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说2部:《<黄帝内经>之经络结构》作者结合临床观察,参阅西方医学解剖学知识和大量解剖学图谱,按照经络理论奠基之作《灵枢·经脉》的描述,验证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络脉的解剖学结构,附大量手绘经络走行图,为经络研究者提供有益参考;《从树木到森林:经络实质研究述评》对各门各派的经络实质理论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对经络的解剖学结构、平衡调节、“经络不通则百病生”的机理以及新近发展起来的耳针、头针、足底按摩等治疗保健方法等进行了探讨和论述,解释了“经络的实质”。定价70元,现团购价22元包邮!
★ 32开、16开平装,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 《<黄帝内经>之经络结构》,作者任长春为从事多年临床工作的针灸医师,为读者解开上古文明,揭开经络真相
★ 《从树木到森林:经络实质研究述评》包括经络研究中的难题、经络研究现状与成果、经络是水通道、从森林到树木、经络实质、经络相关的其它论题六章
★ 两册可为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工作的医务工作者,在基础理论、诊疗技术、养生保健、调理亚健康等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黄帝内经之经络结构》
解开上古文明,揭开经络真相
作者结合临床观察,参阅西方医学解剖学知识和大量解剖学图谱,按照中国古人的思路,去验证经脉循行线上的解剖学结构。
本书按照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的描述,验证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解剖学结构。主要面向经络研究爱好者和热爱中国文化的读者朋友。
《从树木到森林:经络实质研究述评》
经络实质理论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了经络特性、经络功能、经络解剖学结构、经络分布、经络通道的内含物等方方面面,而不是某一种观念、某一种理论所能涵盖的。为此,本书在加入几种连接点理论后,设计了“经络实质网络图”,试图涵盖经络研究领域内有代表性的理论和观点,以求经络实质理论的逻辑性和整体性。
《黄帝内经之经络结构》
作者:任长春著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2391492
出版时间:2014/4/6
开本:16
页数:240
定价:50.0
目录:
引言
一、脉,是什么?
二、脉,是血管吗
三、脉,难道不是血管吗?
第一章 十二经脉
第一节 肺手太阴之脉
一、三焦的解剖学位置
二、经脉循行线上的血管分布
三、相关知识
四、十二经脉主病揭示发现经脉之迷
五、脉学解密:右手诊得肺脉
六、肺合皮毛
第二节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
一、心包的概念
二、下焦的位置与解剖学形态
三、经脉循行线上的血管分布
四、相关知识
五、经脉所主疾病
六、历络三焦一一三焦共享的血管网
七、手太阴与手厥阴的血流方向
八、脉诊解密左手诊得心脉
第三节 心手少阴之脉
一、经脉循行线上的血管分布
二、手少阴,十二经中最独特
三、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四、手三阴气血大数
第四节 大肠手阳明之脉
一、手三阳经脉血管属性
二、经脉循行线上的血管分布
三、阴阳经脉交接部位的解剖学结构
第五节 三焦手少阳之脉
一、经脉循行线上的血管分布
二、虢太子医案解读
第六节小肠手太阳之脉:经脉循行线上的血管分布
第七节 胃足阳明之脉
一、经脉循行线上的血管分布
二、阳明主肉
三、胃之大络,名日虚里
第八节 胆足少阳之脉
一、经脉循行线上的血管分布
二、是主骨所生病一一身体側面骨膜营养血管
第九节 膀胱足太阳之脉
一、经脉循行线上的血管分布
