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读本”系列之二(24册),介绍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上五彩缤纷的宗教发展、学派思想、地理考古与文化交流概况,由各领域专家精心撰写,配有黑白插图,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带你多视角、全方位地了解我们的祖国走过怎样的历史道路,经历了何等辉煌与衰落的变迁,拥有哪些独特的文明,为人类文化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定价437.1元,现团购价99元包邮!
★ 16开平装,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
★ 本次团购包含24册,内容以宗教、地理、历史为主,分别为:《中国史前文化》《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墨子及其后学》《孔子与儒学》《老子与道家》《华夏文明的起源》《利玛窦与徐光启》《佛教与中国古代科技》《台湾传统文化溯源》《中国的佛教》《中国的道教》《中国的基督教》《中国的名山大川》《中国的名胜古迹》《中国的帝王陵》《中国的华侨·美洲》《中国的石刻与石窟》《中国的地方志》《中国重要考古发现》《中国方术史话》《中国民族史话》《中国思想史话》《中国著名的寺庙宫观与教堂》《敦煌的历史和文化》
★ 论题丰富,范围广博,寻觅千百年历史的文化积淀,荟萃华夏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成就
★ 内容精湛,亦庄亦谐,融知识性与通俗性于一体
相关链接:中国读本”系列之一(全16册)
《中国史前文化》
“史前”特指文明发生之前的全部人类历史,即文明史之前的历史。本书讲述了中国遥远的史前文化,史学家们过去只能依据传说与神话来考订洪荒时代的华夏远古史,随着近代田野考古学的传入,考古学家的艰难探索,华夏民族的远古历史与文化,变得不再模糊。
作者王仁湘,1950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工作数十年,先后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队、西藏队、甘青队、三峡队、云南队的工作,在边疆地区作过多次大范围考古调查,发掘了若干重要古代遗址。他关注发掘成果的文化解读,推动公众考古学的发展,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其他著作20余部,主要有《拉萨曲贡》、《临潼自家村》、《人之初——华疑远古文化寻踪》、《饮食与中国文化》、《饮食考古初集》等;主编有《中国史前饮食史》及大型考古学丛书《毕夏文明探秘》40种等等,后者获第11届中国图书奖。
《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从远古混沌时期开始直至清代,古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发展各具特色。西方贵族视若珍宝的丝绸,漂洋过海而来的宗教,还有那被称为China的瓷器,都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本书讲述了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状况。
作者何芳川(1939-2006),山东菏泽人,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东语系,一年后转入历史学系,1962年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被美国狄金森学院和香港城市大学聘为客座教授,2004年被日本樱美林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2年担任历史学系亚非拉史教研室主任,1992至1995年担任历史学系主任;1995至1997年担任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院长:1996至2002年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后任北京大学亚太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市史学会会长等职。治学专长在非洲史、亚洲史、环太平洋地区史等领域。出版《崛起的太平洋》、《澳门与葡萄牙大商帆》、《太平洋贸易网500年》(主编)、《非洲通史·古代卷》(主编)、《中外文明的交汇》等著作十余部,发表《古代东非城邦》、《“华夷秩序”论》、《世界历史上的大清帝国》等论文50多篇。
万明,1953年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明清史专业研究生,历史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明史研究室主任、徽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史和中外关系史研究,著有《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中葡早期关系史》、《明太祖本传》、《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等,发表《明代中葡两国的第一次正式交往》、《明代中英的第一次直接碰撞——来自中、英、葡三方的历史记述》、《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从西域到西洋——郑和远航与世界文明史的重大转折》等论文80余篇。
《墨子及其后学》
韩非子把儒墨并称为“世之显学”,人们也常把“孔墨”并提。在百家争鸣的时代,提倡“兼爱”“非攻”的墨家思想独树一帜。本书主要研究了墨家思想的理论、发展状况及在军事、政治、生产活动、人生等各方面的观念。
作者孙中原,1938生,河南郑州人,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61年中共中央高级党校逻辑研究生班毕业,1961—1964年师从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逻辑室汪奠基、沈有鼎,专攻诸子百家文献和中国逻辑史。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中国墨子学会副会长。专著有《中国逻辑学》、《诡辩与逻辑名篇赏析》、《中国逻辑研究》、《诸子百家的逻辑智慧》、《墨学通论》、《墨者的智慧》、《墨子及其后学》等。译著《现代逻辑学问题》、《逻辑学一知识的基础》、《东方合理思想》、《因明的谬误论》等。
《孔子与儒学》
本书主要讲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发展、特点及世界影响。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生活。儒家思想以其对人生、人性的深刻理解,在当今更具有世界意义。
作者阎韬,1937年生,辽宁风城人。南京大学教授,多年从事中困哲学史、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学报编辑部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参与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发展史》、《中华大典·哲学典》等书的编写工作;主编《诸子群书》;整理古籍《困知记》、《传习录》、《禅源诸诠集都序》等。
《老子与道家》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的首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其他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本书即对老子及其所著的《道德经》作出了系统的阐述。
作者李申,1946年生,河南孟津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1969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子物理系,1970年4月在抢救山林火灾时受重伤,立二等功。1981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硕士学位,198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导师均为任继愈先生。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儒教研究室主任。主要著作有《中国儒教史》(上下卷)、《中国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宗教论》(第一、二卷)、《敦煌坛经合校》、《易图考》、《隋唐三教哲学》等。
