论辩
三、作为阶级斗争形式的革命与改良之争
结语从造反者到中华民族的代表者
后记
《走向社会的历史学——社会史理论问题研究》
作者:王先明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0919951
出版时间:2010年3月
开本:16开
页数:287
定价:37元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史学危机与“社会史”的兴起
第一节 史学危机与社会史的萌动
第二节 何谓社会史?——“热议”的焦点
一、社会史学科刍议
二、社会史理论研究的深化
第三节 反叛中的崛起:西方社会史研究的理论启示
第四节 社会史:“新意”之所在
第二章 “复兴”的社会史:历史承继与时代创新
第一节 “新史学”的呼唤与“社会史”的理念
第二节 “社会史”论战的理论聚焦
一、社会史论战的背景及概况
二、论战时期的社会史内容的演进
三、论战时期的社会史研究成果
第三节 新时期社会史的新关注
一、复兴与初步整合:1986-1994年
二、突破与深化:多元走向的社会史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史研究
第一节 理论影响:对话时代
第二节 马克思:新史学的大师
第三节 理论魅力: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第四节 对话与争论
第五节 从“市民社会史”谈起
第四章 唯物史观与社会史研究
第一节 “树木”与“森林”
第二节 理论的困惑:转向历史
第三节 双向互动中的提升
第五章 社会史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学科边际:相关学科关系的讨论
第三节 学科研究对象的讨论
第四节 关于“范式”说--非学科化定位问题
第六章 社会史体系构建问题--基于近代社会史的思考
第一节 体系构建:两个模式
第二节 社会学化问题
第三节 双向的学科整合
第七章 社会史学:学科的历史定位
第一节 定义的困境
第二节 社会史的时代特征
第三节 历史的定位
第八章 社会史的理论范畴--关于人、人口与社会结构
第一节 人口概念与社会结构
第二节 人类学、社会学中的社会结构
第三节 社会结构与西方社会史研究
第四节 新范畴与中国社会史研究
第九章 社会历史动力问题再思考
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解析
第二节 科技推动力的解说
第三节 劳动动力论的解说
第十章 关于区域社会史--从区域化取向谈起
第一节 区域史与近代史体系的重构
第二节 关于区域史与区域化取向问题
第三节 区域化取向与历史研究的误偏
第十一章 跨学科走向与社会史的新拓展
第一节 历史人类学与社会史
第二节 社会生态史与环境社会史
第三节 医疗(或医学)社会史
第四节 多元化趋向与史学本位
附录 当代国际史学的新朝向--20世纪下半叶的西方社会史概述
第一节 英国新社会史
一、英国新社会史思潮的兴起
二、研究理念:大众历史取向与整体史视野
第二节 法国年鉴史学
一、马克布洛赫与心态史、精神史
二、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史学思想
三、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国际学术地位
第三节 美国社会史研究
一、格奥尔格伊格尔斯的著作
二、格奥尔格伊格尔斯的史学特色
第四节 国际史学新潮流与德国“社会史”
一、社会史潮流
二、新文化史潮流
三、全球史潮流
《反映与建构——历史认识论问题研究》
作者:周祥森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0919968
出版时间:2010年3月
开本:16开
页数:389
定价:49元
目录
总序
导言
第一章 历史认识运动的个体-社会机制
一、历史认识主体问题之“发现”
二、历史认识主体范畴研究之“缘起”
三、历史认识主体概念内涵之界定
四、历史认识主体形式之划分
五、历史认识个体主体意识之结构
六、历史认识群体主体意识之“审查”
七、历史认识主体意识渗透之不可避免性
八、历史认识主体之属性
九、余论
第二章 历史认识客体与“历史事实”的多重性
一、历史认识客体有几重
二、历史认识客体属性及其影响
三、“历史事实”概念研究
四、余论
第三章 历史认识运动形式的复杂性
一、历史认识基本形式
二、历史认识层次
三、历史思维及其形式
四、余论
第四章 历史认识的本质属性
一、历史认识本质的相对性
二、历史认识性质的客观性
三、余论
第五章 历史认识真理标准三家十二说
一、历史认识的“可检验性”及其特点
二、历史认识真理标准与“检验”形式
三、余论
我与我的客体(代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