二、是主筋所生病——身体侧面骨膜养血管
三、太阳主卫、主表
第十节 脾足太阴之脉
一、经脉循行线上的血管分布
二、是动所生与右心功能不全表现对照
三、太阴脾病谁之过
四、脾如何为胃行津液
五、阴入阳支,兰(烂)藏者死
六、藏象本源——脾主肌肉,其荣在唇
七、脾主四肢肌肉与阳明主肉
第十一节 肝足厥阴之脉
一、经脉循行线上的血管分布
二、主病与门静脉高压症之关系
三、其藏在右,气生于左
四、藏象本源一一肝主筋
第十二节 肾足少阴之脉
一、经脉循行线上的血管分布
二、主症与肾功能衰竭对应关系
三、足三阴入阳支的对应关系
四、藏象本源一一肾主骨
五、胞络者,系于肾
六、肾与腰、耳的关系
第十三节 经脉循环
一、卫气的解剖学位置和结构
二、卫气之所行
三、一呼一吸,气行六寸
第二章 奇经八脉
第一节 督脉
一、经脉循行线上的血管分布
二、督脉主一身之阳,为诸阳之都纲
三、七次脉
第二节 任脉
一、经脉循行线上的血管分布
二、任脉主一身之阴,为阴脉之海
三、任脉与督脉、肺手太阴之脉的交接
第三节 冲脉
一、经脉循行线上的血管分布
二、冲任督——一源三歧
三、冲脉者,十二经脉之海
第四节 带脉及阳维脉
一、带脉
二、阳维脉
第五节 阴维脉
第六节 阳跷脉与阴跷脉
一、阴跷脉与阳跷脉的解剖学基础
二、《八脉经》中阴跷脉的位置和解剖学结构
三、中国古人是如何发现奇经八脉的
四、奇经八脉的独特功能
第三章 络脉
第一节十五络脉
一、手太阴之别:桡动脉掌浅支
二、手少阴之别:尺动脉腕上皮支
三、手心主之别:骨间前动脉腕背支上行支
四、足太阳之别:胫后动脉肌间隙皮动脉
五、足少阳之别:腓动脉肌间隔皮动脉
六、足阳明之别:腓浅动脉浅支・
七、手太阳之别:贵要静脉
八、手阳明之别:头静脉
九、手少阳之别:正中静脉
十、足太阴之別:足背静脉
十一、足少阴之別:小隐静脉
十二、足厥阴之别:腓浅动脉伴行静脉
十三、任脉之别:腹壁浅静脉
十四、督脉之别:阶段动脉后支
十五、脾之大络:胸背动脉第一穿支的伴行静脉
十六、络脉的特点
第二节 孙络、谿谷三百六十五穴会
一、孙络、谿谷的结构特点
二、现代医学的穿支
三、穴位的解剖学结构
四、大谷与谿谷
五、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
六、十二皮部
第三节 经络的附属结构
一、十二经别
二、十二经筋
三、十二经水
第四节 脉学溯源一上古时代的医学成就
一、“五脏之俞”与“一拔见病之应”
二、“吹窍定脑”与“死者复生”
三、穴位的演变
四、针的起源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从树木到森林:经络实质研究述评》
作者:唐甦 著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30784
出版时间:2013/2/1
开本:32
页数:133
定价:20.0
目录:
第一章 经络研究中遇到的难题
1.理解和认知的难点
2.研究对象的不一致
3.研究对象认知上的不同
4.经络研究的无组织状态
第二章 经络研究的现状和成果
1.神经生理学派一一神经传导论
2.生理生化学派体液循环论
3.生物物理学派一一生物场论
4.整体间隙学派一一筋膜结缔组织论
第三章 经络是水的通道
1.经络通道的解剖学结构
2.经络通道内组织液的五种流动形式
3.经络通道存在的意义
4.经络低流阻通道实质的实验验证
5.经络的结构学与流体动力学
第四章 从森林到树木
1.孔隙结构与脉管结构的形态学差异
2.孔隙结构与脉管结构的关系
3.“气血”的含义
4.再论能量之“气”的物理学含义
5.经络递质与经络功能
6.经络系统与神经系统
7.经络系统物理因子的平衡机理——盆水效应
8.经络实质网络图
9.经络实质网络图编制说明
第五章 经络实质
1.经络的功能
2.经络的结构(形态学)
3.经络的特性
第六章 与经络相关的其他论题
1.经络与大脑
2.循经感传与针刺的机制
3.经络与全息理论
4.经络与子午流注
5.经络、环境与其他
6.经络与气功
7经络与健康
8.关于经络“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机理探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