《华夏文明的起源》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所谓华夏,既非民族部落概念,又非宗族国家概念,也非朝代概念,而是一个民族概念。其所指乃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因此华夏文明就是华夏族的文明,亦即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本书探讨了华夏文明的起源、发展、形成等问题。
作者田昌五(1925-2001),河南郾城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先后在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86年调至山东大学任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述宏富,达数百万言,多集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
《利玛窦与徐光启》
以拓殖浪潮为背景、以传教为目的的利玛窦,第一次实质性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而存富国强兵并与西方争雄之心的徐光启,则是通过虚心向利玛窦向学而将西方科学、宗教、哲学引进传统文化急需补足的中国。这项工作具有较高的开创性及深远的影响。对于利玛窦的研究,中国史书向来褒贬不一,本书力图将利玛窦等传教士置于明末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予以考察和研究,着重研究利、徐二人的思想、观念,介绍这两位在中西文明交流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
作者孙尚扬,1965生,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基督教史、宗教社会学,著有《基督教与明末儒学》、《汤用彤》、《宗教社会学》、《184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合著)、《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基督教哲学在中国》(合著)、《<铎书>校注》(合校)等,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佛教与中国古代科技》
佛教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还带动了科技交流和发明创造,玄奘西行带回了天文历算的知识,孙思邈的《千金方》包含着印度医学理论,印度梵文促进了中国古代音韵学的产生,中国古代建筑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本书概述了佛教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关系。
作者薛克翘,1945年生,辽宁大连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亚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研究员、北京大学东方文化文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著作:专著《中国与南亚文化交流志》、《剪灯新话及其他》、《西洋记》、《中印文学比较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印度民问文学》等:译著(合译)《普列姆昌德传》、《檀香树》、《肮脏的裙裾》等;电影剧本(合著)有《玄奘》、《第五世达赖喇嘛》;七集电视专题片刮本《走近释迦牟尼》;主编《简明南亚百科全书》、《东方神话传说》、《东方趣事佳话集》。
《台湾传统文化溯源》
本书介绍了台湾传统文化的起源及发展状况。台湾文化既有原住民的“土著文化”特点,也有中国大陆“闽文化”、“岭南文化”、“中原文化”、“天越文化”、“荆楚文化”等的特征,还受到了相当程度“外来文化”的影响,吸收、融合了各种文化的许多有益成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是十分有显著特点的地域文化。
作者徐博东,1944年生,广东蕉岭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任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大学分校)台湾研究室主任、教授。主讲中国近代史、台湾史和当代台湾问题研究等课程。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曾主持完成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科规划面目《“台独”与民进党研究》等重点科研课题多项。著有《丘逢甲传》、《台湾爱国志士丘逢甲》、《台湾传统文化寻踪》、《台湾传统文化探源》等;主编《战后台湾政治事件概览》、《中华民国实录》、《中华民国知识词典》、《台湾富豪发迹史》等。
张明华,副研究馆员,1946年生,江西南城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先后在贵州省遵义县、河北省徕水县任中学教员,1979年调往北京市宣武区红旗夜大工作;1981年调入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参考部从事参考咨询.在图书馆工作期间,曾参与编纂《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国 哲学卷》和《北京图书馆馆史(1909一1949)》的修订工作,参与主持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资助项目《中国图书馆数据库》的建立和《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的编辑工作,任副主编。该丛书曾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中国图书奖”等多项重要奖项,除发行大陆简体字版及修订版外,还发行有台湾、香港繁体字版和日本国日文版等,在海内外颇具影响。
《中国的佛教》
一个“白马驮经”的传说,引来了印度佛教的东渐。此后,佛教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梁武帝“舍身为奴”、玄奘西行求法、慧能“菩提本非树”的“顿悟”……本书即讲述了中国佛教的发展、事迹和思想传播。
作者潘桂明,上海人,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佛教禅宗百问》、《中国禅宗思想历程》、《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宗派卷》、《智顗评传》、《中国居士佛教史》、《坛经全译》、《中国佛教思想史稿》(3卷)等。译有《我的释尊观》、《我的佛教观》(合译)。
《中国的道教》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的道教发展历史。
作者金正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曾游学、演讲于欧美、日本及香港多所国际著名大学和学术机构,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宗教、科学、金属资源考古诸科,自著、合著、编撰、参与编撰著作十四部,发表中英日文论文90篇。
《中国的基督教》
基督教是古代希腊哲学和希伯来宗教的混合产物,在历史上曾对西方文化产生过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本书主要讲述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史。
作者周燮藩,1945年生,浙江慈溪人。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78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1981年获哲学硕士学位,留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伊斯兰教史。任伊斯兰教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的名山大川》
名山大川,浸润着千万年古老文明的历史,回荡着人与自然的交响。它们以得天独厚的魅力成为人类精神情感的寄托。本书主要介绍了名山大川的由来、含义以及华夏大地上处处雄伟壮丽的北国名山。
作者谢凝高,1934年生,浙江温岭人。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人文地理专业,1964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任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同时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丰任、国家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著有《中国的名山》、《山水审美——人与自然交响曲》,主编《中国泰山》等。
