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民间文化2册:《隋唐道家与道教》以隋唐时期王玄览、唐玄宗、张志和等人物思想为线索,深刻、全面、系统地展现了隋唐道家与道教的历史风貌,精湛分析了道家、道教与儒家及佛教的互动过程;《道教唱道情与中国民间文化研究》开创性地以宗教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眼光研究民间“唱道情”文化,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理清了一千多年来道情在全国各地的传播历史。定价164元,现团购价39.9元包邮!
★ 16开平装,人民出版社出版
★ 《隋唐道家与道教》:论述了成玄英、李荣、王玄览、孟安排、司马承祯、唐玄宗、吴筠、张志和等人的思想或学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隋唐时期的思想概况
★《道教唱道情与中国民间文化研究》:道教学界、民间文艺学界的创新之作,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内容包含道情演唱与宋代鼓子词等的关系、道情乐器的特色与象征意义、北方的皮影戏曲道情和南方的诗赞体道情等具体问题
★ 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学术取向,大传统与小传统相结合的文化分析模式,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凸显出作者研究的显著特色
《隋唐道家与道教》
逮至隋唐,道家与道教气象为之一新,思想更加深邃,气势更为恢弘,然其要不出如下诸端:在本体论方面,他们提出了道与气、道体与心体等方面的论证;在认知论方面,他们结合修养实践,提出了道性与众生性、心斋与坐忘、体道与行道、穷理尽性、安静心王等方面的理论:在思想方法上,他们提出了道德相须、体用双举、三一为归、形神合一等的辩证;在社会政治生活方面,他们力图在现世中追寻超越的理想,强调治身与治国的一致性。
《隋唐道家与道教》正是以上述问题为纲要,以人物为线索,深刻、全面、系统地展现了隋唐道家与道教的历史风貌,同时,精湛地分析了道家、道教与儒家及佛教的互动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隋唐时期的思想概况。
【作者简介】
李大华,1956年生,深圳大学哲学系教授,深圳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道教文化研究》、《光明日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生命存在与境界超越》、《道教思想》、《李道纯学案》等著作。
李刚,1953年生,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宗教学评审组副组长,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出版《重玄之道开启众妙之门……道教哲学论稿》、《何以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一一道教哲学论稿之二》、《汉代道教哲学》、《劝善成仙一一道教生命伦理》等著作。
何建明,1965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道家思想的历史转折》、《佛法观念的近代调适》、《澳门佛教》、《近代中国佛教与基督宗教的相遇》、“人间佛教与现代港澳佛教》等著作。
《道教唱道情与中国民间文化研究》
本书开创性地以宗教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眼光研究民间“小传统”文化现象——唱道情,是道教学界、民间文艺学界的创新之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道情是中国曲艺品种的一个类别,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它作为中国民间俗信仰的一种文化形态,值得从宏观角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本书作者以文献解读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我国道情文化的起源及其传播历史,包含道情演唱与宋代鼓子词、元代散曲等的关系、清代道情深入民间社会与道教发展的大趋势、道情乐器的特色与象征意义、北方的皮影戏曲道情和南方的诗赞体道情等具体问题,对道教唱道情与民间文化的关系作了系统而全面的阐释,梳理了唱道情这种艺术形式的历史脉络,揭示出这种民间艺术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者通过道情发展的纵向历时性研究,理清了一千多年来道情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历史,通过道情传播形成地方特色唱道情的横向共时性研究,深入考察道情在全国各地的流播及地方化过程。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学术取向,大传统与小传统相结合的文化分析模式,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凸显出作者研究的显著特色。
【作者简介】
张泽洪,1955年生,四川三台人。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哲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带头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度遴选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学术著作有《文化传播与仪式象征——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与道教祭祀仪式比较研究》等17种,专著及撰稿著述共计27875字。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22篇,其中CSSCI核心刊物99篇,权wei刊物《世界宗教研究》、《民族研究》10篇。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壹等奖1次,三等奖3次。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
《隋唐道家与道教》
