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泽东的一生中,孜孜不倦的读书用书活动,可谓与他终身相随。《话语桃花源:毛泽东庐山读书用典》精装,以独特的视角,研究介绍毛泽东在庐山读书、用典的史实,展示了相关的诗歌、书信、题词手迹以及图片100余幅,也呈现了一代巨子在庐山的真实形象。毛泽东在庐山用书的种类之多、保存之好、内容之厚重、史证之全面,在地方文献界是极为罕见的,这既是党史、军史、国史上的重要资料,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感召和深思。定价88元,现团购价25元包邮!
★ 16开精装,印质上佳,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 毛泽东在庐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演绎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史上一页页发人深省的重要篇章,也留下了大量利用图书文献的珍贵史迹
★ 本书作者徐效钢:陆军89师267团4连战士、一等革命伤残军人、全军英模代表、全国劳动模范、江西省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
★ 全书39万字,收入 相关手迹及图片100余幅,兼具可读性与文献参考价值
毛泽东的一生,有如一幅绚丽多彩的光辉画卷,而孜孜不倦的读书用书活动,则与他终身相随。他深邃的中国文化的修养、强烈的求知精神、渊博的学识,决定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所怀有的深厚感情。而这种感情,更是集中体现在他对庐山的眷恋之中。
早在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对庐山有所了解,对蒋介石在庐山的活动、言论则掌握得相当透彻。1927年大革命失败,毛泽东组织发动秋收起义,提出“匡庐一带不停留”的战略方向,寻找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从而为自己辉煌的文治武功奠基。在十年内战和第二次国共
合作中,毛泽东针对蒋介石在庐山的言行,作了大量的褒贬评论,极大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959年、1961年、1970年,毛泽东曾三上庐山,共居住135天。他在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演绎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上一页页发人深省、令人难忘的重要篇章,也在庐山留下了大量利用图书文献的珍贵史迹。
毛泽东在庐山主持中央会议的工作意图和思想认识,无论是纠正大跃进以来的错误、反对“共产风”的初衷,还是令人扼腕的失误,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读书、用书、用典这种形式表现和进行的,就是毛泽东庐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也多具书的气息,有着极为鲜明的特色和广泛影响;另一方面,他在庐山用书的种类之多、保存之好、内容之厚重、史证之全面,所留下的诗歌、书信、题词、手迹和照片之丰富,在地方文献界是极其罕见的,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更是绝无仅有。所有这些,既是党史、军史、国史上的重要资料,又有图书馆学、文献学的重大学术意义,更使庐山添色,灵境增辉,也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感召和深思。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研究介绍毛泽东在庐山读书用典的史实,展现了一代巨子在庐山的真实形象,同时还展示了毛泽东在庐山的诗歌、书信、题词手迹以及有关图片100余幅。
徐效钢:
陆军89师267团4连战士(1969-1976)
一等革命伤残军人(1971)
庐山图书馆工人、干部、副馆长、馆长(1976-1997)
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1987-1997)
全军英模代表(1987)
中共十三大代表(1987-1992)
全国劳动模范(1989)
中共十四大代表(1992-1997)
庐山管理局纪委书记(1996-1998)
江西省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1998-)
主要著作
《从藏书名山到旅游图书馆》人民日报(1986)
《毛泽东庐山读书用书写真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
《庐山典籍史》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
《声山学》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只缘集》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
《话语桃花源:毛泽东庐山读书用典》
作者:徐效钢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9262048
出版时间:2011年12月
开本:16开
页数:420
定价:88元
目录
前言
1959 桃花源里可耕田
1 一山飞時大江边
伟人与庐岳(照片)
2 匡庐一带不停留
毛泽东与秋收起义时期战友合影的题词(手迹)
3 问题是把公社看的太高了
毛泽东在庐山会址主持会议(照片)
4 我们提倡读书,使这些同志不要像热锅上的蚂蚁
《庐山会议讨论问题》(手迹)
5 冷眼向洋看世界
《七律・登庐山》(手迹)
《致胡乔木》(手迹)
6 我们一上庐山,为什么不可以
《庐山续志稿》(书影)
毛泽东在延安招待马歇尔(照片)
7 道出遇事为人的两难
“诗言志”(手迹)
《明忠愍杨椒山先生集》(书影)
8 邑有流亡愧俸钱
《韦苏州集・寄李儋元锡)(书影)
9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10 说尽心中无限事
毛泽东与秋收起义时期战友(照片)
《琵琶行》(手迹)
11 金木水火土分散了
12 国乱思良相,家贫思贤妻
《史记・魏世家》(书影)
13 不可开“神仙会”
《后汉书・志第二十二》“释慧远《庐山记略》”(书影)
14 不识庐山真面目
《题西林壁》(手迹)
15 彭德怀同志的意见书
毛泽东题《德怀同志的意见书》(书影)
16 跃进?这两个字不好写
《致水静》(手迹)
“跃进”(手迹)
17 吴稚晖形容孙科,一触即跳
18 河南人、河北人打破了“免于贫因的自由”
19 青偷红劫,明火执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