《中国的名胜古迹》
三千年的文明史,在中国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留下了无数遗迹:先民草创的公社村落,群雄逐鹿的古战场,绵亘万里的长城,水利工程的奇迹,古都雄伟的宫观城垣,造型复杂的塔楼桥梁,古墓中瑰奇的艺术世界,石窟寺庙内精美的雕刻壁画,历代文化名人的故里旧居,富有诗情画意的古典园林……书描述了华夏大地上风采各异的名胜古迹,它们叠合着兴废盛衰的印记,凝聚着世世代代人民的智慧,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与人文宝库。
作者葛晓音,1946年生于上海,196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2年获北大中文系中古典文学硕士学位后留系任教,1989年任北大中文系教授。九十年代曾任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即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系教授。现为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代表作有《八代诗史》、《汉唐文学的嬗变》、《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等近二十种。
《中国的帝王陵》
帝王陵寝,包括帝王的陵墓及其附属建筑。中国自第一个王朝夏至最后一个王朝清历时3000余年,共有帝王500余人,他们不管是贤是庸,是文是暴,都注重自己陵寝的建设,至今有迹可寻、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有100多处。这些历史悠久的帝王陵寝规模宏伟、布局严谨、工艺精湛,建筑风格十分独特,墩称举世无双的中华遗产。本书介绍了黄帝陵、商代王陵、两周王陵、秦始皇陵、汉代帝陵等各代帝王陵。
作者黄景略,1930年生,福建惠安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曾任文物局副局长、中国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研究员。参与或主持洛阳东周城、河北燕下都、山西侯国晋国、山东临淄齐国故城等多处遗址的勘探发掘工作。出版著作《丧葬陵墓志》(合著),《中国建筑技术史》(奴隶社会一章),《侯马铸铜遗址》、《中国文物地图集》,《晋都新田》(主编)。
叶学明,1937年生,天津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曾供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院。担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研究员。曾参加或主持多处大遗址、古墓葬的发掘和报告编写工作。出版著作《侯马铸铜遗址》、《北坞古城与高粱故城》、《中国文物地图集》、《丧葬陵墓志》等。
《中国的华侨·美洲》
美洲是华侨移居较晚的地区之一。在美洲各地,以拉丁美洲移入较早,美国次之,加拿大居后。早期华工,迢迢万里漂洋过海来到美洲,受尽歧视和折磨,与美洲当地居民一起反抗暴虐,披荆斩棘,共同开发美洲。这些美洲华侨,同当地居民共同劳动,是建设侨居国的一支重要力量。本书讲述了位于美洲的中国华侨的发展史。
作者陆国俊,1936年生,江苏武进人。1960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拉丁美洲史研究工作。编著《拉丁美洲资本主义发展》、《新世界的震荡——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拉丁美洲现代化》、《美洲华侨华人史》、《美洲华侨史话》等著作,撰写《论海地革命的性质和特点》、 《论瓦加斯的历史贡献》、 《略论考迪罗和考迪罗主义》、 《论独立运动前夕》等多篇论文。
《中国的石刻与石窟》
我国的石刻文字,从秦汉时开始在社会上尤其当权的统治阶级和富裕阶层中已被广泛地使用。本书描述了中国古代的石刻艺术发展与中国的著名石窟。
作者徐自强,1933年生,196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研究生毕业。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曾任国家图书馆善本部主任,古籍馆副馆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副秘书长,龙骨坡巫山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印度英迪拉·甘地国礼艺术中心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著作二百余部,其中主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敦煌大藏经》、《齐白石手批师生印集》、《房山石经题记汇编》等,合著《古代石刻通论》等;发表论文《张建章墨子考》等一百余篇。
吴梦麟,1937年生,1961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五年制本科毕业;北京史研究会副秘书长,石刻艺术博物馆顾问,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编委及特约编辑;承担北京社科九五课题“北京地区基督教史迹研究”。出版专著(《北京地区长城石刻概述》,发表《房山石经述略》等论文数十篇。
《中国的地方志》
地方志,简称方志,是一个地力各个方面情况的记载。“周礼”的记载透出了中国地方志的萌芽;两宋图经的发展,显示出地方志基本定型;清代方志学的产生,标志地方志进入新的更自觉的发展阶段……中国的地方志是一座等待开发的宝藏。本书概述了中国的地方志的历史发展状况。
作者周迅,1935年生,江苏宜兴人。1965年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北京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北京图书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主任。
《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中国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文化遗迹。反映商代青铜文化的殷墟、揭示古蜀灿烂文明的三星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丝绸之路”的尼雅遗址、备受争议的曹操墓……这些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使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的珍贵文物重见天日,更使中国古老悠久的文化得以传承。本书描绘了华夏大地上的重要考古发现。
作者朱乃诚,1955年生于上海,197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教授、研究员、信息中心主任、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中国考古学年鉴》执行主编。曾在湖北、甘肃、青海等地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研究范围包括仰韶文化、良渚文化、中国文明起源、中国史前玉器、中国早期龙文化遗存、中国史前农业等。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专著3部。
黄石林(1922-2003),笔名天石,江西高安人,武汉大学历吏系毕业,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方术史话》
方术是一种利用虚幻的“超自然的力量”来达到影响、控制或支配现实客体的法术,包括卜筮、星占、降神驱鬼等,其内容颇为繁杂,包罗万象。本书以历史为线索,借助史料的记载,向读者介绍了有关中国方术的历史知识,包括方术史上著名的人物和典籍。
作者顾宏义,1959年生,博士,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员。著有《教育政策与宋代两浙教育》《细说宋太祖》等以及论文若干篇。
黄国荣,1964年生,毕业于上海大学,任职上海图书馆,副研究员。曾参与编纂《清末民初藏事资料选编:1877-1919》《十家论庄》《十年论孔》等著述。
《中国民族史话》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她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始终保持着历史的延续性,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一脉相承的古老文明之国。这本《中国民族史话》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民族发展状况,包括夏商周时代的中国民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中国民族、五代辽宋夏金时代的中国民族、元代的中国民族、明清时期的中国民族等。