《道教唱道情与中国民间文化研究》
《隋唐道家与道教》
作者:李大华 李刚 何建明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93895
出版时间:2011年9月
开本:16开
页数:717
定价:110元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道家思想的兴盛与隋、唐初诸帝王的崇道政策
一、老庄学说的复兴
二、隋文帝与道教
三、隋炀帝与道教
四、唐高祖与道教
五、唐太宗与道教
六、武则天与道教
第二章 成玄英、李荣的重玄思想体系
一、论玄与又玄
二、论道
三、论有无
四、论动静
五、论本迹、体用
六、论三
七、论生命与心性
八、李荣的重玄思想
第三章 王玄览《玄珠录》的道体、心性学说
一、论“道体”
二、论“道物”
三、论“心性”
四、论“有无”
五、论“坐忘”
第四章 孟安排《道教义枢》以重玄为旨趣的道教哲学思想
一、道德
二、自然
三、有无
四、本迹与体用
第五章 司马承祯的道教哲学思想
一、生平与著述
二、《天隐子》与《坐忘论》关系考
三、《服气精义论》:早期服气论
四、《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中期道性论
五、《天隐子》序、跋与《坐忘论》:后期炼气成仙
坐忘得道思想
第六章 唐玄宗的道家思想
一、生平与著述
二、唐玄宗道家思想特点
三、“明道德生畜之源的重玄道体论”
四、“道性清静,修性反德的道性论”
五、“因学知道,行无行相的体道论”
六、《真经》之要“在乎理身理国的道治思想”
第七章 吴筠的道教哲学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二“道至无而生天地
三、“道德、天地、帝王,一也”
四、长生可贵、神仙可学
五、“积学修真,超形成仙”
第八章 张志和《玄真子外篇》的庄学思想
一、生平与著述
二“为物之宰日造化的本体论”
三、“至道非有无之殊的辩证法”
第九章 强思齐的道论
第十章 杜光庭道教哲学思想体系
第十一章 《无能子》、《化书》的自然论与社会批判思想
第十二章 罗隐的道家社会历史观
第十三章 隋唐重玄学说与内丹学说
第十四章 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两部道经
第十五章 道与释儒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道教唱道情与中国民间文化研究》
作者:张泽洪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00050
出版时间:2011年8月
开本:16开
页数:420
定价:54元
目录
导论
一、道情在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中的意义
二、道情研究状况的简略回顾
第一章 道情的起源及其传播
第一节 道情的起源及其时代背景
一、唐代的道曲、道调
二、宋代说唱艺术的繁荣
三、唐末五代佛道二教的“道情”诗词
第二节 法曲道情与法曲的关系
一、宋代文士曹勋的法曲道情
二、法曲的道家色彩
第三节 宋元明清道情的发展
一、《武林旧事》记载的唱道情
二、宋元时期道情的流行
三、明清时期道情演唱的民俗化
第四节 近代以来道情的传播及其演变
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唱道情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唱道情的时代特色
第二章 宋代鼓子词与道情
第一节 宋代的鼓子词
一、鼓子词的演奏特点
二、现存鼓子词及其词调
第二节 宋代鼓子词中所见的道家情怀
一、宋代鼓子词的道家意趣
二、张抡《道情鼓子词》的仙道色彩
第三节 赵令畴《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
一、赵令畴及其《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
二、关于鼓子词中张生的考辨
三、《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的影响
第三章 元明清时期散曲中的道情
第一节 元代散曲中的道情
一、元代散曲中的道家色彩
二、元代文士散曲中的道情
三、邓学可《自然集》的咏道情
四、全真宗师的唱道情
第二节 明代散曲中的道情
一、王九思、康海散曲中的道情
二、杨慎散曲中的道情
三、周宪王与道士的散曲道情
四、明无名氏散曲中的道情
第三节 清代散曲道情的余绪
一、清代文士的散曲道情
二、清代道士的散曲道情
第四章 元明清文艺作品中所见的唱道情
第一节 元代杂剧中道士的唱道情
一、吕洞宾、列御寇的唱道情
二、杂剧《竹叶舟》的本事
第二节 明代小说中道士的唱道情
一、唱道情道士的风魔道人形象
二、韩湘子道情的本事及其影响
第三节 明清小说弹词中道士的唱道情
一、《续金瓶梅》中的《庄子叹骷髅》道情
二、清文康《儿女英雄传》中的唱道情
三、《珍珠塔》道情反映的社会风气
第五章 明清时期道士与文士的道情创作
第一节 明代道士张三丰的道情
一、张三丰道情的内丹修炼主旨
二、张三丰《无根树道情》的思想意义
第二节 清代文士的道情创作
一、郑板桥道情的隐逸思想
二、徐大椿《洄溪道情》反映的清代社会
三、王夫之、归庄、金农的道情
第三节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的唱论
一、朱权的生平及其著述
二、朱权对道情艺术特色的理论分析
第六章 道情乐器的特色与象征意义
第一节 渔鼓简板的制作及其形制
一、宋代的“通同部”与拍板
二、渔鼓形制的象征意义
第二节 中国民间关于渔鼓简板的传说
一、渔鼓简板的形制
二、有关渔鼓道情的民间传说
第三节 唱道情的演唱方式及道家色彩
一、道情的演唱类型与引子
二、史籍道经中所见道士的渔鼓简板
三、唱道情中的八仙形象
第七章 中国北方的皮影戏曲道情
第一节 中国道情的地域分布
一、道情的地域分布及其名称
二、北方道情的民俗色彩
第二节 道情皮影戏的艺术特色
一、陇东皮影道情及道情艺人
二、陕西的道情皮影戏
三、皮影制作技术与皮影戏班的组成
第三节 山西道情的传播
一、山西的戏曲道情
二、晋北道情的特点
第四节 河南坠子与道情的关系
一、河南坠子产生的时代
二、河南坠子的演唱风格
三、马街书会的唱道情
第八章 中国南方的诗赞体道情
第一节 湖北、湖南、江西、广西的道情
一、湖北渔鼓道情的演唱
二、湖南道情的演唱
三、江西、广西道情的传播
第二节 江苏、浙江、福建的唱道情
一、江苏道情的传播
二、浙江道情的演唱
第三节 四川云南、贵州的竹琴
一、四川竹琴的演唱特点
二、四川竹琴泰斗贾树三
三、四川竹琴艺人黄云程
四、云南竹琴与贵州竹琴
结语
附录:张三丰道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