作者周茶仙,1964年生,江西上饶人,江西师大历史学学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专门史。现为上饶师院政法系教师,上饶师院朱子学研究所兼职研究人员,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于《安徽史学》、《江西礼会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省级课题4项,出版专著1部,主编和参编论著5部。
《中国思想史话》
中华古文明在哪里初露曙光,中国思想史就在哪里出现。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思想史的起源、演变、发展等概况。
作者胡晓明,四川成都人,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著有《中国诗学之精神》(1991)、 《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1992)、《灵根与情种:先秦文学思想研究》(1994); 《文化江南札记》(1998); 《诗与文化心灵》(2006)等,编有《释中国》等。
《中国著名的寺庙宫观与教堂》
寺庙宫观和教堂是展现宗教文化的重要窗口,它们凝聚着先人的高度智慧和高超的建筑雕塑艺术,保存着许多名人大家的撰书题字和楹联诗文,流传着神奇动人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体现了宗教文化的多样形式和丰富内涵。本书介绍了中国著名的寺庙宫观与教堂等宗教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
作者余桂元,1961年生,湖北仙桃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主任编辑,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研究与编写,参与编著《中国历史》(初中)、《中国古代史》(高中)、《历史》等教科书。著有《曹操评传》等。
《敦煌的历史和文化》
本书描述了著名文化胜地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敦煌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别被眷顾的地方,既是中西交通的纽站,又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活跃地带,闪烁着灿烂的异域文明的光彩。492个洞窟,2000多身彩塑,4万多平方米的壁画,构成了宏伟瑰丽的莫高窟,而藏经洞中的古代遗书更是研究我国、中亚和世界历史难得的文献。
作者宁可,1928年生,湖南浏阳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学会、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文史杂志》顾问。从事中国古代经济史、隋唐五代史、敦煌学、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论著有:《宁可史学论集》、《史学理论研讨讲义》、《敦煌社邑文书辑校》(合作)、《敦煌历史与文化》(合作),主编和参加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隋唐五代经济史》、《中华五千年纪事本末》、《中华文化通志》、《敦煌学大辞典》、《英藏敦煌文献(汉文非佛经部分)》等,在《历史研究》、《红旗》、《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
郝春文,1955年生,北京通州人,历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主编。承担或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曾十多次应邀到英、法、美、日、俄等国讲学、研究。出版《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1至7卷)、《中古时期社邑研究》等著作10多种;发表《从冲突到兼容——中古时期传统社邑与佛教的关系》等论文和书评100多篇。
《中国史前文化》
作者:王仁湘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2006
出版时间:2011/1/1
开本:16开
页数:210
定价:22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远祖
一 诞生在猿群中
二 人与动物的分野
三 人类体质形态与人种
四 DNA新说起波澜
五 心智进化
六 三皇的传说
七 周口店和仰韶村
第二章 艰难时世
一 生存环境
二 饥饿的狩猎者
三 从渔猎到畜养
四 绿色革命
第三章 衣食源起
一 茹毛饮血
二 火食之道
三 古老的餐匙与餐叉
四 何时酿美酒
五 爱美之心
六 原始衣饰
第四章 家庭与婚姻
一 爱的归宿
二 情与爱
三 最早的小家庭
四 母系与父系
五 失调的男女比例
第五章 安身之所
一 洞穴里的炊烟
二 茅茨土阶
三 聚落
四 慷慨捐弃
第六章 安魂曲
一 亲情依然
二 心向故土
三 回归自然
四 瓮中精灵
五 大礼安魂
六 最早的殉夫者
七 短暂人生
第七章 造作众神
一 宗教的出现
二 悉心营造的神界
三 华夏神龙的诞生
四 虔诚的献祭
第八章 野蛮的文明
一 野蛮时代艺术的起源
二 人的艺术与艺术的人
三 千古石头记——岩画
四 彩陶文化
五 雕刻艺术
六 乐与舞
第九章 混沌中的科学
一 造火
二 观天
三 健身之道
四 制陶术
五 制石琢玉
六 技能在发展
第十章 文明已不遥远
一 原始时代的城邦
二 拥有冶金术的史前居民
三 从刻符到文字
后记
附录
参考文献
《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作者:何芳川 万明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1429
出版时间:2010/8/1
开本:16开
页数:132
定价:15元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远古时期中西交通踪迹的追寻
第二章 两汉时期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的勃兴
一 “张骞凿空”
二 汉代的丝绸之路
三 班超父子对丝绸之路的苦心经营
四 古代地中海世界对通往东方道路的探求
五 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第三章 唐宋时期中西文化的交融
一 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二次高潮
二 唐代中西陆路交通的发展
三 海上丝绸之路的勃兴与繁荣
四 唐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盛况
五 宋代的中西海陆交通
六 中国陶瓷文化的向西流播
七 指南针与印刷术的西传
第四章 蒙元和明前期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的畅达
一 蒙古西征及其对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的影响
二 元代中西海陆交通
三 元代中国与西欧的交往
四 马可·波罗与伊本·巴图塔的来华
五 元代的中西文化交流
六 郑和、哥伦布和达·伽马的伟大航海活动
第五章 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东来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的撞击与交流
一 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传教士的大批东来
二 利玛窦与徐光启
三 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三次高潮
四 中国传统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墨子及其后学》
作者:孙中原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2655
出版时间:2011/10/1
开本:16开
页数:176
定价:20元
目录
第一章 创说与活动
一 出身和成名
二 勤学和创说
三 教育和结社
四 游说和辩论
五 著作和流派
第二章 生产观和科技理论
一 生产观
二 生产实践和力学原理
三 光学实验和光学原理
四 工匠技艺和数学知识
第三章 节约观和非乐论
一 节约观
二 非乐论
三 墨子巧曲解——论辩例析
第四章 政治伦理观
一 演说用人之道
二 演说国家管理
三 演说伦理学
四 墨子智辩巫马子墨子痛斥子夏徒——同儒家信徒辩论兼爱?
五 苦心巧辩兼爱
第五章 战争观和军事学
一 以战去战——演说战争观
二 军队编制
三 新发明显威力——武器装备
四 城防工程
五 防御战实施
第六章 军事游说活动
一 成功游说范例
二 游说事例种种
第七章 人生观和价值论
一 权利和道义的价值取向
二 自找苦吃和利他主义
三 墨子舌战巫马子
第八章 宗教观和无神论
一 墨子的宗教观
二 墨子和后学辩论鬼神
三 后学的无神论
第九章 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
一 辩证法
二 认识论
三 逻辑学
《孔子与儒家》
作者:阎韬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1597
出版时间:2010/1/1
开本:16开
页数:152
定价:16元
目录
第一章 孔子的生平
第二章 孔子的思想
一 儒家与古代文化
二 礼
三 仁
四 中庸
五 君子
六 天命鬼神观念
七 教育思想
第三章 儒家思想的发展
一 原始儒家
二 汉代儒家——两汉经学
三 宋元明新儒家——宋明理学
四 清代儒家——新经学
五 儒家思想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播
六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现代新儒家
第四章 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
一 儒学与古代东亚
二 儒学与近代欧洲
三 儒学与当今世界
第五章 儒学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老子与道家》
作者:李申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2938
出版时间:2011/1/1
开本:16开
页数:152
定价:16元
目录
第一章 老子和他的哲学
一 隐君子和《道德经》
二 没落的社会,悲苦的心情
三 老子的治世方略和处世态度
四 自然、无为之道
五 矛盾和不可掌握的命运
六 道
七 结语
第二章 庄子和他的哲学
一 庄子和他的时代
二 庄子眼里的世界
三 庄子的处世哲学
四 一个看透了生与死的达人
五 庄子的功过得失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其他道家人物和道家思想的影响
一 春秋战国时代其他道家人物
二 道家和法家
三 和道家柔弱、退让相对立的刚健、日新的哲学
第四章 汉初道家
一 老子哲学的黄金时代
二 《黄老帛书》
三 《淮南子》和《文子》
四 《论六家要旨》——汉初黄老学的尾声
第五章 独尊儒术以后道家人物和道家学说的命运
一 老子成了太上老君
二 老子与玄学
三 《老子》成了养生(气功)书
四 太上老君的坎坷道路
五 道家思想在道教中的浮沉
六 《老子》和中国的士大夫
七 把《老子》、《庄子》视为洪水猛兽
第六章 《阴符经》
一 一部奇书
二 深刻的哲学,自强的精神
三 《阴符经》与中国古代的科学传统
第七章 结束语
《华夏文明的起源》
作者:田昌五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1573
出版时间:2010/1/1
开本:16开
页数:184
定价:19元
目录
第一章 探讨华夏文明起源中的问题
一 中国古代的野蛮与文明
二 历史学与考古学
三 关于华夏文明
第二章 华夏文明的前奏曲
一 在混沌初开时的神话战争
二 考古学提供的信息
第三章 华夏文明的诞生
一 在天地断裂中横空出世
二 考古学的反馈
三 华夏文明的诞生
第四章 万邦并存唐虞兴
一 关于尧舜禹的传说
二 万国并存唐虞兴
三 中国早期文明的再发现
第五章 统一的华夏文明的形成
一 夏文化的源流
二 统一的华夏文化的形成
《利玛窦与徐光启》
作者:孙尚扬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1337
出版时间:2009/11/1
开本:16开
页数:190
定价:20元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天路历程
一 裂开的岩石
二 “精神狩猎
三 嘤鸣求友
四 在禁律面前
五 沉默的“福音”
六 另一种福音
第二章 耶教如是说
一 “拨云雾见青天
二 “今不如古”
三 天主即“上帝
四 “人魂不灭
五 “人性之善不可疑
六 “太极不能为万物本原
七 “万物不可为一体
八 三教合一——“折断天下之心于三道”
九 “吾尝笑且惜彼经国之士
十 “人有三父
第三章 行者的足迹
一 矫挚英迈一少年
二 科举“烂路”上的爬行者
三 在中西文明的交汇点上
四 需要与合作
五 “郁郁不能有所建白”的政治生涯
第四章 儒生如是说
一 “启生平善疑”
二 “人生最急事”
三 “其教必可以补儒易佛”
四 “释然而后失笑”
五 “会通以求超胜”
第五章 荒原疾行
一 魂萦梦牵的科学蓝图
二 强国梦的幻灭——练兵与救亡
三 永恒的回响——呼唤开放
后记
《佛教与中国古代科技》
作者:薛克翘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2440
出版时间:2011/1/1
开本:16开
页数:200
定价:22元
目录
第一章 佛教与中国古代天文历算
一 后汉至隋
二 唐代
三 宋、元、明、清
第二章 佛教与中国古代医药学
一 后汉至隋
二 唐代以后
三 藏传佛教与医药学
第三章 佛教与中国古代健身养生
一 佛僧长寿的秘诀
二 禅法
三 饮食法
四 按摩、体操、武术
第四章 佛教与中国古代人文科学
一 逻辑学
二 语言学
三 翻译学
第五章 佛教与中国古代工农业技术
一 工农业技术
二 建筑技术
《台湾传统文化溯源》
作者:徐博东 张明华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2174
出版时间:2011/1/1
开本:16开
页数:158
定价:16.5元
目录
第一章 序篇
一 从台湾的名称说起
二 大陆台湾根连根
三 海峡两岸本同源
第二章 开发篇
一 台湾汉文化的萌芽期(宋、元、明时代)
二 台湾汉文化的奠基期(明郑时代)
三 台湾汉文化的发展期(清代)
四 台湾汉文化的苦斗期(日据时代)
第三章 习俗篇
一 语言文字,一如中土
二 生活习惯,近似闽粤
三 岁时节俗,传自“唐山”
四 婚俗丧礼,古风犹存
五 宗教信仰,源自大陆
第四章 文娱篇
一 绚丽多彩的地方戏剧
二 风格迥异的南管北管
三 优美动人的民歌野调
四 别具特色的民间体育
第五章 技艺篇
一 惟妙惟肖的神像雕塑
二 精彩纷呈的庙宇装饰
三 古朴实用的民间工艺(上)
四 古朴实用的民间工艺(下)
结语 台湾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佛教》
作者:潘桂明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2259
出版时间:2011/1/1
开本:16开
页数:165
定价:18元
目录
第一章 中国佛教的渊源
1 菩提树下的觉悟
2 印度佛教的繁荣
第二章 佛法东渡之初
1 白马驮经的传说
2 《四十二章经》和《牟子理惑论》
3 康僧会与江南佛教
第三章 成长中的中国佛教
1 魏晋般若学
2 高僧释慧远
3 竺道生的佛性论
4 梁武帝“舍身为奴”
5 《洛阳伽蓝记》的前前后后
第四章 全盛时期的中国佛教
1 从学派到宗派
2 隋唐主要佛教宗派
3 玄奘和他的《大唐西域记》
4 韩愈反佛和“会昌法难”
第五章 异军突起的禅宗
1 菩提达摩及其“壁观”
2 慧能的“顿悟成佛”说
3 五家七宗的禅风
第六章 宋明以后的中国佛教
1 宋明文人的禅悦风堂
2 “四大高僧”的净土归向
3 近现代汉地佛教纵览
第七章 喜玛拉雅山的麓的佛教
1 藏传佛教的形成
2 藏传佛教的主要教派
……
《中国的道教》
作者:金正耀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1849
出版时间:2011/1/1
开本:16开
页数:145
定价:16元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东汉时期道教的创立
一 《太平经》的成书及其宗教学说
二 张角与太平道
三 五斗米道与《老子想尔注》
四 《周易参同契》与汉代的方士
五 道教的出世与中国古代文化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一 魏晋时代风气与道教的发展
二 葛洪与道教神仙理论体系的建立
三 寇谦之对天师道的改造
四 陆修静对道教发展的贡献
五 陶弘景与道教的神仙世界
六 楼观道与佛道之争
第三章 隋唐时期的道教
一 隋代的道教
二 唐王朝与道教
三 唐代符■派道教
四 唐代道教炼丹术的兴盛
五 唐代著名道教人物
六 唐末五代的道教
第四章 宋元时期的道教
一 宋王朝与道教
二 道教符■派的发展
三 道教内丹成仙信仰的流行
四 道教尊神信仰的演变
五 全真道的兴盛
第五章 明清时期的道教
一 明王朝与道教
二 《道藏》的编修
三 明清流行的道教俗神信仰
四 明清两派道教与民间宗教
五 道教的衰落
结语
《中国的基督教》
作者:周燮藩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2242
出版时间:2011/1/1
开本:16开
页数:132
定价:15元
目录
第一章 基督教概述
1 基督教的产生和发展
2 经典、教义和礼仪
第二章 唐代的景教
1 景教的东渐
2 景教在唐代
第三章 元代的也里可温
1 景教的复盛
2 天主教方济各会入华
第四章 明清之际的天主教
1 利玛窦与耶稣会入华
2 南京教案与明末天主教
3 汤若望与清初历法之争
4 中国礼仪之争
第五章 基督教亲教入华与拜上帝会
1 马礼逊与基督教新教入华
2 拜上帝会与太平天国
3 反洋教运动
第六章 新的发展趋向
《中国的名山大川》
作者:谢凝高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1986
出版时间:2010/10/1
开本:16开
页数:159
定价:16.8元
目录
第一章 名山大川的由来
一 自然崇拜
二 宗教与审美
三 审美与科学教育
第二章 中国名山大川的含义
一 名山大川的自然美
二 地球历史博物馆
三 人与自然交响曲
第三章 雄伟壮丽的北国名山
一 华北名山
二 黄土高原名山
三 东北名山
第四章 秀丽多姿的南方名山
一 东南名山
二 中南名山
三 西南名山
第五章 横空出世的西部极高山
一 天山
二 昆仑山
三 喀喇昆仑山
四喜马拉雅山
第六章 空灵飘渺的海上名山
一 黄海、渤海名山
二 东海名山
三 南海名山
第七章 千姿百态的大川
一 东流人海的著名大川
二 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
三 西部江河的独特景观
《中国的名胜古迹》
作者:葛晓音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2082
出版时间:2010/9/1
开本:16开
页数:170
定价:18.5元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远古初民社会的遗址
一北京房山周口店
二西安半坡村
三黄帝陵和神农祠
四尧墓和舜陵
第二章 先秦文化哲人的故里
一殷墟和丰镐遗址
二曲阜孔庙
三亚圣庙和孟母林
四屈原祠
五楚纪南故城
六虎丘
第三章 秦汉土木工程的奇观
一万里长城
二灵渠
三都江堰
四秦始皇陵墓
五霍去病墓
六昭君墓
七满城汉墓
八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第四章 六朝佛教文化的遗迹
一赤壁
二武侯祠
三白帝城
四张桓侯庙
五荆州古城
六白马寺
七云冈石窟
八龙门石窟
九悬空寺
……
《中国的帝王陵》
作者:黄景略 叶学明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1948
出版时间:2010/10/1
开本:16开
页数:157
定价:20元
目录
第一章 帝王陵寝发展简史
一 埋葬制度的起源
二 庞大的陵区、宏伟的陵园
三 高大的坟丘、壮丽的墓室
四 奢华的随葬、残酷的杀殉
五 精美的石刻、众多的陪葬
第二章 黄帝陵
第三章 商代王陵
第四章 两周王陵
一 东周王墓
二 燕侯与燕王墓
三 晋侯墓
四 卫侯墓
五 虢公墓
六 秦公与秦王陵墓
七 齐公和齐王陵墓
八 赵王陵
九 魏王墓
十 中山王墓
十一 曾侯墓
第五章 秦始皇陵
第六章 汉代帝陵
第七章 六朝陵墓
第八章 北魏帝陵
第九章 唐代帝陵
第十章 五代十国帝王陵墓
一 后周帝陵
二 南唐陵墓
三 吴越王墓
四 前蜀王墓
五 后蜀王墓
六 闽王墓
七 南汉王墓
第十一章 北宋帝陵
第十二章 西夏王陵
第十三章 明代帝陵
第十四章 清代帝陵
《中国的华侨·美洲》
作者:陆国俊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1498
出版时间:2010/1/1
开本:16开
页数:144
定价:15元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中国和美洲人民之间的早期往来
一 对中国人到达美洲的几种猜测
二 早期赴美洲的华工和华商
第二章 美洲的华工和契约华工
一 鸦片战争后的东南沿海地区
二 从掠夺华工到签订招工合同
三 契约华工和赊单工的不幸遭遇
第三章 早期华工对美洲发展的重大贡献
一 19世纪中叶美洲对华工的迫切需要
二 早期华工对美洲黄金开采的贡献
三 美国、加拿大横贯大陆铁路的修建
四 巴拿马运河的开凿
五 反对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第四章 早期华侨职业、华埠和组织
一 早期华侨的职业状况
二 华埠
三 早期的华侨组织
第五章 美洲华侨地位的变化
一 从排华到废除排华法案
二 美洲华侨地位的变化及其对侨居国的重要贡献
第六章 美洲华侨对祖国的贡献
一 反对帝制时期的贡献
二 美洲华侨与抗日战争
三 1949年以前美洲华侨对祖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四 美洲华侨对祖国文化教育、科技发展的贡献
《中国的石刻与石窟》
作者:徐自强 吴梦麟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1306
出版时间:2009/11/1
开本:16开
页数:133
定价:14元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一 石头在石刻中的地位
二 石刻文字的产生与演变
第二章 石刻
一 刻石与摩崖
二 碑碣
三 碑林与石刻博物馆
四 墓志
五 石经
六 房山石经及云居寺
七 石刻法帖
第三章 岩画与画像石
第四章 石雕与石窟
一 龟兹石窟
二 敦煌莫高窟
三 大同云冈石窟
四 洛阳龙门石窟
五 大足石刻
六 乐山大佛
《中国的地方志》
作者:周迅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2181
出版时间:2010/10/1
开本:16开
页数:161
定价:17元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一 地方志的第一个特点:地区性
二 地方志的第二个特点:综合性
三 地方志的第三个特点:资料性
四 地方志的第四个特点:连续性
第二章 中国的地方志
一 现存的中国地方志有多少
二 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地方志
三 繁荣的地方志家族
第三章 从两千年前说起
一 周代的“四方之志”
二 先秦的国别史和地理书
三 先秦的地图
第四章 “杂述”的时代
一 千峰竞秀的史地杂著
二 在交融中推陈出新
第五章 由图经到地方志
一 官修志书形成制度
二 遍地开花说图经
三 瓜熟蒂落——地方志的成熟和定型
第六章 攀向古代方志的峰巅
一 走在稳步发展的路上
二 “天下藩郡州邑莫不有志
三 踏上古代方志的顶峰
……
《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作者:朱乃诚 黄石林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2013
出版时间:2011/1/1
开本:16开
页数:250
定价:26元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史前时期
一 北京猿人及年代更早的遗迹
二 食物生产起源阶段的文化遗存
三 距今七八千年的农业文化
四 半坡、姜寨等原始聚落遗址和下王岗、大地湾、雕龙碑、喇家等几处特殊的房址
五 姜寨、王因和柳湾等原始氏族墓地
六 西水坡、洪山庙及朱封等几座特殊的墓葬
七 兴隆洼文化聚落与红山文化坛庙冢
八 双墩的刻画符号与凌家滩的祭坛墓地
九 河姆渡遗址与良渚文化祭坛墓地
十 距今四千年前的几处城址
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
一 夏文化探索与陶寺遗址、二里头文化
二 二里头遗址与偃师、郑州的两座商城
三 洹北商城
四 安阳殷墟宫殿基址与妇好墓
五 盘龙城与新干商墓
六 三星堆、金沙与成都蜀国大型船棺独木棺墓
七 周原、周公庙与丰镐遗址
八 山东滕州前掌大商周贵族墓地
九 商周时期矿冶遗址
十 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与城址
十一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
十二 山西天马一曲村晋侯墓地
十三 新郑郑国祭祀遗址
十四 曾侯乙墓、中山王墓与秦公大墓
第三章 秦汉及其以后时期
一 秦都咸阳遗址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二 里耶古城与秦简
三 汉长安城与未央宫遗址
四 长沙马王堆汉墓与临沂银雀山汉墓
五 满城汉墓与双乳山一号汉墓
六 徐州北洞山与狮子山西汉楚王墓
七 河南永城芒砀山西汉梁王陵墓
八 南越宫苑遗址与南越王墓
九 云南晋宁石寨山与江川李家山滇墓
……
《中国方术史话》
作者:顾宏义 黄国荣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2501
出版时间:2010/7/1
开本:16开
页数:157
定价:16.8元
目录
导言 揭开古老方术的神秘面纱
第一章 先秦:方术之渊源
一 商朝龟卜
二 筮占与《周易》
三 招魂与楚风
四 星占与梦占
五 阴阳五行学的出现
第二章 秦汉:方术的形成
一 秦皇东巡望蓬莱
二 汉武求神造仙山
三 《淮南子》:集神仙方术之大成
四 巫蛊之祸
五 董仲舒祈雨术
六 京房与星占术
七 刘歆制历、王莽铸“斗”
八 谶纬:依附于儒经的预言
九 费长房劾鬼术
十 《周易参同契》:古代炼丹术之鼻祖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引佛道入方术
一 道教中的方术
二 佛咒道符
三 从诸葛亮掐算阴阳说起
四 宝剑化双龙
五 郭璞《葬书》
六 葛洪与《抱朴子》
七 “大和尚”佛图澄
第四章 隋唐:方术的发展
一 隋朝猫蛊之祸
……
《中国民族史话》
作者:周茶仙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1795
出版时间:2011/4/1
开本:16开
页数:213
定价:25元
目录
导言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民族
一 中国境内人类的前驱
二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
三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
四 传说时代的原始民族集团
第二章 夏商周时代的中国民族
一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孕育
二 夏朝的建立和夏族的形成
三 商朝兴衰和商朝的民族
四 西周的历史和西周的民族
五 春秋时代的民族和民族关系
六 战国时代的民族和民族关系
第三章 秦汉时代的中国民族
一 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二 汉民族的形成
三 秦汉时期的周边民族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中国民族
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
二 三国时代的民族
三 西晋的民族矛盾
四 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更替
五 拓跋鲜卑的兴起和北朝的民族
六 南朝和南方民族
……
《中国思想史话》
作者:胡晓明 韩亚成 李瑞明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1566
出版时间:2010/1/1
开本:16开
页数:133
定价:14.5元
目录
第一章 萌芽时代
一 从陶纹谈起
二 巫的作用
三 祭祀:山川日月皆有神灵
四 凿破混沌的天命观
第二章 争鸣时代
一 黄钟与琴瑟:礼乐文明
二 儒即是柔吗
三 士以天下为己任
四 老庄和苏秦:“逍遥人”和“弄潮儿”
五 墨子与法家:软心肠与硬心肠
六 屈子:第一个自杀的思想家
第三章 大一统时代
一 贾生年少虚垂泪
二 铸造儒教中国的思想家:董仲舒
三 文化思想巨人:司马迁
四 打破思想界沉闷的王充
五 批评型思想家:仲长统、崔寔、王符
六 行动者:党锢与清议
第四章 玄佛时代
一 人物品题
二 天纵之才王弼
三 阮籍、嵇康的反抗
四 援玄人儒:向、郭注《庄》
五 清洁精神:陶诗的深度
六 葛洪与范缜
七 佛玄融合
八 王通与“贞观之治”
九 天台、华严与佛教中国化
十 道济天下之溺:韩愈
十一 禅宗的流行
第五章 新儒学时代
一 欧、范、王与新士人的自觉
二 中国史学思想巨人司马光
三 道统与北宋五子
四 苏东坡的意义
五 朱子的生前与死后
……
《中国著名的寺庙宫观与教堂》
作者:余桂元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2686
出版时间:2011/1/1
开本:16开
页数:144
定价:16元
目录
第一章 著名的佛教寺庙
一 中国第一古刹洛阳白马寺
二 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寺庙群
三 洪洞上下广胜寺
四 佛教南禅发祥地光孝寺
五 江南名刹灵隐寺、金山寺
六 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七 净土宗发祥地东林寺
八 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寺庙群
九 名闻世界的少林寺
十 公输天巧悬空寺
十一 正定大伽蓝隆兴寺
十二 北京城内历史最悠久的古刹法源寺
十三 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寺庙群
十四 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建筑独乐寺
十五 由文成公主选址设计的大昭寺
十六 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寺庙群
十七 古代建筑艺术史上承上启下的奉国寺
十八 大同的辽金佛寺华严寺与善化寺
十九 黄教六大寺
二十 北京最大的喇嘛庙雍和官
二十一 承德外八庙
第二章 著名的道教宫观
一 天下第一福地楼台观
二 老子故里太清宫
三 以宋代木结构三清殿著名的玄妙观
四 正一道本山江西贵溪上清官
五 青城山道教建筑组群
……
《敦煌的历史和文化》
作者:宁可 郝春文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1771
出版时间:2010/9/1
开本:16开
页数:207
定价:22元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敦煌的地理
第二章 汉武帝以前的敦煌
第三章 汉代对敦煌的经营与开发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
一魏晋
二十六国
三北朝
第五章 隋与唐前期的敦煌
一隋(58l~618)
二唐前期(618~786)
第六章 唐后期五代北宋时期的敦煌
一吐蕃时期(786~848)
二归义军前期——张氏时期(848~914)
三归义军后期——曹氏时期(914~1037)
第七章 少数民族时期的敦煌
一沙州回鹘时期(1037~1068)
二西夏时期(1068~1227)
三蒙古帝国和元代时期(1227~1404)
四明朝时期(1368~1644)
第八章 清以后的敦煌
一清代
二藏经洞的发现
三帝国主义文化强盗对敦煌宝藏的劫掠和破坏
四敦煌莫高窟的新生
主要参考论著